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8日,我们乘坐复兴号D2403,开启了山西之旅,晚上十点高铁到达山西晋城东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踏上山西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开启一场精彩的古建探寻之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城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一踏上这土地就感觉天气凉爽,空气清新,晚风习习,从上海高温天气来到山西一下子神清气爽,太爽了!</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入住海天酒店,是晋城五星级酒店,各方面条件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天一早我们去提车,走在去提车的路上,马路整洁干净,绿树成荫。晋城不愧为优秀的旅游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山西是一个吃面食的地方,各种面食花样很多,有晋城特色牛肉面,第二天早上不吃酒店早餐,特地去吃这一碗面,牛肉包子,还有酥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味道很好</span></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出发,我们第一站准备沿太行一号公路去青莲寺,但是由于晋城在临晨突降暴雨,在到达珏山的时候,前方通往青莲寺的岔路因为道路泥泞而暂时封闭了,我们只能取消行程。</p> <p class="ql-block">从珏山原路返回,我们来到了玉皇庙,它位于山西省晋市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最早可追溯至隋代,北宋重建,现存建筑基本格局形成于元代至元元年 。庙宇坐北朝南,占地3520平方米,有殿宇楼厅119间,是晋城地区保存最完好、规制最完整的道教庙宇,被赞为“古代天文艺术馆”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头道山门、二道山门、前院、中院、后院,按照古代建筑规制,梓潼殿、成汤殿、献殿、玉帝殿在中轴线上,体现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殿内有宋元明塑像三百余尊,像是一座活着的雕塑博物馆,尤其是二十八宿泥塑,被誉为“海内孤品”,不仅数量众多,体态逼真,且无一重复,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超高成就,还具备定历法、观天象、推术数三大功能,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应用。</p> <p class="ql-block">彩绘图年代太长,已经不清晰,但还能隐隐约约的看见</p> <p class="ql-block">结束玉皇庙的行程,一路往北来到我们第二站准备游览的铁佛寺。铁佛寺在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始建于金代,明代重修。寺内正殿保存有27尊明代彩塑,以二十四诸天彩塑最为有名,这些彩塑以铁丝为骨架,造型奇崛夸张,衣纹繁复灵动,色彩瑰丽,将宗教威严与世俗情趣相融合,被誉为“明代悬塑绝唱” ,寺内建筑梁架、屋面等体现了金、元至明地方建筑风格的过渡演变,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铁佛寺深藏在居民住宅地,是被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才为人所知,随后在2024年8月对外开放,地方不大,但是有着非常深的历史的文化年代感</p> <p class="ql-block">这是铁佛寺的后面墙,现在也已围上栏杆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铁佛寺的游览,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临汾的洪洞县,在略看了顺路的景点规划,我们第三站选择了开化寺,开化寺处在高平市东北20公里陈镇王村舍利山腰 。据记载,它创建于唐末天祐年间,初名清凉寺,宋改为开化禅院,后易名开化寺,宋、金、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开化寺坐北朝南,纵向进深两院,中轴线上有大悲阁、大雄宝殿、演法堂 。大雄宝殿是宋代建筑,立于石砌台基之上,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檐柱有“宋熙宁六年”施柱题记。殿内梁架斗上彩画是宋时原物,和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纹样极为相似,是我国古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殿内四壁还有96平方米的壁画,和梁枋彩绘同为宋绍圣三年作品,画师是郭发,内容多为佛本生故事、佛经故事以及当时世俗生活写照,画面构图严谨,笔力遒劲流畅,为研究宋代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洪洞的路上,最后一站我们选择顺路去往二郎庙,二郎庙在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北的土岗上 。创建年代虽不详,但至少唐代已有,是为纪念二郎神杨戬所建,二郎神在民间被视为主管水利和农耕的神仙 。庙宇坐北朝南,是一进式院落,自北向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正殿、献殿、戏台 。正殿和献殿是明代遗构,而庙内最受关注的是戏台,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 ,距今8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戏台实物。戏台从用材到做法都透着宋金时期风格,四角立柱为荆木,木柱收分、侧角明显,体现宋金时期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 ,戏台木结构设计合理,线条优美,其建筑特点和晋城发现的金代墓葬中的砖形戏台模型相同 。