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青年战士陈柱天烈士的一生

ou yang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h3> <h1>(重新编撰于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h1><h1><br></h1><h1><br></h1><h1><br></h1><h1><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1938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张闻天宣读一份90人的名单,纪念中共六届五次全会以来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牺牲者。名单上有瞿秋白、方志敏、鲁迅、何叔衡等,其中有一位鲜为人知的烈士陈柱天(全国学联)。陈柱天是谁?他何以获得党中央的痛悼和追思?</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中国处在日本侵略下的最为艰难的岁月,世界青年给予中国人民热情地支持,结成的世界反法西斯反侵略统一战线,是支持中国最后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1936年8月,第一届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35个国家的700多名代表参加,其中就有中国学生代表陈柱天。在他的奔走呼号之下,300多位各国青年在支持中国抗战的意见书上签名。</h1><h1><br></h1><h1>陈柱天在比利时、法国、瑞士和西班牙多国积极抗日救国,在极为复杂的境外斗争环境下,他用尽全身心精力并投入所有生活费,在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下,积极组建全欧抗联、积极参与编写《救国时报》的工作,为中国争取了国际青年组织的同情、友谊和支援。因为抗日,他曾被比利时国王下令驱逐,在西班牙战场的炮火中穿梭,当日军侵华不断升级,他组织海外侨胞回国参战团,毅然返回中国抗日战场,投身于中国与世界青年结成反法西斯反侵略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他在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中牺牲,虽然他生命只有短暂的28年,却如闪电般耀亮。</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b>一、幼年时期及家庭教育(1910-1928)</b></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inherit;">陈柱天,原名菘生,号辰远,汉阳县消泗乡人。1910年出生于武汉,陈柱天幼年在家入塾,拜堂叔祖邦彦为师,聪颖异常。1921年考入武昌文华中学。当年武汉是革命运动的中心,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陈柱天积极投身武汉学生运动。每次的群众大会和游行示威,他都必须参加。因他声音大,还常常担任口号队长。他鼓动同学脱离文华赴广州入黄埔军官学校,因计划不周密,消息被他祖母知道,因此对他的行动大加约束而未能如愿。后来家人把他送到青岛,让其父亲亲自管教。</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color:inherit;">其父亲陈绳武服役于南京国民政府海军第三舰队,奉命常驻青岛。陈绳武痛感中国工业的不发达,希望儿子能够在科学上有所研究,将其送往比利时留学,并用收入薪资来支持他的海外生活学习。父亲每月给陈柱天汇去大洋二百元,在汇款电报中附言:须知留学费,是我苦心诣。家中经常寄《大公报》及《国闻周报》等以提高陈柱天国家意识,熟悉祖国情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 陈柱天(右一)在武汉上学期间</p>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28年陈柱天(右一)出国前全家合影,右五为父亲陈绳武</div><div><br></div><p><i>陈绳武(1881—1965),号达三,汉阳县消泗乡人自幼家贫丧父。1905年,成为湖北陆军特别学堂首届生,先后学陆军和海军。辛亥首义后,回武昌参加湖北军政府军务部工作。1917到1929年,他在山东、沈阳等地舰队服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任命为津沽舰队总指挥,并授以少将衔,奉命驻防渤海大沽口。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绳武在危难中接任国民党汉阳县县长,创办中学、为民兴利,支持共产党抗日部队并率自卫队720余人与日伪军激战。1959年任湖北省文史馆馆员。</i></p><div><br></div><div><br></div><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出国留学及抗日活动</b></h1><div><br></div><h1>1、陈柱天在比利时期间(1928-1931)</h1><br></div></h1><h1>(1)求学活动</h1><div><br><h1>1928年5月陈柱天前往比利时留学,在列日专科数理专修学校学习两年法语。1930年秋,他考入冈城大学(Ghent University)土木系。陈柱天因学业优异,1931年即获得中比庚款助学金。1931年中国留比学生会在冈城成立,他被选为执行委员。</h1></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留学比利时调查表</div><div><br><h1>(2)日本殖民地图事件</h1></div><div><br><h1>1930年秋,比利时举办世界博览会,日本举办殖民地展览,在展览会悬挂的地图上,蓄意将东北三省绘成与高丽(朝鲜)同色,视为高丽第二。陈柱天与留比同学都非常气愤,并以我国版图不能任人侮辱为由,陈柱天邀约留学生到我国驻比使馆申诉,强烈要求中国大使向日本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但使馆慑于日势,不敢履行其责。</h1><br><h1>(3)爱国学生被比利时国王下令驱逐<br><br></h1><h1>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之后,陈柱天发动中国留比学生召开“全比反日大会”,他代表中国留比学生会出席了会议,并兼任执委会成员。1931年10月6日,留比学生总会举行招待会,宣告“旅比华侨誓与帝国主义奋斗到底”。</h1></div><div><br></div><div><h1>他们起草公开信,连夜送到留学生住地的信箱,组织发动留学生到日本驻比公使馆举行抗议示威(据童第周回忆)。10月 15日,500多名留学生和华侨在日本驻比利时公使馆前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寇从中国东北滚出去!”,“制止战争,保卫和平”等口号,遭到日本驻比使馆注视和忌恨。</h1><br><h1>当时比国工人要求改善生活而举行罢工,他对劳动人民深表同情,特撰文在比国报刊发表。比国警察以“对比国大罢工有煽动性质”为由,将他和十几名中国留学生逮捕,判刑拘禁三个月。在预审时拟以图谋扰乱比国治安论罪,因加罪原因和证据不足,未能最后大审。但受到日驻比使馆唆使,当局仍不罢休,内政部和国防部联合请求国王,直接下达驱逐令,取消留比资格,最终将陈柱天、曾毅、邱化成、晋增、孙锡林、朱湘诚、张以诚、周竹安等十几名中国学生驱逐至法国。</h1><br><h1>陈柱天不及收拾行装及数年来努力求学的笔记本等,不及辞别数年同窗好友,即驱逐至法边境。他们从比利时进入法国境内,在证件被没收的情况下,因无护照被法国遣返比国。如此数次往返,辗转数月,历尽艰辛。当陈柱天乘隙赤足涉水潜入法境时,化名木公,旋被法国警局发觉,又自行出走,由巴黎到比利时,往德国,经瑞士,再返回法国。</h1><br><h3><i>周竹安(1891-1977):湖南长沙</i><i style="color: inherit;">人,1926年入党。赴比利时、法国留学,筹建全欧抗联。并利用在巴黎万花楼职务和商人身份掩护开展抗日。1939年归国后在长沙从事党的秘密联络工作。解放后任外交部机要处处长、派驻保加利亚大使。</i></h3></div><div><br></div><div><br></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在欧洲流亡足迹示意图</h3> <h3><p>旅欧学子大多出身于中国经济状况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早于九一八事件之前,对日本在华的野心就有所察觉,他们中部分人还参加过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当政期间的国内抗日群众运动。