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培训(北京2025年8月)

宋玉凤

<p class="ql-block"> 智慧教学,数字启航 — 2025 年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素养提升培训。该培训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学员8月24日报到,培训30日结束为期一周。宋玉凤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宋玉凤与成员李晓娟参加了本次培训。</p> <p class="ql-block">  8 月 25 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何静教授的讲座为本次培训奠定了技术认知基础。她提出的 “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 的理念,通过文献检索、可视绘图、论文模板三大工具链得到生动诠释。何教授现场演示如何用自然语言指令让 AI 生成精准的文献综述,将原本需要数天的检索工作压缩至小时级,这种效率革命让我深刻认识到: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样需要掌握科研级 AI 工具,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创新而非机械劳动。她强调的 “调教 AI 秘籍”—— 选对模型与写好提示词,揭示了人机协同的核心逻辑,通过 “课程目标 + 学科特点 + 技术适配” 的三维提示词框架,能显著提升 AI 辅助效果。​</p><p class="ql-block"> 何静教授深入剖析了大型模型在学术领域的应用,从文献检索、可视绘图、论文模板等基础环节,到调教 AI 以提高工作效率的进阶技巧,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科研视角。下午结合该软件基础版、满血版、福利版、专属版四个模块特地及应用,进行文件检索及科研论文撰写实操。理论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智能时代切实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实效,感受大语言模型赋能教学与科研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6日,南通大学濮海慧教授应邀作了题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备赛策略-基于获奖作品的分析》的专题讲座,上午,濮教授主要从教学能力大赛方案的解读和指导思想等方面为我们做了精彩的阐述。濮教授通过案例分享,让我们明白教赛选题要立足时代,落实“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推动综合育人,强化课程思政与数字素养。</p><p class="ql-block"> 下午,濮教授继续为我们剖析了教学能力大赛的选题、大单元设计的理念与方法、课堂实录拍摄建议、实施报告撰写策略。首先,选题要真实明确,避免过度包装。结合课程标准与专业特色,融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学设计要客观分析学生基础与认知特点,体现学用一体、学研一体、学评一体,同时结合信息化手段。实施报告撰写封面要简明朴实,目录条理清晰,特色创新鲜明,文本格式规范。濮教授讲座内容翔实、案例生动,为职业院校教师精准把握大赛方向、学习先进经验、提升教学竞赛能力与日常教学质量提供了清晰指引和有效路径。</p> <p class="ql-block">  8月27日上午,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赵国栋教授以“人工智能+教育”,意味着什么?发问,引发了我们的热议。赵教授在上午的培训中为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数字化,如何用我们平时的电脑进行AI数字人的制作,同时还为我们演示了可视化教案的制作,让我们了解,如何能把备课、讲课、录课变成一体化的工作,减轻工作量,让教师们感受到更便捷的准备方式。</p><p class="ql-block"> 27日下午,赵教授带着我们进行了可视化教案的实操练习,赵教授耐心的一步一步讲解着操作步骤,演示着如何生成不同场景,不同人物,教会我们如何让AI更好的为教师服务。培训会的最后,老师们展示了自己制作的可视化教案,一个个生动,和老师们同步授课的数字人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p> <p class="ql-block">  8月28日上午,第七小组全体成员乘车前往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实地调研与交流活动。在观看企业宣传片后,竞业达公司向彬同志就企业当前发展状况、核心业务布局以及智慧教育领域的发展路径作了专题介绍,重点阐述了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式,涵盖智慧招考、智慧教室、智能监考、AI体测等技术如何赋能现代课堂教学。随后,团队参观了竞业达数字科技体验馆及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并就相关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进行了深入交流。</p><p class="ql-block"> 8月28日下午,小组成员一行实地走访了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全体成员首先参加了宪法宣誓仪式教育活动,随后系统参观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展馆、宪法仪式教育馆、“八二宪法”历史陈列馆、中外法治文化比较馆等现代化特色法治教育场馆。本次走访学习深入了解了法治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法治意识培育、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法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p> <p class="ql-block">  模拟法庭上我扮演公诉人。