虽庙内无二郎神神像,但百姓仍称其为二郎庙,它不仅是道教庙宇,也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见证,证实了晋城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p> <p class="ql-block">二廊庙内的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我们去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移民发源地之一,也是全球华人公认的寻根祭祖圣地,核心关联明代大规模官方移民事件。</p> <p class="ql-block">离开大槐树我们前往广胜寺,到了里面还要乘坐一段观光车</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东的霍山南麓,是国家AAAA级景区霍太山(广胜)风景名胜区内的景点,由上寺、下寺和水神庙组成 。</p> <p class="ql-block">远处眺望飞虹塔</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飞虹塔的特别之处,核心在于它是世界现存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琉璃塔之一,集建筑、琉璃工艺与宗教文化价值于一身。</p><p class="ql-block"> 高度与形制独特:塔高约47.31米,为楼阁式八角十三层砖塔,整体轮廓挺拔秀丽,塔身逐层递减,结构严谨,是明代砖塔建筑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琉璃工艺极致:塔身从上到下(尤其是二至十三层)覆盖着五彩琉璃构件,包括斗拱、栏板、佛龛、菩萨像等,琉璃色泽以黄、绿、蓝、紫为主,色彩艳丽且历经数百年不褪色,阳光下如彩虹般绚烂,“飞虹塔”之名也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功能与细节精巧:塔内设有木构楼梯,可登顶俯瞰霍山风光;塔身还雕刻有大量佛教题材图案(如佛像、金刚、花卉),工艺细腻,兼具宗教寓意与艺术价值,是研究明代琉璃工艺和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的精致雕刻</p> <p class="ql-block">离开广胜寺一路开到陕西段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天然瀑布,与山西临汾吉县的壶口瀑布隔河相望,共同构成黄河上最壮美的瀑布景观,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二年前在山西段看壶口瀑布,这次在陕西段看壶口瀑布。这次我们住在壶口瀑布上面的酒店,他有一个非常大的平台,住在酒店里壶口瀑布壮观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在壶口瀑布的观瀑舫住宿,晚上房间外面的阳台一片漆黑,只有黄河波涛<span style="font-size:18px;">汹涌一</span>浪接着一浪如怒吼声,给平静的夜晚增添一曲黄河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在酒店的平台能看壶口瀑布的壮观</p> <p class="ql-block">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前往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是山西省临汾市隰县的千佛庵,它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始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五台山火场寺僧人东明禅师主持兴建,清代各朝多次修补,现存建筑多为明末所建。因大雄宝殿中有佛像千尊,故初名千佛庵,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且为区别城南的“大西天”寺院,而更名为“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寺院依凤凰山而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占地面积仅有1100多平方米,却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菩萨殿、无梁殿等众多圣殿。寺庙分为上下两院,下院主要建筑有无量殿、韦陀殿等,上院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精华之处。</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天下,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大雄宝殿内的悬塑面积巨大、造型丰富,除敬奉的五尊主佛外,墙面、檩柱及其屋椽之上,皆塑绘着不计其数的悬塑,包含观音菩萨、奔月、神鸟等,其中大的有3米高,小的不够2寸长,形态栩栩如生,服饰线条流畅。此外,殿里梁架子上用沥粉贴金制作的龙凤和玺,属于皇室最高规格的彩绘艺术</p> <p class="ql-block">黄河画廊是位于晋陕大峡谷的独特地质景观,以其鬼斧神工的天然浮雕闻名。</p> <p class="ql-block">黄河画廊的岩石形成于距今2.4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基岩为灰绿色砂岩等。其成因以盐风化作用为主,经黄河水蚀、风蚀共同作用,在岩石的楔状交错层理基础上,历经亿万年塑造出独特的浮雕景观。</p> <p class="ql-block">碛口镇是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下辖镇,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称 。</p> <p class="ql-block">古镇风貌 ,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保存有大量明清古建筑,街道、商铺、庙宇、民居错落有致,建筑以青砖灰瓦、砖木结构为主,融合窑洞特色。</p> <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住在碛口古镇窑洞式酒店,形状和窑洞相似,但里面还是很现代的,马桶还是智能的呢</p> <p class="ql-block">狗狗会帮主人做事</p> <p class="ql-block">晚上碛口古镇还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相传最早因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而得名。