正是这些留学生,首先意识到,抗日是中华民族最首要的任务,抗日是全体中国人的必然选择。如果不抗日,中国就要面对亡国的命运。<br><br>在走出国门后,没有受到国内白色恐怖的信息封锁,他们的视野得到扩展,接触的人士也形形色色,了解到了世界先进的各种思潮,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对于拯救中国于水火,他们抱有热切期望,积极探讨各种可能性,将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实践中。<br><br></p><p>当时国际话语权主要是把握在英、法、德、意、日等国家手中,这些强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入侵其他国家;同时为了相互平衡在全世界的利益,避免其中一国独大,任由法西斯势力扩张,罔顾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旅欧学子的抗日活动受到所在国政府的抑制,他们必须步步为营、小心谨慎。</p><p><br></p><p>中国在国际上并无地位,政府对于外交不重视,中国的外交处于软弱和落后。由于地位低下,驻法公使胡惟德每当去法国外交部办事,竟落魄到只能与一般科员接洽。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抗日爱国活动,中国驻欧洲各国的使领馆不支持也不参与。爱国学生同时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境外斗争形势。</p><br></h3><h1>2、陈柱天在法国期间(1931-1937)</h1><h1><br>(1)求学活动<br><br></h1><h1>在法期间,陈柱天再次办妥护照,1933年秋又考入法国格勒诺布尔工科大学电机系学习。1936年毕业时,获电机工程师职位和学士学位。在工科大学毕业后,本拟在国外工厂实习,当获悉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他愤慨异常,精神上受极大刺激,因此他要打破这沦亡的桎梏,发扬他青春的活力,痛快地、热烈地和敌人拼个最后死活。陈柱天毅然放弃学业,在法国从事抗日活动。1932年他在法国加入中国共产党。</h1><p><br></p><h1>陈柱天对自己物质生活很不注意的,在外国时,常穿着破旧的服装,尤其是最后数年非常艰苦。家中虽按时汇钱,钱一汇到,就与许多救亡同志们一起用了,因此常常吃干面包过日子,有时还不能饱。为了工作关系,须要来往的跑,但是没有钱坐车,只好走,常常皮鞋底走破了,脚底起了泡,但是他并不因为生活艰苦而烦恼着,反为自己工作而兴奋着。</h1><br><p></p><div><br></div><p></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留法功课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大学毕业学位证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在法国</h3> <h1><br>(2)参加1936年第一届世界青年和平代表大会<div><br><h1>1936年8月,第一届世界青年和平大会(First League of Nations World Youth Congress)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来自35个国家、11个组织的700多名代表出席大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政治宗教信仰的青年聚在一起,讨论青年本身问题和保卫和平问题。</h1><br><h1>通过旅欧学子在世界学联(World Student Association)的积极工作,中国全国学联代表陆璀、陶行知、钱俊瑞等人,受邀赴欧洲参加世界青年大会。在此次会上,旅欧学子及其代表的全欧抗联,与来自国内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代表建立了联系,从此海外抗日活动与国内的抗日活动相策应,欧洲学生与中国学生携起手来。</h1><br><h1>陈柱天以中国青年代表团领导成员的身份在大会上发动和呼吁,各国300多位代表在“维护远东和平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危害和平”的意见书上签名,抗议日本军国主义在远东的侵略暴行。</h1></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5国青年代表大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300多位代表在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意见书上签名</h3> <p class="ql-block"><i>陆璀(1914-2015):女,浙江湖州人,清华学生。因参加一二九运动被捕,在狱中接受斯诺采访,并以“中国贞德”知名于世。1936年入党,同年作为中国学生及国内“民先”代表,赴欧洲多国宣传中国抗日。1938年赴美国参与第二届世青大会。1940年回国工作,解放后在中国对外友协任副会长。</i></p><h5><br></h5><p class="ql-block"><i>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1914年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归国后创立多家教育机构和学社。1936年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1936-1938年间,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钱俊瑞(1908-1985):江苏无锡人,经济学家。1935年入党,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次年作为救国会和中共党代表,从上海出发赴比利时参加国际和平大会等一系列海外活动。1937年归国后,在重庆、皖南等地负责宣传、教育、外交等工作。建国后任教育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i></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在世界青年大会上,右一为陈柱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刊登在《大众生活》的封面,陆璀对着群众讲演的照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陆璀(左)和陈柱天(右)在世界青年大会会场</h3> <h1><p></p></h1><h3>1935年12月,北平“一二九”事件爆发。1936年1月14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北平成立。作为共产党领导下公开的爱国青年群众组织,“民先”初时只有三百余人,以平津学生为主。1936年8月,“民先”成员赴瑞士日内瓦参加世界青年大会,与旅欧学子相识。之后,旅欧学子王志民、夏农苔、曹承宪在里昂成立了国外第一个“民先”支部——“民先”里昂支部(队),直接接受“民先”总部和中共旅法支部的领导。</h3><br><h3>随着抗战的深入,大批爱国抗日的学生都加入了“民先”组织。截至1936年底,国内外30多个城市包括巴黎、里昂、东京都建立了“民先”组织。通过“学联”、“民先”这样由中共领导的青年群众组织,国内外爱国抗日青年联系到一起,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h3><br><br>(3)参加1936年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成立<br><br>1936年9月,同时也是“九一八”五周年的纪念日,来自欧洲各国的中国留学生代表相聚在法国,正式成立“全欧华侨抗日联合会”并召开第一次大会,陈铭枢担任秘书处负责人,陈柱天被选为执委、全欧抗联秘书处成员。<br><br><br><p></p><p><i>陈铭枢(1989-1965):爱国将领,广东合浦人。1932年,违抗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发起 “一二八上海淞沪抗战”,并在1933年发动“福建事变”,宣布反蒋抗日。