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马六甲市

春笛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市:</b></p><p class="ql-block"> 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首府及行政中心,包含首席部长办公室、立法会等机构,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面积303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其中马来人占50%、华裔占40% 。年平均气温21℃~27℃,公路、铁路、航空及海路网络联通吉隆坡(148公里)与新加坡(254公里)。</p><p class="ql-block"> 该市始建于1403年,曾为满剌加王国都城,后相继被葡萄牙、荷兰及英国殖民统治。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期间五次驻节此地,现存三宝山、三宝井等遗迹。2008年因其多元文化建筑遗存和海峡贸易枢纽地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区融合马来、中国、荷兰与葡萄牙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马六甲市以橡胶、椰子等农产品集散为主,港口承担橡胶出口及杂货进口功能。峇峇娘惹文化形成于华人移民与马来人通婚后,体现服饰、饮食等领域的文化交融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独立纪念馆:</b></p><p class="ql-block"> 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的历史纪念场馆,其主体建筑为1912年建造的英国殖民时期别墅,曾作为殖民政府马六甲俱乐部使用。馆内收藏有手稿、录影带、影片及幻灯片等史料,系统呈现1957年马来亚联邦独立进程。建筑融合殖民风格与特色圆顶设计,兼具历史价值与艺术观赏性。1957年马来西亚首任首相在此向公众宣读独立宣言,这一历史性时刻通过多媒体史料在馆内永久展陈。</p><p class="ql-block"> 此地曾经是殖民政府马六甲俱乐部的所在地,其建筑风格相当别致,上面盖了一个很有气派的圆顶。其展陈内容通过多媒体史料还原独立运动关键节点,现为马来西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历史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水上清真寺:</b></p><p class="ql-block"> 也被称为海峡清真寺,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市的一处标志性景点。坐落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的人工岛上,距离市中心约4公里,正对着马六甲海峡。以独特的水上结构闻名,主体建筑由祈祷大厅、宣礼塔及附属设施组成。整体采用现代伊斯兰风格设计,融合了中东特色与马来传统元素。白色穹顶与蔚蓝海水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尊贵与华丽。建筑材料选用意大利进口大理石与本地花岗岩混合砌筑,外立面装饰采用几何图案镂空雕花工艺。</p><p class="ql-block"> 海峡清真寺作为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是信徒们进行礼拜和精神寄托的地方。每周五主麻日会有多语种讲经活动,配备同声传译设备服务国际游客。每年斋月期间举办的海上开斋晚宴吸引数千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保罗教堂:</b></p><p class="ql-block"> 位于马六甲河口的升旗山,建于1521年,为葡萄牙人所建。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埋葬于此,教堂前竖有圣芳济各神父塑像。1670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后,将教堂用作城堡,今天在外墙上仍可见到不少子弹孔。1753年,荷兰人另建了一座教堂,而圣保罗教堂则做为荷兰贵族的墓地,仍保留了一些刻有拉丁文和葡萄牙文的墓碑。在教堂内有一墓穴,是1553年圣芳济各的临时墓地。</p><p class="ql-block"> 作为马六甲海峡殖民历史的见证者,该遗址于2008年与马六甲其他历史遗迹共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墓碑群是研究东南亚殖民时期葬俗的重要实物资料,其中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官员墓碑包含贸易航线信息。</p><p class="ql-block"> 圣方济各雕像成为天主教在东南亚传播的象征,每年2月3日(圣方济各逝世日)有纪念活动举行。教堂遗址与邻近的圣地亚哥古城门、荷兰红屋共同构成马六甲历史城区核心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鸡场街文化坊:</b></p><p class="ql-block"> 是一条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州马六甲市,结集古迹、文化、休闲三体合一的古老街道。这条作为甲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的历史老街自2000年成立,如今已发展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鸡场街原义取自于闽南语“街场街”,因由早在600多年前中国明代著名外交使节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并且六次驻节马六甲时,在当地设立“官厂”,也让以鸡场街为主干的二十多条周边街巷成为当时华人迁居南洋最早的集中聚居地区。鸡场街除了依然处处可见许多结合中式南洋建筑风格的古楼林立,包括百年华人同乡会馆以及寺庙,也在每逢周五至周日,一连三天傍晚起至凌晨经营夜市,摆摊展售各种地道美食、精美艺品、闻名土产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荷兰广场:</b></p><p class="ql-block"> 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市荷兰广场的殖民时期建筑遗存,始建于1650年,最初作为教堂使用,后改建为市政厅,现为马六甲博物馆群所在地。建筑群以深红色墙壁、厚重木门及锻铁铰链为显著特征,现存6个主题博物馆,包含历史与民族学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等机构,馆内藏有荷兰城建筑模型、马来皇朝文物等展品。该建筑群被认定为荷兰人在东方地区保留最完整的早期建筑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海事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坐落于马六甲历史悠久的港口区域,其建筑造型独特,以一艘巨大的仿古帆船为主体,这艘帆船按照 15 世纪葡萄牙大型远航船的样式仿造而成,气势恢宏,成为了马六甲海岸线上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馆内展品丰富多样,涵盖了马六甲海事历史的各个方面。从古代的航海地图、航海仪器,如星盘、罗盘等,到不同时期的船模,包括马来传统船只、中国帆船以及欧洲商船等,生动地展现了马六甲在海上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多元文化在航海交流中的融合与碰撞。此外,还有一些与海事相关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马六甲的海事发展历程、航海技术的演变以及当地渔民的生活习俗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水务局办公署:</b></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筑物是在荷兰统治时期兴建,兴建年代大约是在18世纪初,它共有两层楼。底层是砖制,二上层则是木制,据说它是在荷兰人建成红屋后才开始兴建的。在当时它是荷兰籍大人物的官邸。过后在英殖民时期,它被改为政府官署。</p><p class="ql-block"> 在马来西亚独立后,即在1977-1980年时期,它曾被重修及刷上红漆,并成为水务局办公署。它是在1977年5月20日在1976年文物保护法令第168条文下被列为拥有历史性及受保护的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六甲市街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