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心灯 照亮代代春秋

鸿月揽秋

<p class="ql-block"> 一盏心灯 </p><p class="ql-block"> 照亮代代春秋</p><p class="ql-block"> 深秋的雨丝斜斜掠过雕花木窗,在青石板上敲出细密的鼓点。恍惚间,厨房传来油锅爆香葱花的刺啦声,伴随着木楼梯特有的"吱呀"响动——那是父亲提着公文包归来的信号,是母亲围裙下摆沾着面粉,正将刚出炉的糖糕盛进蓝边瓷盘的温馨场景。这些曾如晨雾般萦绕在生活褶皱里的细碎光景,如今却成了岁月窖藏的陈年佳酿,每当思念翻涌,便溢出醇厚绵长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母健在时,家是遮风避雨的驿站;父母离去后,心成了永远背负的行囊。这世间最柔韧的羁绊,恰似春藤缠绕古树,平日里无声无息,唯有遭遇骤雨狂风,才显露出盘根错节的力量。父母的爱如同江南梅雨,润泽万物时不着痕迹,直至雨霁云收,方知每一寸干涸的心田都曾被它深深浸润。李益在《写情》中"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黯然神伤,道尽了失去至亲后,连良辰美景都失去颜色的苍凉况味。幼时总在父母含笑的目光里嬉戏,不解那眸光为何总似春水般温柔缱绻,而今历经半生风霜才读懂,那里面盛满了"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游子吟》)的牵挂,是耗尽半生心血织就的守护之网,兜住了我们成长路上所有的踉跄与跌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脊背曾是巍峨的昆仑,承载着我对世界最初的仰望。夏夜纳凉时,他掌心粗糙的纹路摩挲着我的手背,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的浪漫,化作银河下永不褪色的童话。母亲的双手宛若蜿蜒的春江,在灶台前翻飞出金黄的蛋饺,于竹匾上晾晒出雪白的棉絮,把"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王建《新嫁娘词》)的温柔,熬煮成滋养生命的甘饴。直到某个清晨惊觉,父亲修剪花枝的手开始颤抖,母亲织毛衣时总把老花镜推上推下,那些坚如磐石的依靠,原来也会在时光的侵蚀下,渐渐化作深秋飘零的枯叶。纳兰性德"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悲叹,恰似我们在失去庇护后,于寒夜中辗转难眠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兄弟姐妹的人生轨迹,如同蒲公英飘散的种子,各自落进不同的土壤生根发芽。父母离去后,家族聚会时圆桌旁空出的两把藤椅,成了永远的缺口。但这并非情谊的消散,而是生命以新的姿态生长蔓延。就像老宅梁柱虽已斑驳,砖瓦间却长出了新的苔藓,在风雨中续写着家族的故事。《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铿锵誓言,在血脉的传承中化作无形的纽带,让我们在各自的征途上,依然能隔着山海遥相呼应。大哥继承了父亲修理钟表的巧思,在工作室里延续着精密的匠心;二姐复刻了母亲腌酸菜的秘方,让熟悉的酸香飘进异国的厨房;我则将父母的故事写成文字,让他们的音容笑貌在墨香中永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的味道早已超越了味觉的记忆,化作灵魂深处永恒的沉香。老宅门环上的铜绿,记录着无数次叩响家门时的期盼;窗棂上褪色的剪纸,封存着除夕夜全家围坐剪窗花的笑语。当指尖抚过斑驳的砖墙,仿佛还能触到母亲晾晒梅干菜时留下的余温;蹲下身凝视门槛上的凹痕,那里刻着父亲用红漆为我们标记身高的年轮。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在这方土地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岁月可以改变容颜,却带不走刻入骨髓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亲戚们的讲述是时光的拼图师,将散落的记忆碎片重新拼凑成完整的画卷。表舅说起父亲赤脚蹚过暴涨的河水,只为送邻村难产的孕妇去医院;姑婆回忆母亲在饥荒年代,把最后半袋白面做成馒头分给孤寡老人。这些被时光掩埋的往事,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重新焕发生机,让父母的形象在众人的讲述里愈发鲜活立体。正如《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生死的界限虽阻断了相见,却斩不断血脉相连的思念,那些温暖的故事,成了家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火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真谛,在于教会我们在前行中背负永恒。父母恰似春日播撒的种子,将正直、善良、坚韧的品质深深埋进我们的心田;又如暗夜中的提灯人,用自己的衰老与消逝,为子女照亮前行的道路。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正是他们一生奉献的写照。这份馈赠不仅是物质的养育,更是精神的传承——当我们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起,总能听见父亲教导的回响;当我们向弱者伸出援手,对他人报以善意,仿佛看见母亲欣慰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接过父母手中的灯火,我们便成了新的执灯人。