据《李氏宗谱簿》记载,李氏祖先李端于明成化年间从临县下西坡村迁往此处,清中叶,李家山的东财主李登祥、西财主李德峰等在碛口经商致富后,大兴土木建设家园,使村落逐渐繁荣。</p> <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整体布局形似展翅的凤凰,村北凤凰山为“凤首”,中间向南突出部分为“凤身”,“凤身”两侧两道沟为“两翼”。村落依70度山势层叠建造,院落呈阶梯式分布,最多叠置11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有北方黄土高原的“小布达拉宫”之称。建筑多为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雕、木雕、石雕及精美匾额散布其中,最著名的是西财主李德峰宅院群和东财主李登祥窑院群。</p> <p class="ql-block">耳边响起了唱山歌的声音,远处慢慢走来牵着毛驴的大爷,他在招呼生意呢。唱的真好听,他也算是草根歌唱家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李家山村,驱车前往应县,一路五个小时有山路十八弯,我们到了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朔州应县老城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多吨,外观五层六檐,实则内部有四个暗层,共九层。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p> <p class="ql-block"> 建筑特色 :主体使用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达上万立方米,全塔无钉无铆,靠59种斗拱、62种卯榫精密咬合支撑。木塔共使用斗拱400余攒,有54种不同形式,种类之多国内罕见,有“斗拱博物馆”之称。其平面采取内、外两圈八边形立柱,形成内外双层套筒式结构,增强了木塔的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文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价值 :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灵牙舍利,还藏有158件辽代珍贵文物,包括经卷、绘画、彩塑雕像等,其中辽藏经填补了辽版大藏经的空白,《释迦说法像》是我国最早雕版彩色套印作品。此外,塔身内外悬挂52块牌匾和6副楹联,“峻极神工”为明成祖朱棣亲笔所书,“天下奇观”为明武宗朱厚照所书。</span></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应县木塔是辽代统治者凝聚人心、巩固统治的象征,展现了辽代“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多元治理理念,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中国古建艺术的典范、佛教文化积淀升华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上的匾包括多位历史名人,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题字者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瓛:第三层檐下的“释迦塔”匾由金代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瓛所书,其字体为标准的颜体,是书法精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田蕙:第一层塔檐下的“天柱地轴”匾是万历三年进士田蕙所写,他曾担任蒲城县令、户部主事等职,后辞职回乡与应州牧王有荣一起编纂《应州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厚照:第四层塔檐下的“天下奇观”匾是明武宗朱厚照所题。1517年,朱厚照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统兵与鞑靼小王子作战并获胜,1518年七月,他登塔宴赏群臣时题写了此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棣:第五层檐下的“峻极神工”匾是明成祖朱棣御笔,现匾是万历四十一年五月重装的。1423年,朱棣第五次御驾亲征北伐大获全胜后,登上木塔瞭望四境,题写了该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章弘:第一层塔门上方的“万古瞻观”匾为清康熙年间的应州知州章弘所书,不过匾上未留下他的名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佳士:第二层平座外的“正直”二字匾出自清代雍正年间怀仁知县李佳士之手。</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离开木塔我们前往广武段长城,广武段长城月亮门是山西朔州山阴县广武明长城上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位于新广武三段长城10号敌台,原是敌楼“穿心楼”的一部分,由巡抚山西提督雁门等关都御史李景元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筑特色:月亮门因形似一轮圆月而得名,是敌楼残存的拱券结构,其所在敌楼海拔约1600米,距离雁门关不到5公里,是山西境内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精巧的明长城段落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坍塌与修复:2016年,一场强风导致月亮门坍塌。随后,在国家文物局主导下,专业团队利用原有的和从附近村庄回收的2万多块长城砖,按照1∶1的比例进行修复,并采用不锈钢做骨架,外立面采用水泥直塑工艺,于2020年8月完成修复并重新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 :月亮门是广武明长城最美的遗存之一,也是朔州市文化旅游的重要标志,晴朗夜晚,月光透过拱券结构洒向四周,景色优美,吸引了众多长城爱好者和摄影家,每年约有8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