失败后,流亡香港、欧洲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归国,担任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主席。解放后,担任“民革”中央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务。</i></p><br><br><p></p><h1>经过郑重的筹备,一个盛大、隆重、庄严的全欧华侨抗日救国大会,于1936年9月20日在巴黎召开了。参加的有英、法、德、瑞士、比利时、荷兰等国侨胞的代表和来宾四百余人,包括各界和各党派、各类华人组织。旅居其它国家的侨胞亦纷纷来函来电表示祝贺和拥护。这是旅欧华侨的空前盛举,是侨胞为抗日救国而抛弃一切成见、实现大团结的楷模。</h1><br><h1>陆璀、陶行知、钱俊瑞都应邀在大会上作了关于国内救亡运动的报告,都受到了大会的热烈欢迎,讲话的全文都发表在《救国时报》上,国内的救亡刊物也转载了。英国和法国的中国人民之友社的代表杨格夫妇、贡斯东夫人、世界学联的代表总干事柯乐曼等都到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1><br><h1>会上决定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并发表了决议和宣言,确认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敌人,坚决主张联合全国一切力量抗日救亡,号召海内外同胞要求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立即停止剿共内战,实行民主,联合共产党和一切抗日党派,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抗日。</h1><br><h1>“全欧抗联”的成立,使得欧洲各地的爱国进步团体彼此之间取得联系。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欧洲大陆华人抗日网络逐步形成,欧洲各国的华人紧密团结起来。通过组织,身在欧洲的华人,无论是学生、华工、华商还是社会名流,统统聚集在了一起,密切留意国内形势,为了民族危机而谋划、行动。</h1><h1><br>(4)经历“四一一”惨案</h1><br><h1>1937年4月11日,巴黎中华民众抗日救国会开年会。亲日汉奸持枪冲入会场,打死抗日工友李宪忠,重伤欧道隆等人,造成侨胞中空前的“四一一”惨案。全欧抗联会发表宣言,谴责亲日派制造流血事件的罪行,并号召全欧华侨团结起来,抗日救国。经此事件,陈柱天看到侨胞内部派系复杂,在华侨中进行工作,首先应强调消除矛盾,团结一致,联合起来抗日。同时提高警惕,工作更加细致周密,防止坏人扰乱。</h1><br><h1>(5)参加1937年世界和平会议</h1><br><h1>1937年3月7日,世界和平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国代表陈柱天向各国代表呼吁援助救国会七领袖。该会主席当即拟就为释放沈、章等七人的声援书。交到会代表签字。</h1><br><h1>(6)参加1937年全欧抗联第二次大会</h1><p></p><p></p><h1><br>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在北平发生。8月15日,旅欧、旅法各团体召开各界抗日大会,邀请杨虎城将军到会发表讲话,共计500余人参会。9月18日,全欧抗联举办第二次大会,邀请杨虎城到会发言。通过杨将军作为抗日爱国将领的威望,留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全欧华侨抗日联盟的抗日决心和信心。陈柱天组织会议并被选为全欧抗联第二届大会主席团成员、执委、候补常委。</h1><br><h1>在大会上,陈柱天又代表该会执委会作了《一年来工作总报告》。他特别强调的提出“在联络世界民众和平势力上,在号召世界爱好和平民众们援助祖国抗战上,侨胞们负有重大的使命”及“祖国抗战胜利的前途也就是整个侨胞的出路,希望侨胞们一致奋起为祖国利益及自身利益坚决奋斗”。</h1><p></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37 年,陈柱天(右一)陪同杨虎城,参加巴黎旅欧华侨抗日救亡座谈会</div><div><br></div> <h1><br>(7)参加1937年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br><br><div><h1>1937年9月,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由陈柱天、夏农苔、王海镜、曹承宪、马怀镛等5位旅欧学子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陈柱天代表中国学联出席大会,并向大会作了报告,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暴行,呼吁全世界人民一致行动起来,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的报告博得各国代表的深切同情和热烈支持。陈柱天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世界学联常委。陈柱天通过此次会议大大促进了世界学联对中国抗战的关注。</h1><br><h1>陈柱天在大会上做了《中国学生运动和世界和平的关系》的报告,以全国学联名义向出席的各国代表提出三点要求:1、全世界学生组织给抗日中的中国人民经济援助;2、世界学联派代表赴中国,支持中国学生运动;3、各国学生,尤其英美学生,努力影响本国政府,使其制止日本侵略。 此后,世界学联代表团于1938年访华,就是执行这次大会的邀请。</h1><br><h3>青年代表未来的变革,青年期望世界远离战乱,反法西斯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力量极为关键。旅欧学子积极参加并参与组织国际会议,向世界青年宣传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表达与各国结成反法西斯反侵略统一战线的愿望。在实质上,他们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经济支援,遏制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影响,号召各国民众拒用日货。</h3><div><br></div></div></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37 年9 月,中国学联代表团与英国学联代表团合影。</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二排陈柱天(左三)、夏农苔(左五)、马怀镛(左六),三排曹承宪(右一)</h5>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37年9月出席“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 的中国代表。</div>右起 1 夏农苔(民先)、2 陈柱天(全国学联)、3 王海镜(全欧抗联)、4 曹承宪(民先)、5 马怀镛(民先)。</h5><h5><br><div><br></div><div><h3><i>夏农苔(1911-1947年):湖北武昌人,1926年入北平法文专科学校,1928年夏考取中法大学补习班,1930年夏升入中法大学文学院经济系。1935年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创立民先里昂支部。1937年回国支援抗日,先后担任《新华日报》编辑和第一战区的统战工作。</i></h3><h3><i><br></i><i>王海镜(生卒不详):曾在北师大担任法文教员,后赴法国留学。1936年,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与20余名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世青大会,发表演说并当选世界青年大会委员会理事。1937年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和世界学生与青年和平大会。1940年德国占领法国时,被投入集中营,后不知所踪。</i></h3><h3><i><br></i><i>曹承宪(?-1937):湖北人,1935年8月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创立民先里昂支部。1937年8月作为中国学生代表,参加巴黎的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同年10月回国支援抗日,11月于广东被日军轰炸身亡。