</p> <p class="ql-block">  8月29日许教授带来的“AI赋能教育,探索AI智能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题讲座,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路径,让每一位学员都深受启发、获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许教授无私地分享了免费AI资源平台及其在教学资源制作中使用技巧,用专业且通俗的语言,系统梳理了当前AI智能工具在教学场景中的典型应用,将AI工具深度融入教学资源制作的多个环节,能显著降低教师的重复劳动,使内容创作更聚焦于教学逻辑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而智能批改与反馈工具,通过算法模型快速识别,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在技术浪潮中,我们教师的角色需要主动转型,才能更好地适应技术驱动的教育新生态。</p><p class="ql-block"> 今后,我们将把这次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与技术,逐步融入到日常教学,与同事们共同探索适合本校的AI应用场景,推动教学创新。</p><p class="ql-block"> AI 赋能教育的时代已然来临,唯有主动拥抱技术、深耕实践创新,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教育浪潮中站稳脚跟、乘风破浪,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生涯的发展、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8月30日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李永生教授的讲座:AI时代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技术路线与教学能力提升,向我们分享了智能时代关于教学评价的改革,为本次学习画上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 8月30日下午结业典礼上,各小组表演课余时间准备的节目。我们组表演了三句半。</p><p class="ql-block"> <b>三句半</b></p><p class="ql-block">——-《AI赋能新时代,天南地北话未来》</p><p class="ql-block">主持:大家好!我们是第七小组。我们给大家带来一个节目三句半,请赏。</p><p class="ql-block">(10人上场,站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老师: (新疆话) 培训学习真热闹,</p><p class="ql-block">潘老师: (四川话) AI科研是头条,</p><p class="ql-block">许老师: (山西话) 数字人来把课教,</p><p class="ql-block">李老师: (新疆话) 嗷呦喂~劳道的很! 厉害的很!</p><p class="ql-block">樊老师: (陕西话) 以前查文献头发掉,(做揪头发动作)</p><p class="ql-block">李林老师:(河南话) 现在AI一键全找到,</p><p class="ql-block">张老师: (山东话) 分析数据快又好,</p><p class="ql-block">王老师: (河南话) 真得劲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潘老师:(四川话) AI助手真不赖,</p><p class="ql-block">常老师:(浙江话) 虚拟形象人人爱,</p><p class="ql-block">江老师:(浙江话) 能说会道还贼快,</p><p class="ql-block">李老师:(普通话) 美滴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许老师: (山西话) 因材施教不是梦,</p><p class="ql-block">李林老师:(河南话) 每个娃娃都看重,</p><p class="ql-block">张老师: (山东话) 个性化辅导它能弄,</p><p class="ql-block">江老师: (浙江话) 危险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宋老师: (新疆话) 教育革命在眼前,</p><p class="ql-block">李林老师: (河南话) 咱们可不能闲,</p><p class="ql-block">全体成员说: 学习应用要争先!</p><p class="ql-block">王老师: (河南话) 赶紧弄!赶紧弄!</p><p class="ql-block">全员:赶紧动起来!(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  回顾这场数字启航之旅,我深刻体会到: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数字化素养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 “技术能力 + 教学智慧 + 职业情怀” 的三维重构。何静教授让我们学会与 AI 对话,赵国栋教授教会我们用可视化叙事,濮海慧教授示范了实践创新的路径,许琼教授展示了工具应用的全景,李永生教授指明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而企业观摩和基地考察则让我们锚定了产教融合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未来的教学之路已清晰可见: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要做数字技术的驾驭者;既要扎根公共基础的土壤,又要嫁接职业教育的枝芽。这场培训赋予我们的不仅是工具使用能力,更是一种开放生长的数字思维 —— 在 AI 时代,最好的教学创新永远是人与技术的协同进化。作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我们的使命将努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体,培养 出“德技并修” 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