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孩子,今日七夕,牛郎织女都在鹊桥相会,互诉衷肠。然而,一气之下与你分别已半月有余,我删除了你的微信。如今你即将年满十七岁,关于言行举止,我曾反复叮嘱你——平日说话要避免脏话、脏字,可你十句话里总有八句带着粗鄙之词,说脏话俨然成了改不掉的习惯。更让我揪心的是,有时你还会和你爸爸“比赛”说脏话,非要争个输赢。</p><p class="ql-block"> 每次我提醒你,你总反驳:“同学都这么说,身边人也说,爸爸也说,为什么我不能说?”可你忘了,我几乎从不说脏话,哪怕再生气,也不会让脏字从嘴里说出来。我也一直跟你强调礼貌用语:说话要常用“您”,在外无论对方年龄大小,都该用“您”表示尊重;只有在亲朋好友中,面对比你年纪小的人,用“你”才合适。这不仅是咱们家的规矩,更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可你呢?在我面前还能记得用“您”,在你爸爸面前却几乎全是“你”,只有有求于他时,才想起用“您”。</p> <p class="ql-block"> 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是我们必须遵守和传承的品格。你要时刻记得,自己是炎黄子孙,不能盲目学别人的坏毛病。我知道,有些外地朋友可能对“你”和“您”的用法没那么讲究,但你不一样——你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该明白这份文化传承的重量。一个连中华五千年文明里的基本礼仪都抛在脑后的人,又怎能真正谈得上爱国、爱家、爱爸妈呢?</p> <p class="ql-block"> 这半个月里,我常常对着手机发呆,翻遍相册里你从小到大的照片——从你第一次用稚嫩的声音说“谢谢妈妈”,到小学、中学时给生病的我端水喂药,那些懂礼又贴心的模样,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心里。我知道,十七岁的你正处在爱模仿、想融入同龄人的年纪,可“随大流”不该成为丢掉礼貌的借口。同学间的玩笑、旁人的习惯,未必都是对的,就像我总跟你说“遇事要辨是非”,说话做事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你爸爸确实在说话上不够注意,可每次我提让他改,他总改不了,这就是习惯成自然。他也在为你学着调整,只是有时用错了方式。我删你微信那天,夜里翻来覆去没睡好,既怕话说重了伤你,又怕不说清楚,你总不明白礼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它不是刻板的规矩,是你跟人相处时,让人觉得舒服、愿意靠近的底气,更是你走到哪里都不会丢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天气转凉了,你记得多穿件外套,别总是上班忘了写作业。我没换手机号,微信也一直给你留着位置,想通了就给我发条消息,哪怕只是说句“妈妈,我吃饭了”。我从来没怪过你,只是着急,怕你在该学规矩的年纪,错过了最该拥有的品质。毕竟,我最希望的,从来不是你有多优秀,而是你能成为一个懂尊重、被人喜欢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带着一身让人温暖的教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