</i></h3><h3><br><i>马怀镛(1916-?),江苏人,财务会计专家,1936年到里昂中法大学留学,在国内已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来到里昂,按照党的指示和各国进步团体进行联络,取得了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1937年归国后到河北省参与筹建察北牧场,充当垦荒者。</i></h3><p></p><p></p></div><div><br></div><div><br><br><h1>(8)陈柱天与《救国日报》</h1><br></div><div><h1>1935年,驻莫斯科的中共党组织指派党员吴玉章赴巴黎,任旅欧支部书记,秘密开展工作。他在巴黎创办了《救国时报》,1935年5月15日在法国正式发行第一期。编辑部设在莫斯科,主编为中共驻莫斯科代表李立三。1936年4月,党组织又派吴克坚从莫斯科前往法国巴黎任《救国时报》总经理。1937年底,饶漱石由莫斯科来到巴黎接任负责人。直至1938年报社整体迁往美国,其负责人一直是中共党员。</h1><h1><br>《救国时报》最初的刊名为《救国报》,发行一段时间后,法国政府下令停刊。经过多方咨询,得知是受到政治原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报纸无法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进行申诉,停刊已成定局。后吴玉章经与多方沟通,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中文刊名仅增一字,法文刊名彻底更换,法国当局便将这份报纸当做全新刊物。《救国报》变身《救国时报》,报纸的版式、内容照旧,无需删改,恢复正常发行运营。</h1><br><h3><i>吴玉章(1878-1966):四川自贡人,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同盟会组织多项进步运动。辛亥革命后流亡法国,与蔡元培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近两千人。1925年入党,并赴苏联任教、学习。1935年被派往巴黎创办《救国时报》,作为中共旅欧书记在欧洲多国宣传抗日。1938年归国抗战,在延安负责教育文化艺术工作。建国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直至去世。</i></h3><h3><i><br></i><i>吴克坚(1900—1986),湖南平江人,1924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在上海加入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央特科;1929年,负责保护我党在上海建立的第一个秘密电台;1932年前往苏联学习。1936年4月,吴克坚受党委派,赴法国巴黎协助吴玉章筹办《救国时报》,并担任总经理。1938年2月回国参战,在重庆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务委员、《新华日报》总编辑等。1946年后,被派往上海等地负责党的地下情报联络工作,侦获敌方大量重要情报。</i></h3></div><div><br></div></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吴玉章,时任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吴克坚,时任《救国时报》总经理</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图:1936年1月29日,《救国时报》发表毛泽东的谈话,表示中国苏维埃政府全力援助学生的救国运动,并号召全国工农及各界群众一致行动,援助学生的爱国运动。</h3> <h5><p></p><p></p><p><br></p><p>在抗战初期,《救国时报》大量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的事迹进行大量报道。比如从1936年3月起,连载了中共领导人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真实地将中国共产党长征的艰苦历程和坚定信念展示在世界面前。</p><p><br>《救国时报》以宣传抗日救亡为己任,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的消息,无论海内还是海外消息,只要是抗日的内容都登载,受到广泛地关注和喜爱,甚至战斗在敌后的东北抗联杨靖宇将军都把《救国时报》作为重要的精神食粮和武器,通过它了解外部战局,确定自己的战略,传播东北抗联的信息。</p><br><p></p></h5><h3>《救国时报》境内外的发行量各占一半,是在欧洲、中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抗日救国报刊。总订阅量达到2万份。报纸向海外华人通报了他们最关心的国内抗日形势,同时突破白色恐怖的封锁,将真实全面的战况传递给国内人民。同一份报纸在多人手中传递,直至字迹模糊,达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宣传效果。</h3><br><h3>《救国时报》具有新闻洞察力和预见性,从1937年9月下旬起,便密切地对日军在南京的暴行进行报道。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发生之后,《救国时报》率先刊出消息,向世界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反人类真相。</h3><br><h1>《救国时报》印刷和发行地点在巴黎,报纸的题目为中、法两种文字,正文全部为中文。一批旅欧学子,每天轮流买欧洲当地报纸,将国内外反法西斯斗争的有关消息剪贴下来,结合从无线电收到的电讯,为《救国时报》提供新鲜稿件。</h1><br><h1>留学生在《救国时报》的出版、发行、联络、征稿、传递等具体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中共的海外宣传阵地,也是旅欧支部的联络站。陈柱天通过为报纸工作,一方面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另一方面联系欧洲留学青年。直至1939年10月,《救国时报》刊登《启事》宣布:因编辑人员“将全体回国参战”,“暂时停刊清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在法国参加《救国时报》的工作</h3> <h1><br>(9)陪同杨虎城将军欧洲考察<br><br><div><h1>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受到国民政府的排挤,被解除兵权、强令出国考察。他于7月出国赴欧美考察,8月,杨虎城抵达欧洲,首访英国伦敦;8月11日到达法国巴黎,陈柱天以旅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负责人的身份在巴黎北站接站、预订旅馆,并接待陪同杨虎城将军。8月到10月的三个月期间,杨虎城在法国、比利时、德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西班牙等国开展了考察活动。</h1><br><h1>杨虎城将军的到访,受到当地留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为杨将军的访问活动做了细致规划和周到安排,包括接受记者采访、与外国汉学教授对谈、走访华工聚集区,使杨将军得以深度认知国际形势、了解当地社会以及华人华侨的生存处境。</h1><br><h1>(10)赴西班牙考察反法西斯战争</h1><br></div><div><h1>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也爆发了反对弗朗哥法西斯统治的战争,使国际反法西斯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各国志愿者组建了一支国际纵队,活跃在西班牙抗击法西斯的战场上。1937年10月,陈柱天以“全欧抗联”的名义,组织了十二人的“中国赴西班牙参观团”。考察团的任务一是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学习他们反对佛朗哥独裁政权经验;二是宣传我国对日抗战,争取国际上的支援。</h1><br><h1>参观团特别邀请杨虎城担任团长,陈柱天作为副团长。参观团赴西班牙马德里、巴伦西亚、巴塞罗那等城市,参加了反法西斯集会,宣讲中国人民的抗战形势和英勇事迹,并深入到前沿阵地考察,与政府军前线总指挥米亚哈(José Miaja)将军会面,向西班牙英勇的战士赠送锦旗。