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此文于8月25日在个人公众号发布,至今阅读量和反响都不错。这几天,又查找了一些资料,对原文进行了修改完善。本想在公众号修改,可它没有这种功能,只好转到“美篇”。殊不知,“美篇”又将文章限制为每篇5000字,全文超过800多字。无奈,只好分上、下两篇发出)。</p> <p class="ql-block"> 文友倡议,闲余相约行走始兴,记忆始兴。至于“记忆”方式,可描写叙述,也可抒情畅怀,甚至图片配文等等,总之文体不限、篇幅不限。</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相约出行,地点是玲珑岩遗址。</p><p class="ql-block"> 说起玲珑岩,以前在始兴可谓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其地质形成可追溯至数百万年前,石灰岩层在雨水与地下水的长期溶蚀下,逐渐发育出千姿百态的洞穴系统与石林景观。古人因其“玲珑剔透、宛若天工”而命名“玲珑岩”。明清始兴县志称其为“玲珑仙室”,位列始兴胜景之首。</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这座石山,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着始兴人的精神图腾。然而,上世纪70年代起,始兴县在此兴建水泥厂,伴着每天隆隆的爆破声,玲珑岩的千年风华就此终结,成为始兴人民心中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 7月27日,一个美好周日的早上,我们一行8人,分乘两部汽车,来到玲珑岩遗址。荒野间,只见两座残损的小石山静默伫立,像是被时间遗忘的碎片;而“始兴水泥厂”大门则隐藏在一片深绿里,石坑的积水映着天空,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往昔的瑰丽与今日的荒凉。</p><p class="ql-block"> 对于玲珑岩,我的印象并不深刻,记得它没被炸毁时,我只到过一次。那是在墨江中学读高一或高二的1983—1985年间。为了完成这项“作业”,我翻箱倒柜,东摘西抄,在白纸黑字里寻找关于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一、志书和典籍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玲珑岩的形成,应该在亿万年前,而它优美的风景,是何时见诸于文字并留传下来?我最初的想法,是从明嘉靖年间的首修始兴县志开始。然而,世界上的有些事真的很巧。文友的来访,将此时间上溯了1000多年。</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上午,我正在斗室翻阅资料,冲海文友来到。聊起此事,他说在网上淘到一本旧书《搜神记后记》,里面有关于玲珑岩的记载。他随即掏出手机,找到该页照片发给我。那是该书第7页的“卷一”,条目如下:“始兴机山东有两岩,相向如鸱尾。石室数十所。经过皆闻有金石、丝竹之响。”此段文字后面,又用较小的字体备注:“本事见盛弘之《荆州记》。”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关于玲珑岩的记载,是从南朝文学家、史学家盛弘之的《荆州记》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通过搜索相关资料,《荆州记》和《搜神记后记》都是南北朝时成书的。而那时,始兴已经设县一百多年了。这也说明,应该是自始兴置县之始,玲珑岩就成为了县域的名胜,只是一直以来没有编修县志,关于它的“记忆”,目前只能散见于各种史料典籍罢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现有资料,将玲珑岩称为“玲珑仙室”胜景,是从明嘉靖年间的首修始兴县志开始的。自此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历代《始兴县志》都重点介绍“玲珑岩”,将“玲珑仙室”列于胜景之首。现将手上四个版本的情况抄列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始兴首修县志里的“玲珑岩”:“邑南去十里,有山屹立平地,虽石无土,草木皆从石缝中出,峭拨奇怪,岩洞空明,莫能名状。”该版县志,首次设列“始兴十景”,并将“玲珑仙室”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 (二)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兴五修县志里的“玲珑岩”:“在城南十里,一名机山,平地突起,中有三石室,高大如屋,窍户相通。盛弘之《荆州记》云:始兴机山东有两岩,回向鸱尾。石室数十。行过者时听闻有金石丝竹之音。”其实,这里就出现了“盛弘之《荆州记》”字眼,只是以前查阅县志时,可能因字体较小,或者字迹模糊,没引起注意罢了。</p><p class="ql-block"> (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始兴八修县志里的“玲珑岩”:“在城南十里,一名机山,平地突起,中有三石室,高大如屋,窍户相通。盛弘之《荆州记》云:始兴机山东有两岩,回向鸱尾。石室数十。行过者时听闻有金石丝竹之音。”接着,介绍了山上的岩洞:“岩洞甚多,有半月岩、天光岩、观音岩、冲虚岩、转身岩、狮象岩、玉龙岩、莲花岩、玉柱岩、通天岩、擎天柱”等等。该版县志,亦将“玲珑仙室”列为十景之首,其文如下:“在城南十里,岩洞甚多,玲珑如室,葛稚川炼丹之处,至今遗迹犹存。”