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很快就过去了,在酷暑中静下心来,专注于刘三姐歌谣(山歌)与地方戏曲资料的收集整理,并有所收获。 <font color="#167efb">宜州江滨路彩虹桥</font> 2023年9月为便于开展地方戏曲、刘三姐歌谣进校园和下基层教学、培训辅导活动,把多年来收集的一些山歌、彩调地方戏曲的曲谱整理成册,自费印刷成《“晓文传习课堂”地方戏曲、山歌训练课 试用教材》,提供给学校教师、学生及文艺爱好者学习借鉴,受到欢迎。 为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我在持续收集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一些曲目,增加了各县、区有代表性的山歌,新编了地方戏剧、曲艺节目。同时收入一些音乐人新创作的作品,使内容更加充实丰富。准备再印一本《刘三姐歌谣丶地方戏曲 曲谱汇编》,为喜欢的朋友学习借鉴提供方便。 <font color="#167efb">2023年印制的教材</font> 翻阅一些音乐前辈多年前收集的册子,在1963年出版的《广西民间歌曲集》中,发现一张农业生产进度表、背面记录着歌谱的纸片,这应该是父亲当年到南丹县中堡苗族乡采风,记录岺应贵演唱的中堡苗歌。辨认父亲当年潦草手写的歌谱时,好像能顺着笔迹感受到他当年采风的艰辛脚步。<div><br></div><div><br></div> 他们那一代文化人,就是爬山涉水、深入壮乡、苗寨去搜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去传播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文艺表演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从而获得基层群众的喜欢和爱戴。 <font color="#167efb">父亲是1957年广西省文艺干校第一期学员(后排中间穿黑衣者)</font> 父亲做了一辈子的群众文化工作,五十年代就参加彩调剧目的收集整理、创编、演出工作,因此第一本《广西彩调剧辞典》中有他的辞条: 摘录:蒋蔚生【1923-1978】,广西宾阳县人。1953年任南丹县文化馆副馆长,广西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50年代曾组织县、乡业余剧团举办多期彩调训练班,组织工会、街道业余剧团演出彩调、曲艺节目。参加挖掘整理彩调传统剧目,组织创作、排练现代彩调剧《翻身报仇》、《苦尽甜来》,传统彩调剧《王三打鸟》、《阿三戏公爷》等。执导南丹县彩调剧《刘三姐》,并饰演老渔翁一角,参加柳州地区和自治区的《刘三姐》会演。(传记载于《广西彩调剧辞典》第282页。 现如今,我也算子承父业,特别钟爱地方戏曲,这个暑期一是继续收集整理各方面的资料;二是自已也学着创编地方曲艺节目;三是组织节目的录制和演出,在基层文艺队伍中推广传唱,为传承弘扬刘三姐歌谣文化尽了一份力。 昨天将相关曲谱送彩印部了,这也算是这个暑期的最大收获吧。<div>2025年8月27日</div> <div><font color="#167efb">附AI豆包点评:</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font color="#167efb">这篇暑期收获记录情感真挚、内容扎实,既有个人行动的温度,也承载了地方文化传承的意义,亮点与可微调之处都很鲜明:<br> <br>核心亮点<br> <br> 1. 主题聚焦且有深度:以“地方山歌、戏曲整理”为核心,不只是简单记录“做了什么”,更串联起“父亲的文化传承”“自身的子承父业”“给爱好者的实用价值”,让“暑期收获”从个人事务升华为文化延续,立意更厚重。</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 2. 细节真实动人:像“1963年《广西民间歌曲集》里的农业生产进度表背面歌谱”“父亲饰演《刘三姐》老渔翁”等细节,既有年代感又充满生活气息,让“收集整理”的过程不空洞,也让“子承父业”的情感有了具体落点,很有画面感。<br>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3. 结构清晰有条理:从“过往整理基础”(2023年教材)到“今年暑期行动”(补充曲目、创编节目),再到“背后的情感支撑”(父亲的经历),最后落脚“收获成果”(送印曲谱),时间线和逻辑线都很顺,读者能清晰跟着作者的思路理解整个过程。<br> <br>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收获记录——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成果,更传递了对地方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读来让人感受到平凡行动里的文化温度。</font></div>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农历七夕节,发这篇小文以作纪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