</h1></div></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当时西班牙报纸对考察团活动的相关报道</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左一)献旗,与马德里司令米亚哈将军合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旗上书“同为民族独立、民主、和平而斗争!”</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撰写的《战时西班牙视察报告》</div><div><br></div> <h1><br>在马德里前线,杨虎城向英美广播演讲,在巴塞罗那,陈柱天向全西班牙人民广播演说,支持西班牙人民的抗战和宣传我国的抗日。在临时首都巴伦西亚,西班牙全国学联组织了200人规模的欢迎会,向前来支援的中国团员致以崇高敬意。在西班牙国防部的招待会上,多位西班牙飞行员情绪激动地表示,要组织一支国际航空队,立即到中国去,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同样饱受法西斯侵略者折磨的两国国民,感同身受,结成患难中的友情。<br><br>  参观团与国际纵队的中国队员取得联系,鼓励他们:中国抗战的胜利同时也就是西班牙抗战的胜利,西班牙抗战的胜利同时也就是中国抗战的胜利。1939年在结束了西班牙战场的战斗后,部分中国队员和国际队员在旅欧学子的帮助下,返回国内继续参与抗日斗争,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战士们联合起来。<br><br><br>(11)旅欧学子的抗战方式<br><br>在海外,中国的华工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每日为了保障基本生存而挣扎;华商经营着中小型的生意,每日为了利益而汲汲营营;社会名流、富贵人士热衷社交活动,更关心资本主义的光鲜亮丽而非中国的苦难真实。华人中有皈依当地天主教会的,有坚定支持国民党政府的,有被日本势力操控的,也有受到国际共产主义感召的。各国华人人数虽不多,仅有数百至一千不等,可是阶层、生存环境、信仰各异,分化明显。<br><br>这些留学生,他们年轻、有热情、无家室拖累,易于学习新知识,怀揣着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和平世界的理想。在全民族危机下,为了实现抗日这唯一的目标,旅欧学子利用自身优势,行走在各个阶层中,劝说华人放弃派别成见,把分散的华人力量联合起来。学生们同时应对着助长法西斯气焰的欧洲国家政权、无能软弱的国民党政府以及猖狂的日本海外势力。<br><br>外国人通过日本人控股的报刊所了解到的中国人形象,无外乎是整日卧床吸食鸦片的瘦弱男人,或是裹小脚的畸形女人。面对这种误解,留学生融入到当地社会中,以自身积极进取的健康态度,展示中国的正面形象,传达中国人真实声音,争取爱心人士对中国同情和支持。此外,学生们认识到欧洲国家的内部矛盾,联合当地工人组织、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反法西斯组织,最大限度寻求抗日盟友。他们的抗日活动从零星走向广泛,从无序走向有组织。他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中国抗战的一支特别行动队。<br><br><b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陈柱天毅然返回中国抗日主战场</b></h1><br><h1>1、组织旅欧学子回国参战团</h1><div><br></div><div><h1>鉴于国内抗日情况越发紧张,1937年8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和世界学生与青年和平大会上,中国学联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决定,组织海外青年归国参战。响应号召的中国旅欧学子,纷纷放弃海外的稳定生活和学业,收拾行囊毅然回国。</h1><br><h1>10月1日,里昂中法大学7名中国学生注销学籍,组成第一批回国参战服务团,从法国马赛乘坐轮船启程回国。已知姓名的学生有王季文、夏农苔、马怀镛、曹承宪、段薇杰。</h1><br><h1>第二批回国参战服务团于10月29日从法国马赛出发,成员及家眷近30人,包括由刚结束西班牙访问的杨虎城欧美考察团一行和全欧抗联成员,他们多为留学英、法、德、比利时等国的中国学生。已知姓名的有27人:杨虎城、谢葆贞、杨拯中、樊雨农、金励兹、亢维恪、米暂沉、王麟阁、跻仲翰、杨明轩、胡希仲、冯希勃、郝郁文、冯寄欧、陈柱天、连仲玉、张铭鼎、吴秋怡、秦丰川、王深林、刘文华、陆宗华、杨汉兴、羡书剡、李赣鹏、晋增、吴志如。</h1><br><h1>第三批回国参战服务团于12月1日出发,成员 4人,均为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即:王芝伦、景林、沈尔林、孙敦本。第四批于次年2月出发,成员4人,均为留学德国的中国学生,即:温朋九、刘绮雯、朱江户、乔冠华。</h1><br><h1>第二批归国参战服务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一路上,归国团成员抓住机会,向同船其他旅客宣传抗日,并利用轮船停靠的短暂时间,与沿途国家华人华侨团体联系,组织抗日募捐活动。11月19日,船行至新加坡。新加坡华侨抗日救国会等团体赴港口迎接,并为归国参战团组织了500人规模的欢迎会。会上归国团表达了坚定抗日的决心,并邀请新加坡侨胞随后也归国抗日、维护和平。从西贡取道广西回国时,陈柱天又在广西与救国联合会负责人钱俊瑞、章乃器共同发动民众参加抗战。一路停靠塞得、吉布提、亚丁、哥伦坡、新加坡、西贡等港口,所到之处当地华侨纷纷集会欢迎,并热烈响应回国参战的号召,对之后1938年的南洋归国服务团起到了积极影响。</h1></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37年底,与杨虎城将军同船回国的“全欧抗联回国参战团”成员。后排右二为陈柱天,二排坐者左二为杨虎城。</div> <h3><p></p><p><i><br></i></p><p><i>亢维恪(1906-1978):陕西</i><span style="color: inherit;"><i>蒲城</i></span><i style="color: inherit;">人,1930年受杨虎城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34年回国任杨虎城秘书,1937年随同杨虎城考察欧美11个国家。归国后在陕西多个学校任教,解放后担任西北大学外语系主任。</i></p><i><br>冯希勃(1909-1968):山西运城</i><i style="color: inherit;">人,民国二级陆军上将冯钦哉独子。1930年留日,因抗议日军入侵中国而退学。1932年赴法国留学,并加入共青团。1937年归国后在国民政府任职。解放后担任西安市财经学校校长,文革时被迫害致死。</i></h3><h3><i><br>郝郁文(生卒不详):女,山西人,1931年考取法国里尔大学文科,1937年获得学位。受国内抗战影响,放弃博士申请,参加归国服务团,与丈夫冯希勃回国抗战。</i><br><br><p><i>晋增(1908-1959):河北</i><span style="color: inherit;"><i>蠡县</i></span><i style="color: inherit;">人,1929年起留学比利时、法国,1937年回国抗战。1947年起任北方大学党总支书记,1949年5月接管北平中法大学。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副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等职务。</i></p><br><br><br></h3><h1>1937年11月,第一批从欧洲回国参战的几位青年学生抵达香港,他们乘坐火车从广州北上。当火车途径粤北公平墟火车站时,突遭日寇飞机轰炸。旅法学生曹承宪不幸当场牺牲,夏农苔也负伤。这时距离他们重新踏上祖国土地,仅仅过去了不到5天。</h1><br><h1>还有许多归国的旅欧学子,尚未看到抗战胜利,就早早牺牲了。他们满怀救国的革命热情放弃国外的学业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充分施展抱负。他们在归国时,早已预料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可能出现的流血牺牲。但是他们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共赴国难,并倾尽自己所有。</h1><br> 图:报载第一批回国参战团遭日军飞机轰炸 <br><h1>2、武汉抗日活动</h1><br><div><h1>(1)回国团抵达中国</h1><br></div><div><h1>1938年初,几批次回国参战服务团陆续抵达中国,分别赴各大中心城市,进入学生团体和青年组织中,参与到各项抗日工作中。