陪伴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朝夕相处,而是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关怀的方式,也超越了物质的给予,化作深夜里的一句问候,迷茫时的一声鼓励。《论语》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真正的孝顺,是将父母的教诲融入血脉,是把他们的爱传递给更年轻的生命。我们带着这份温暖翻山越岭,涉水穿林,在人生的长路上,既做照亮他人的灯塔,也做被他人照亮的行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途中的灯从未熄灭,它化作流淌在血脉中的温暖,在时光长河里代代相传。这份爱,是穿越时空的纽带,是照亮前路的明灯,更是永恒的希望。当我们白发苍苍,回首来路,会看见身后延伸着一条由无数灯火连成的星河——那是父母给予的光,是我们传递的热,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旅程。就像苏轼笔下"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豁达,这份爱的传承,终将汇聚成穿越岁月的精神洪流,在历史的天空下永远闪耀。</p><p class="ql-block"> 在这爱的长卷里,每个家族成员都是独特的画师,用各自的笔触描绘着传承的篇章。当我们抱着啼哭的婴孩,哼唱着儿时母亲教的摇篮曲,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韵律便重新鲜活起来;当我们在孩子跌倒时,蹲下身子说出父亲曾给予我们的鼓励,生命的接力便在这瞬间完成了神圣的交接。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爱的基因在时光淬炼中不断升华,如同陈年普洱,在岁月的陈化中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份传承的力量,早已超越了个体生命的长度,在家族的根系里扎下深根。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家族的精神图腾在时光侵蚀中愈发清晰。曾祖父留下的旧算盘,框梁间还留着祖辈计算生活的温度;外婆陪嫁的银簪,花纹里镌刻着女性坚韧的品格。这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如同时光胶囊,将家族的精神密码代代相传。当我们抚摸着这些带着岁月包浆的器物,仿佛能触摸到祖辈的脉搏,听见他们跨越时空的叮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爱的传递不仅存在于血脉亲缘之间,更在广阔的人间铺展。父母教会我们的善良与担当,驱使我们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就像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这种源自家庭的大爱,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生根发芽。我们参与志愿活动,资助贫困学子,在陌生人的笑容里,延续着父母给予的温暖。这些善意的举动,如同涟漪般扩散,让爱的星火成燎原之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家族的传承更显珍贵。当游子在异国他乡升起炊烟,用母亲教的手艺烹制家乡菜,熟悉的味道便成了连接故土的桥梁;当孩子们在书房临摹祖父留下的书法,横竖撇捺间流淌的不仅是笔墨,更是文化的传承。这种跨越时空与地域的坚守,让家族的精神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愈发璀璨,正如李白笔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带着家族的印记勇敢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我们终将成为后人追忆的故事。但那盏途中的灯,永远不会熄灭。它会化作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子孙在人生路上笃定前行;它会变成滋养土地的春雨,让家族的根系永远充满生机。每一代人都在接棒与传递中,赋予这份爱新的内涵,让它既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精神,又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气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生命的长河边回望,我们看见无数盏灯在岁月的两岸次第亮起,连成璀璨的星河。这是父母给予的馈赠,是家族精神的永恒,更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当我们将这盏灯郑重地交到下一代手中,不仅是传递温暖与希望,更是在诉说一个永恒的真理:真正的生命不朽,在于爱与精神的永恒传承。</p><p class="ql-block"> (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