【艺苑风景】走进江西(之十四)浮梁古县(317)

上川

<p class="ql-block"> 浮梁间介</p><p class="ql-block"> 浮梁县,隶属江西省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皖二省交界处,介于东经117°01′—117°42′,北纬29°09′—29°56′之间,地势为东西北三面高,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总面积2851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3月,浮梁县辖9个镇、7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浮梁镇。截至2024年末,浮梁县常住人口279534人。</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浮梁县县域属古番。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县,始称新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故更名为浮梁县。1960年,撤县设蛟潭、鹅湖两个区并入景德镇市。1988年10月11日,恢复县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浮梁旧街</p><p class="ql-block">难得浮梁留古城,衙门大院客人惊。</p><p class="ql-block">俸衣已教皇冠落,刑具能诠帝制倾。</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 浮梁县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p><p class="ql-block"> 浮梁瓷茶文化历史久远,被誉为“世界瓷都之源,中国名茶之乡”。浮梁茶叶曾创造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浮梁之茗,闻于天下”的盛况,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截至2025年3月,浮梁县拥有瑶里改编旧址、浮梁红塔、浮梁县衙、浮梁双峰塔、高岭瓷土矿遗址等5处全国文保单位。拥有高岭瑶里景区、浮梁古县衙景区、皇窑景区等国家4A级景区。浮梁县曾获江西省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2024年,浮梁县地区生产总值180.96亿元,比上年增长3.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3.2:49.8:37.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757元,增长3.9%。</p> <p class="ql-block"> (2)参观浮梁县衙</p><p class="ql-block">众该满南第一衙,我现旧县太惊呀。</p><p class="ql-block">帝王早废功归杰,堂院犹存教育娃。</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五月廿日</p> <p class="ql-block"> 浮梁镇</p><p class="ql-block"> 浮梁镇,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浮梁县南部,东靠王港乡,南连景德镇市昌江区竟成镇,西毗洪源镇、三龙镇,北接蛟潭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33.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浮梁镇总人口为36937人。1956年,为旧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东风公社。1959年,改为新平公社。1982年,分属市农工商公司。截至2020年6月,浮梁镇辖7个社区、9个行政村,另辖1个村级单位;镇人民政府驻教场村。2019年,浮梁镇有工业企业223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10个。</p> <p class="ql-block"> (3)浮梁古县</p><p class="ql-block">西塔夕阳依旧红,码头疏影也匆匆。</p><p class="ql-block">远方茶树行间密,眼下瓷商声调雄。</p><p class="ql-block">城洞城门真伟岸,衙堂衙院几玲珑。</p><p class="ql-block">老街石路人流涌,高岭古遗文化丰。</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 鹅湖镇</p><p class="ql-block"> 鹅湖镇,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浮梁县东部,东与瑶里镇接壤,东南与婺源县赋春镇毗邻,南连湘湖镇,西与庄湾、峙滩乡相连,北与兴田乡交界。行政区域总面积20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11月,鹅湖镇总人口2.8万人。1984年5月,改设鹅湖滩乡。1989年8月,撤乡设镇,更名为鹅湖镇。截至2020年6月,鹅湖镇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另辖2个村级单位;镇人民政府驻鹅湖村。2019年,鹅湖镇有工业企业54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1个。</p> <p class="ql-block"> (4)醉东风.浮梁古城</p><p class="ql-block"> 春光明媚,登塔心湖沸。千载昌江文化贵,万缕紫烟瑞。</p><p class="ql-block"> 船帆船埠匆匆,老街铺哄哄。茶市茶家忙碌,瓷商瓷业兴隆。</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 经公桥镇</p><p class="ql-block"> 经公桥镇,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地处浮梁县北部,东靠勒功乡,南邻黄坛乡、蛟潭镇,西接安徽省东至县木塔乡和鄱阳县莲花山乡,北连西湖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3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经公桥镇总人口16451人。1989年,复归县属,并撤乡置镇。2002年1月,储田乡并入。截至2020年6月,经公桥镇辖2个社区、11个行政村,另辖2个村级单位;镇人民政府驻经公桥村商贸街93号。2019年,经公桥镇有工业企业12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1个。</p> <p class="ql-block"> (5)【仙吕.