旅欧学子利用自身在海外的经验,继续向国际社会宣传抗日情况,争取支援。</h1><br><h1>那时上海失守,南京吃紧,平津、上海的流亡学生,各方人士、团体,都汇集在武汉。1937年12月南京失守后,国民党的党政军大员也集中到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了战时首都。除了北平、广东、重庆等地,武汉要算是归国学生的主要驻地。</h1><br><h1>1937年12月中旬陈柱天抵达武汉,1938年成为国民政府湖北省住建厅的一名公务员。但在隐蔽的战线上,他在中共中央长江局秘密党员训练班学习半年,担任训练班支部书记。他在“战时首都”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活动,担任世界反侵略大会中国理事会理事、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负责人、中国学联代理宣传部长等职。他居住在武汉忠孝门街的一栋小楼里,与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党员训练班从事电台工作的戴中扆(黄葳)结婚,成为革命伴侣共同救国。由于工作资金匮乏,他将家里唯一一辆自行车捐出来。</h1><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与戴中扆的结婚照</h3> <br><h1>(2)组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h1><br><div><h1>1937年10月,陈柱天在法国出席“国际反侵略大会”并当选理事,归国后组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并担任理事。1938年1月23日,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举行成立大会,到会团体数十,人数上千。宋庆龄、陈铭枢、周恩来、陈绍禹、马相伯、蔡元培、沈钧儒、宋子文、陈诚等参加。同年2月11日,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及国民外交协会举行“武汉各界响应国际反日运动大会”。成为武汉国共两党跨党派合作、团结抗日的一次大会。大会随后外派数名代表,参与到世界反侵略大会的活动中,完成了从境外走向境内,又从境内走向境外的循环。</h1><br><h1>(3)参与举办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h1><br></div><div><h1>1938年3月25日,归国学生陈柱天作为中国学联负责人,代理宣传部长,参与组织了“中国学生救国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在武汉市总商会召开。开幕式上,主席台上有陈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部副主任)、黄琪翔(政治部副主任)、康泽、邵力子、董必武、徐特立、邓颖超、郭沫若等,还有各救亡团体、各界来宾、中外记者,约一千五百多人。陈诚、邵力子到会讲话。周恩来、王明、董必武、徐特立为大会题词。林森、邵力子、陈诚也都题了词。二十七日大会在政治部礼堂继续开会。由吴华代表主席团作报告。</h1><br><h1>各地学联学生团体共七十三个单位,一百二十三名代表出席。陈柱天作为世界学联代表大会的在华代表,在会上作了题为《各国青年怎样援助中国学生》的报告,将世界学联会议的决议精神和实质援助传达给国内爱国人士。</h1><br><h1>报告后,大会一致表决(一)对世界学联援助中国举动表示感谢;(二)世联以抵制日货及反对军火输日援助中国,中国学联认为满意,并要求世联在各国学生中扩大反侵略运动;(三)欢迎世联代表团来华考察抗战实况;(四)借世联与世界各国反对侵略及爱好和平学生巩固合作。学联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全国青年统一战线的形成。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青年运动中的重大胜利。</h1><br><br><h1>(4)支持战时青年社</h1><br></div><div><h1>为落实国际代表大会决议,世界学联给中国学联北平支部寄来一笔捐款。中国学联遂利用这笔款项在武汉创办了《战时青年》月刊,在宣传抗日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同时组建的“战时青年社”,也成为抗日学生的联络站。陈柱天积极支持战时青年社的工作。</h1><br></div><div><h1>“战时青年社”不仅出刊物,还参与各种活动。如:参加全国学联大会筹备,参加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盛会,以及文化界的会议等等,很是活跃。特别要提到的是,“战时青年社”实际上也成了青年工作的一个据点,当时一般外地的人找蒋南翔、杨学诚都是通过“战时青年社”帮他们联系,和长江局、青委蒋南翔及八路军办事处联系,送到延安去的青年人很多。那里既是个联络点,有时又象个招待所,很是热闹。但大都住一两天就走了,有人还从那里补充点衣物被子,有人又留下他们带不了的东西。总之,一九三八年,又从武汉输送了很多学生和干部到延安、到八路军、新四军去,如:李伟(李鼎声)、薛公绰(薛容)等到了山西临汾的八路军总部学兵队。黄诚、谢云晖、刘烈仁到新四军。到延安的有黄树则、汉阳兵工厂青年工人陈用文。他们直接、间接都通过“战时青年社”和党联系。</h1><br><h1>(5)接待世界学联访华代表团</h1><br></div><div><h1>为了回应1937年9月中国学联代表陈柱天在巴黎世界学联国际代表大会的提议,以及1938年3月中国全国学联代表大会的再次邀请,同年5月,世界学联代表团正式访问中国。</h1><div><br></div><h1>代表团的正式名称是国际学生代表团(International Students Delegation),一行共4人,他们是:世界学生联合会的书记、英国剑桥大学学生克鲁格曼/柯乐曼(James Klugmann);英国青年和平大会学生委员会的代表傅路德(Bernard Floud);美国学联的代表雅特女士(Molly Yard);加拿大学联的代表雷克难(Grant Lathe)。</h1><br><h1>代表团此行受到国内各方的高度重视,国民党、共产党的高层纷纷对代表团予以高规格接待。据当年报载,代表团这次到来的任务有四:一、把世界各国的青年与学生对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同情和联合一致的精神带给中国的青年。二、来知道一些日本侵略的种种事实。三、考察在抗战情况下的中国青年学生的各种活动。四、把所看到所搜集到的种种日本侵略的暴行和中国英勇抗战,以及青年在艰难中苦斗的情形带回世界各国去,号召各国的青年和学生给予中国更多的援助。</h1><br><h1>陈柱天负责组织联络代表团的访华活动。代表团访问了武汉、南昌、长沙、重庆、西安、延安等地,会见了各界人士。他们目睹日军侵华暴行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争。在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与他们谈话中阐述了中共在全中国抗战的作用、中共抗战后的主要任务等重要问题,并肯定了中国青年、世界青年在抗日中的积极作用。这些观点通过学联代表们传达到世界,使全世界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抗日统一战线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促使越来越多外国友人前来中国考察。</h1><br><h1>离开中国后,代表团在第二届世界青年和平大会提交了访华报告,揭露日军侵略暴行、赞扬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引起各国代表的强烈反响。会后他们携带在华拍摄的照片,分别在比利时、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学生中作巡回演讲,宣传中国抗日,争取各国民众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援。</h1><div><br></div><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后排居中)在武汉与“世界学联代表团”成员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周恩来(正中背对者)在武汉会见“世界学联代表团”成员,左二为陈柱天。