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一样的夜郎文明”,‍留下的遗产像谜一样。

安然

<p class="ql-block">来到贵州才知道,贵州人以夜郎为傲;才知道夜郎是一个国家,西汉以前无名可考;才知道夜郎的老家在贵州连绵起伏的山坳。</p><p class="ql-block">来贵州还是有些不知道。有黔东南和黔西南,那黔南又是哪个南?各地都在讲夜郎的故事蹭夜郎的流量,似乎只是说明这里曾经有夜郎;“夜郎”像个幽灵,在黔东南、黔西南,包括在贵阳的“夜郎谷”里飘荡;黔东南博物馆将“夜郎的疑问”在门楣高悬;是对德尔菲神庙千年天问深刻的模仿?</p><p class="ql-block">总之,国人记住夜郎,可能仅仅是因为“夜郎自大”;黔人述说夜郎,也许是因为千年前夜郎国里的夜郎的确很夜郎。</p> <p class="ql-block">夜郎文化广为流传的评价是“谜一样的文明”,这是诸多文人墨客在描述夜郎古国时,共同形成的概括性文学表达。</p><p class="ql-block">当年司马迁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谜一样的文明”这六个字,但他正是这个谜题的设定者。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首次清晰地记载了夜郎的存在,但仅用了极简的笔墨:</p><p class="ql-block">“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p><p class="ql-block">“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p><p class="ql-block">但是,它有多大?都城在哪?社会结构如何?有什么样的文化和信仰?所有这些细节一概缺失。</p><p class="ql-block">正是司马迁这种 确认但不详述的笔法,为夜郎埋下了第一颗神秘种子。“夜郎自大”这个典故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在这个过程中,“谜一样的文明”从一个学术界的描述性语言,扩散成为公众认知夜郎的一个标志性符号。</p><p class="ql-block">“谜一样”是指它留给后世的信息充满了碎片化、符号化和被误读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这就好比一部小说只有故事梗概,却没有细节描写,留给后人巨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p><p class="ql-block">这种“已知的未知”,就是它“谜一样”魅力的最大来源。它准确地捕捉到了夜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可知又未知的独特状态。</p> <p class="ql-block">贵州喀斯特地貌的封闭与诡秘,好像天生就适合孕育像夜郎这样“迷一般的文明”,死亡在这里不是哲学概念,而是具象的生存威胁;瘴气、溶洞、绝壁都是即刻的死亡象征;而夜郎人对死亡的应对方式(崖葬、摊仪)恰恰成为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夜郎文明就像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微缩模型”或“地方镜像”,在“地理隔绝塑造文明独特性”这一根本模式的普遍规律上,存在着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东临太平洋,西抵青藏高原,北接沙漠草原,南有横断山脉,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界限清晰的“地理隔绝”。</p><p class="ql-block">夜郎文明:贵州是一个“区域级”的天然地理单元。也形成了一种界限清晰、内部有机联系的“地理隔绝”。</p><p class="ql-block">这种隔绝以自成体系,连通以维持内部交流的形式。为文明独立发展提供了相似的舞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缘形态相似,但雄心尺度完全不同。</span>对“空间规模”的不同解读,<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者走向了不同命运。</span></p><p class="ql-block">一个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一个是“夜郎自大”。一个志在天下,一个安于一隅。</p><p class="ql-block">因此,文明的高度,不仅取决于它所在的客观舞台多么优美,更取决于站在这个舞台上的主体,拥有多么宏大的心灵和多么强大的、用观念重塑世界的意志。 </p> <p class="ql-block">一个曾经的文明形态是这样,一个人呢?</p><p class="ql-block">认知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封闭必然走向熵增。世界的广阔并不因你不知道而不存在,但对你个人而言,你不知道的,确实等同于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  《人类简史》认为“世界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经为人或神所知。” 无论是《圣经》、古兰经还是儒家经典,都被认为包含了世界全部的终极真理。某种程度上,无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黔东南博物馆将“夜郎的疑问”高悬在门楣之上,千年之问有德尔菲神庙天问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夜郎不是一个人,夜郎是个邦!夜郎留给我们的最厚重遗产,是那个成语描绘的夜郎;是那个符号“谜一样”;是一面映照自身傲慢与无知的昭明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审美救赎”,其实就是“承认自己无知”(Admitting Ignorance),是那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知中的未知和未知中的未知,</span>催生了我觉察的需求和求知的欲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