</p><p class="ql-block"> (四)民国15年(1926年)始兴十修县志里的“玲珑岩”:“在城南十里,一名机山。今按此岩为始兴十景之一,至详名胜。”该版县志,还是将“玲珑仙室”作为十景,描述如下:“在城南十里,岩洞甚多,玲珑如室,有葛稚川炼丹遗迹。又传仙姬织机于此,过者闻金石丝竹音,故又名机山。”</p><p class="ql-block"> (五)1997年版始兴第十一修《始兴县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编修县志,它关于玲珑岩的条目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玲珑仙境被毁记”这一冰冷的“记忆”,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诗文和题刻里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始兴是古代南来北往的重要中转站。因玲珑岩离县城不远,便成为朝廷命官、文人墨客探幽访胜的好去处,从而留下诸多题刻与诗文。至明清之际,随着岭南地区交通的逐步改善与文化的发展,玲珑岩更成为士人与僧侣游历的重要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始兴历代县志都收录不少关于玲珑岩的诗文,成为玲珑岩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志书至今还是繁体、竖版,且字体又小,没有标点,有些还很模糊,一时难以阅读,更不用说理解其内容了。</p><p class="ql-block"> 友忠同学在档案馆工作期间,对民国版的县志进行了句读等整理工作,并制作成了简体横排的电子版。可他又很严谨慎重,已将文稿拿给北大博士——其在惠州市委党校工作的高材校对,只发了一些“始兴十景”的文人诗给我解解馋。2023年,我在编辑第三十七辑《始兴文史》时,选载了一部分,其中就有玲珑岩的。在此不再重复,只选苏轼的《登玲珑岩》略作介绍。</p><p class="ql-block"> 传说,绍圣年间(约1094—1100年),苏轼南贬惠州,途经始兴登临玲珑岩,见其色奇绝,文思泉涌,写出了著名的《游玲珑山记》诗。其诗如下:</p><p class="ql-block"> 何年僵立两苍龙,瘦脊盘盘尚倚空。</p><p class="ql-block"> 翠浪舞翻红罢亚,白云穿破碧玲珑。</p><p class="ql-block"> 三休亭上工延月,九折岩前巧贮风。</p><p class="ql-block"> 脚力尽时山更好,莫将有限趁无穷。</p><p class="ql-block"> 彼时的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及黄州贬谪等宦海沉浮,诗风趋于沉郁旷达,常藉山水景物抒写人生体悟,体现其精神境界之升华。此诗为其晚年山水诗之典范,不仅描绘了玲珑岩的自然奇景,更是一次心灵与天地的对话。他“莫将有限趁无穷”的警世之语告诫世人:人生精力有限,世界欲望无穷,若一味追逐名利权位、外物享受,终将如精疲力尽的旅人,迷失于山径之间,唯有知止、知足,方能领略生命最本真的美好。苏轼“以理入景”的创作范式,承续唐代山水田园诗传统,又融汇宋代尚理之风。清代纪昀评曰:“意境高远,于寻常山水中见宇宙人生”,誉其为“宋诗理趣”之代表,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然而,《登玲珑岩》(或作《登玲珑山》)一诗,因其题名相近、版本多样、意象丰富,长期以来引发学界对指向地点是“广东始兴的玲珑岩”,还是“浙江临安的玲珑山”的争议。红生兄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考辨文章,他认为不排除苏轼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登临两地同名或相似之景,分别吟咏的可能。若仅以“三休亭”“九折岩”两句为据,结合苏轼贬谪路线与地方志记载,广东始兴玲珑岩作为《登玲珑岩》创作地的可能性更高;而若以全诗八句为考察对象,尤其“碧玲珑”“翠浪”等江南意象,则浙江临安玲珑山更符合诗中所绘之景。</p><p class="ql-block"> 因此,红生文认为较为合理的解析是:苏轼可能在两地均曾登临并赋诗,后世因版本流传与地名混淆,将两首诗或同一诗的不同版本归于一处,导致争议。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比对宋元刻本、地方碑刻与诗集辑录,厘清文本源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中,我在墨江中学读书时到玲珑岩游玩,看到石崖上的“玲珑”这两个字,一直以为是苏东坡的笔迹。后来,查阅了有关资料,才知道是民国将军张发奎所题。至于南面戏台岩上面的“玲珑仙室”四个大字,也是后来才知道是清光绪年间始兴知县刘宗瀚手书。</p><p class="ql-block"> 关于张发奎将军与玲珑岩的缘份,有关史料记载:1939年,张发奎公务之余,返乡参观玲珑岩后,专门捐赠几千大洋,嘱咐始兴县政府修葺玲珑岩。</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县长吴仲石非常负责,他建了一座“玲珑古道”牌楼,在寺庙侧建了“玲珑精舍”、“向华堂”、“甘露轩”等房舍,还在灵龟岩顶修建了“第四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等。吴县长还撰写了“重修玲珑岩记”的碑文,石刻于玲珑岩上。同时,将张发奎将军手书的“玲珑”二字镌刻于西北面一较大的山洞上。玲珑岩一时名声大起,成为粤北风景的一颗明珠。(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