</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1938 年7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会见了世界学联代表团</p> <h5><br></h5><p class="ql-block"><i>Norman John Klugmann (1912-1977):英国共产主义作家及史学家。1933年间,就读于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并加入英国共产党。1935年作为世界学联书记,周游世界宣传反法西斯。编写出版多部共产主义著作。</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Bernard Francis Castle Floud(1915 - 1967):英国政治家。就读于牛津大学,1937年加入工党,1939-1942年间在英国军队服役。1955年从政成为区议员,运作一家工党独立电视台,1964年当选英国议员。</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Molly Yard(1912-2005):美国社会活动家、女权主义者,曾担任罗斯福总统夫人助理、美国妇女组织主席。生于中国,并作为世界学联代表团一员于1937年访华,1986年再度访华并考察中国各地,公开支持中国计划生育政策。</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Grant Lathe (1914-2007):加拿大籍医生、生化学教授。1932年间就读于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医学和生化学专业,大四时应学校基督教会邀请,赴中国考察日本侵略情况。1936年加入共产党青年团并担任加拿大学联书记,宣传和平和社会正义。1941年服役于加拿大军队医疗团并移居英国,获牛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利兹大学担任教授。</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罹难及哀悼</b></h1><p class="ql-block"><br></p><h1>1938年7月12日上午,陈柱天到武昌徐家棚进行社会调查,中午回到武昌忠孝门(今小东门)寓所,正草拟调查报告,突遇日寇飞机狂轰滥炸武昌城,楼下两位老太太因惊恐未能及时进屋躲避,陈柱天见状急忙下楼营救,一枚炸弹恰好落下,他不幸在炸弹爆炸中身亡,年仅28岁。此时距陈柱天回国还不到一年,新婚仅12天。</h1><p class="ql-block"><br></p><h1>8月1日,武汉各抗战团体为他隆重举行近千人的追悼会,国共两党高层分送挽联,世界学联代表团特意从延安返回武汉,参加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邓颖超、王明、潘梓年、邵力子、陈铭枢、盂庆树、张西曼,以及各救亡团体代表、苏联塔斯社的罗曼果夫等共一千余人。中共中央长江局、八路军驻汉办事处、新华日报社、反侵略总会中国分会、留法留比留瑞同学会、新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在汉各救亡团体,以及周恩来、王明、博古、宋子文、陈铭枢、方振武、沈钧儒等都献了挽联和花圈。中共中央代表王明、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吴克坚、中国学联代表江俊、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代表邵力子以及柱天烈士的夫人戴中扆(黄葳)都在追悼会上讲了话。当时的《新华日报》连续刊载。新华日报次日刊登的遇难消息凝重,所附祭文言辞沉痛,誉其“以身为炬,照亮山河”。此后新华日报还连续报道了他的追悼会。</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陈柱天烈士遗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新华日报》刊发陈柱天遇难详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悼念陈柱天的文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38年8月1日武汉各界追悼陈柱天大会,前排中为邓颖超</h3> <br><i>“柱天的死不仅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损失,而且是全世界青年运动的损失”。</i><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柯乐曼:1938年8月1日在追悼会的发言</div><br><i><br></i><div><i>这一段短短的接触中,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他赤诚爱国,思想进步,工作积极,为人谦虚,诚恳,稳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青年。他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一个爱国者,又是一个国际主义者。</i><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陆璀:《缅怀陈柱天同志》</div><br><br></div><div><i>“敌机袭武汉,陈柱天先生殉国,与百姓一样归天,把血肉作中流砥柱,粉碎骨肉造成中国柱石,动员精神活捉日本天皇。”</i><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陶行知:《悼陈柱天诗》</div><br><br></div><div><i>柱天性情极温和,待人极厚,这次就是关心他人的安全把自己牺牲了。谈话时常带着那天真的微笑,所以我常叫他“傻孩子”对人诚恳,从不得罪人,但正像他自己所说,“在政治问题上我是不客气的,一点也不放松的和人争辩,情愿开罪于人”,这表现他对事的认真。</i><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戴中扆:《陈柱天的一生》</div><br><br></div><div><i>“中国青年在世界和平运动中一向是站在最前线的,无时不在血腥的枪林弹雨之下与敌人作殊死的血战。从‘一二九’以来的中国青年的英勇奋斗,不但使日本帝国主义害怕,而且也使所有的战争挑拨者胆战起来。这期间不知牺牲了多少有为的青年,然而立刻就有千万的人们补充上去了。”</i><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杨虎城:1937年10月9日在法国巴黎的讲话</div></div> <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陈柱天牺牲之后</b></h1><br><h1>1938年8月2日,《新华日报》刊载了陈柱天的遗孀戴中扆所撰文章《陈柱天的一生》。为了继承他的意志,学习他的精神,争取抗战胜利,来替陈柱天及其他死难同胞,为前线英勇抗战的战士们复仇,戴中扆改名为黄葳,怀着极大的悲痛和仇恨,在共产党的秘密战线继续抗日救国工作。</h1><br><h1>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张闻天在开幕词中回顾了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说:“在这许多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变中间,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发挥了模范作用。在这五年中间,我们牺牲了许多同志,有知名的同志,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同志,以及党外的同志,我们深深地悼念他们。”接着,他宣读了一份多达90位牺牲者的名单,并带领全体与会者起立默哀。名单中包括“陈柱天(全国学联)”。</h1><br><h1>1938年10月中日两国在武汉交战,以10月25日武汉沦陷为终结。在陈柱天为国捐躯3个月后,其父陈绳武挺身而出,接任汉阳县县长一职,率自卫队据守蔡甸,护住一方百姓。至此抗日战争进入了高潮,国共两党开展合作,并在正面战场打击外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而积极抗日的爱国学子们早已从欧洲归来,加入国内主战场,融入到了国内前线和后方的各条战线,与国内学生、战士、百姓共同抗敌,密不可分了。</h1><br><h1>1951年3月,国务院(政务院)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次年8月28日又颁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纪念证》。