寄生草】浮梁</p><p class="ql-block"> 浮梁眺,堂院瞧。红塔千年雄伟何人造,东埠专街深邃游人笑,佛印故乡厚重玄机妙。参禅宝积大佛昭,矿遗高岭名瓷耀。</p><p class="ql-block"> 二0一九年五月廿日</p> <p class="ql-block"> 浮梁茶</p><p class="ql-block"> 浮梁茶,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浮梁产茶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僧人种植和采集茶叶。具有外形紧、细、圆、直,色泽干、湿、翠、绿,叶底明亮等特色。民国四年(1915年),浮梁县严台村 “天祥茶号”生产的工夫红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从此,浮梁工夫红茶与斯里兰卡的高地茶、印度的大吉岭茶一起,被列入世界三大高香茶。2010年, “浮梁贡”茶叶被特选进入上海世博会,成为江西唯一入选世博会的农产品。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浮梁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p> <p class="ql-block"> 瑶里嫩蕊</p><p class="ql-block"> 瑶里嫩蕊,江西省浮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瑶里处于黄山余脉的中国绿茶“金三角”的地理核心,是浮粱茶的主产地,自古就以出产优质茶叶闻名于世。瑶里嫩蕊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制作工艺精湛,外形紧直匀绿,银毫显露,银光隐翠;二是香味独特,具有兰花清香;三是色泽独特,在阳光下,产品色泽嫩绿,透明似玉,栩栩如生。2008年07月0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瑶里嫩蕊”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 <p class="ql-block"> 浮瑶仙芝</p><p class="ql-block"> 浮瑶仙芝是江西浮梁县瑶里镇的传统绿茶,创制于元代,1991年恢复生产并形成现代工艺体系。其核心产区位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云雾环境中,凭借湿润气候与肥沃土壤形成独特品质,茶形条索紧细微卷,色泽翠绿显毫,香气清雅如兰,汤色明亮通透。该茶曾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0年作为国礼贺斯大林寿辰,1991年至1992年间连续斩获杭州国际茶文化节"文化名茶"、农业部博览会优质产品奖等荣誉。现由江西省茶业集团控股的浮瑶仙芝茶业有限公司传承生产,采用"五万嫩芽制五百克"的高标准手工工艺,产品涵盖绿茶等品类。</p> <p class="ql-block">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 浮梁功夫红茶制作技艺是景德镇浮梁县的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技艺包含萎凋、揉捻、发酵等工序,采用复式萎凋替代单式萎凋,并以脚揉法增强条索紧密度。制作过程以其技艺的独创性、科学性和规程的严谨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进性,对推动红茶生产技艺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贡献。技艺起源于清代,严台村位于浮梁县东北部的高山森林地带,清道光年间已拥有优质茶园4000余亩,成为核心产区。清朝嘉庆末年(1819年)天祥号创立,其生产的“浮红”茶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2016年非遗展演活动中,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永峰现场演示红茶炒制技艺。</p> <p class="ql-block"> 浮梁珍珠灯</p><p class="ql-block"> 浮梁珍珠灯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传统舞蹈灯彩,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传统舞蹈类项目。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北宋时期获赐现名并加入半副銮驾灯,形成独特的民俗活动形式,仅于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在当地村落展演。该灯彩由头灯、珍珠灯、半副銮驾灯及板凳灯组成。头灯书“国泰民安”,由长者引导;珍珠灯以整竹为骨,缀满香火,顶端灯笼写有“五谷丰登”;半副銮驾灯包括大刀、斧钺等仪仗灯饰。活动包含起灯、祭祀、游灯等程式环节,制作工艺涵盖毛竹扎架、彩纸裱糊、篾制兵器灯等复杂工序。其起源与唐代潭口村村民避祸改姓传说相关,村民为庆贺新生创制“五谷丰登灯”。北宋真宗年间,村人汪本任太子师,逝世后获赐名“珍珠灯”及半副銮驾,自此形成固定仪轨并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 浮梁青狮白象灯</p><p class="ql-block"> 浮梁青狮白象灯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的传统舞蹈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3年入选江西省第四批非遗名录。其以青狮、白象灯彩为核心道具,常在农历正月展演,兼具驱邪纳福、祈愿国泰民安的民俗内涵。该灯彩源于当地“大象护狮”的地形特征及姓氏谐音文化,灯组包含狮球灯、大小狮灯、大象灯等六种造型。表演融合舞蹈与民俗信仰,通过“施”“狮”谐音传递族群庇佑的祈愿,并衍生出青狮、白象兄弟除妖化山的传说,以灯舞纪念其功绩。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仁宗年间,距今传承逾960年,表演活动在文革时期中断,改革开放后恢复,持续成为瑶里镇标志性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王长顺,笔名上川,40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会员证号009262),中国国学协会会员(GX2011080027),武昌诗词楹联学会(2017014)会刊《黄鹤之吟》编辑。《领军人物》杂志社副主编(长期)VFF”713196,中国国家诗书画院研究员(终身)G2012060035,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诗书画艺委会终身名誉主席(MZ丫S201218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