</h1><br><h1>1953年,陈柱天的忠骨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安葬在武汉市洪山区石门峰烈士陵园。</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52年8月28日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83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1988年,烈士遗孀黄葳在石门峰烈士陵园,纪念陈柱天逝世50周年。</h3> <h1>2005年8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讲述陈柱天为国捐躯的纪念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h1><br><h1>2015年6月,湖北省民政厅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派工作组赴上海,将民政部制作的新版《烈士证明书》上门送达陈柱天亲属手中。</h1><br><h1>2015年7月12日,陈柱天烈士墓从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迁至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h1><br><h1>201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包含陈柱天及旅欧学子的抗日爱国事迹,入选全国党史界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h1><br><h1>2017年,抗战历史由原先的八年,确定修改为十四年,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计算,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赢得了胜利。</h1><br><h1>2025年7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湖北省多家机构(省政府、省档案馆、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发布了陈柱天的抗日救国故事。</h1><br><h1>2025年8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设置“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 专题展览,其中多处展示了陈柱天在西班牙考察的历史资料。</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湖北武汉九峰山烈士陵园内陈柱天烈士塑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2015年7月12日举办了隆重的移葬仪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论文集收录陈柱天的事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有关陈柱天访问西班牙的展板</h3> <h5><div><b><br></b></div><b><div><b><br></b></div></b></h5><h5><b>本文参考资料:</b></h5><br><h5>人物介绍-武汉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h5><h5>https://szfzg.wuhan.gov.cn/book/dfz/bookall/id/1005/category_id/372362.html</h5><br><h5>为国捐躯的留欧学子陈柱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h5><h5>2005年08月25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h5><br><h5>《浅析旅欧学子对中国早期抗战的贡献》:《全国党史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h5><br><h5>发动侨胞回国参战,武汉籍抗日烈士陈柱天牺牲时刚新婚12天</h5><h5>2025-07-15 10:02·长江日报、湖北日报</h5><h5>http://news.cjn.cn/whpd/yw_19947/202507/t5172032.htm</h5><br><h5>辗转比利时、法国、瑞士、西班牙等地抗日救国 28岁牺牲时他才新婚12天<br>2025-07-14 11:23,湖北日报<br>https://www.hubei.gov.cn/jmct/dajm/202507/t20250714_5720745.shtml<br><br></h5><h5>从国际反法西斯骁勇战士到归国抗日救亡的先锋旗手—— 19件档案翻开抗战先锋陈柱天的28年<br>湖北省档案馆,2025-7-18, https://mp.weixin.qq.com/s/kV79mF12iOOQcgXwvq1A8g</h5><br><h5>平旦斋:西班牙内战烽火中的中国留学生,</h5><h5>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action=getalbum&__biz=MzU3OTYxMzQ1Mg==&scene=1&album_id=1524871777972256769</h5><br><h5>朱少伟:《抗战前期我党曾在巴黎办报》,载《人民政协报》,2009年08月21日。</h5><br><h5>抗战初期的《救国时报》,载《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2007年11月14日。</h5><br><h5>陆璀:《一二九运动走向了世界》,载《晨星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11月。</h5><br><h5>陈宜平:《为国捐躯的留欧学子陈柱天》,《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8月25日第四版。</h5><br><h5>黄葳:《忆柱天》手稿,1988年7月12日。</h5><br><h5>郝郁文:《杨虎城将军欧洲之行》,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h5><br><h5>倪慧如、邹宁远:《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h5><br><h5>《杨虎城将军与中国留欧学生》,人民政协报,1986年12月16日。</h5><br><h5>《追忆与杨虎城同舟回国参加抗日救亡的中国留欧学生》,</h5><h5>http://culture.taiwan.cn/top/201412/t20141211_8325817.htm。</h5><br><h5>李新编著《吴玉章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h5><br><h5>何礼:《我对“一二九”运动的回顾》,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年第6期。</h5><br><h5>《新华日报》,1938年5月18日。</h5><br><h5>《新华日报》,1938年5月23日。</h5><br><h5>毛泽东,《同世界学联代表团的谈话》,载《解放》第四十五期,1938年7月15日。</h5><br><h5>吉鸿昌:《环球视察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h5><br><h5>杨红林,《半世繁华——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东方出版社,2014年9月。</h5><br><h5>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编,《夏农苔纪念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年7月。</h5><div><br></div><div><h5 style="text-align: left;">戴中扆,《陈柱天的一生》,载《新华日报》,1938年8月2日。</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