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着民族大迁徙时期的到来,白俄罗斯地区的文化和民族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p><p class="ql-block">至公元9世纪,斯拉夫部落﹣﹣克里维奇人、德列戈维奇人和拉基米奇人﹣﹣已成为白俄罗斯的主要居民,他们不仅参与了白俄罗斯民族的形成,还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最古老的公国。</p><p class="ql-block">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公国包括波洛茨克公国和图罗夫公国。</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著名的南北贸易通道"瓦兰吉亚人到希腊人之路"穿越白俄罗斯境内。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航海者瓦兰吉亚人(即维京人)沿白俄罗斯的河流航行至拜占庭和阿拉伯东部。当地居民也随之参与到这些贸易活动中。</p><p class="ql-block">得益于活跃的贸易往来,波洛茨克迅速发展为一座繁荣的城市。出土的窖藏包含阿拉伯钱币、来自阿拉伯国家的象棋子、波罗的海琥珀以及拜占庭玻璃手镯等,无不印证着当时这里与多个地区之间密切的贸易联系。</p> <p class="ql-block">圣餐杯</p><p class="ql-block">16世纪</p><p class="ql-block">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6世纪纳瓦赫鲁达克东正教堂的圣餐银杯,是白俄罗斯较晚阶段宗教艺术的重要代表。</p><p class="ql-block">杯身镌刻献辞:"格里戈里﹣谢科特敬献此杯及圣盘、圣匙于纳瓦赫鲁达克圣母教堂,愿主垂怜。"</p><p class="ql-block">此杯为中世纪仅存两件保存完好的圣杯之一,采用当时盛行的哥特式风格。遗憾的是,与之配 的圣盘与圣匙已遗失不存。</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伊朗国家博物馆珍藏的14件珍贵文物照片与三维模型,生动而直观地呈现了横跨七千余年的伊朗文化历史进程。这些精选文物涵盖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6200年)至19世纪卡扎尔王朝时期,展现了伊朗在多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艺术与文化演进。</p><p class="ql-block">展览所展示的文物横跨数千年,展现出伊朗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认同的的延续性。从史前的陶工到卡扎尔时期的金属工匠,伊朗匠人的审美与技艺不断精进,不断适应新的思想与环境。这种创造力、革新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印证了伊朗文明的韧性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14件文物均以高清图像与三维模型展示,为观众呈现一场沉浸式的体验,让这些文化遗产焕发生机,生动再现一个在坚韧、美好以及传统与变革之间的持续对话中所磨砺而成的文明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旨在介绍哈萨克斯坦的文明起源,并展示从远古到哈萨克传统社会形成时期的珍贵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纵观世界历史,人类历史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生活在大草原的人们沿着游牧生活方式塑造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演进之路前行。</p><p class="ql-block">五千年前,在现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人类驯化了马匹并开始骑乘,这一创举引发了民族迁徙、商路拓展、先进技术传播和思想观念交流等深刻变革,对全球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对此,托卡耶夫总统指出:"这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草原文明跨越千年的史诗。"</p><p class="ql-block">展览将向世界观众广泛展示哈萨克民族作为游牧文明的继承者,从远古到哈萨克传统社会形成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带骑马人像和动物小像的仪式用铜灯</p><p class="ql-block">(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前1世纪</p><p class="ql-block">七河地区出土</p><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灯由四个部件分开铸造后焊接而成,包括锥形镂空底座、饰有公牛小像的圆形托盘,两个骑马人像和一根烛台管。托盘边缘的公牛皆面朝左侧,犄角微微前倾,双耳外展,排列有序,分布均匀。两个骑手呈半侧姿,正在用短复合弓射猎。</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p><p class="ql-block">它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经万古沧桑,凝结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基因,展现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p><p class="ql-block">本展览精选中国国家博物馆50余件跨越千年的珍贵文物,以物证史,以物叙史,为观众呈现一部浓缩而精彩的中华文明简史,让观众从中了解中华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深刻体悟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p> <p class="ql-block">鸱鸮形马胄饰</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770一前659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体为鸱鸮(猫头鹰)造型系春秋早期秦国贵族或将领马胃(头盔)上的装饰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早期秦文化中,鸥鸮象征勇猛,以鸱骋为军事符号,是秦人崇尚武力精神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黄金材质彰显战马主人尊贵的身份等级,赋予战马威严感和力量感,是秦军"甲坚兵利"的缩影。</p><p class="ql-block">其精湛工艺亦是秦人手工业发展水平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此对鸱鸮造型马青饰件浓缩了秦人崛起,挺进中原,经营关中,统一全国所依赖的军事制度、技术及独特的战争文化。</p> <p class="ql-block">秦公壶</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秦(公元前770﹣前659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此壶口内壁铸有2行6字铭文"秦公乍(作)铸尊壶"。</p><p class="ql-block">现已知带有"秦公"铭文的青铜礼器大多出土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p><p class="ql-block">此器为秦国国君所作,是少数直接由诸侯国国君所作之器,直接反映了秦国作为诸侯的权力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博望家造"封泥</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1938年陕西城固西汉张骞墓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枚封泥保存较为完整,上有"博望家造"四字隶书印文。封泥是中国古代封缄文书、物品的重要凭证,其上印章内容代表责任人或权属,具有防伪与信验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研究者认为,印文中的"博望"即"博望侯",指因出使西域被汉武帝封爵的张骞。</p><p class="ql-block">张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开拓陆上丝绸之路的代表性人物。此枚封泥作为其家族使用的遗物,是西汉王朝积极经略西域、对外开拓进取、沟通丝绸之路这一重大历史进程的直接物质印证。</p> <p class="ql-block">"海内皆臣"十二字砖</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方形陶砖刻阳文篆书十二字:"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p><p class="ql-block">铭文从国家政治统一、农业繁荣、社会赈济三个面向表达了西汉国家治理的理想图景,是官方文书规范的物化载体。</p><p class="ql-block">考古资料和研究显示,此类模印砖曾被批量烧制(常见有十二字铭文砖和十六字铭文砖两种),集中用于官方工程,是西汉官方向官民宣示大一统国家观念和以农为本,以人为本的治世理想的系统实践,可视作早期"国家宣传"的标准化媒介。</p> <p class="ql-block">太和释迦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造像背屏式、高浮雕,正面雕一佛二善萨,主尊为释迦摩尼跌足立于台座上,螺形发髻,法相端庄,两耳垂肩,身着通肩式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说法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胁侍菩萨立子两侧,均手中持物。其后为火焰纹背光和圆形顶光,背光上分层刻有忍冬纹、火焰纹,身旁及头都周国刻有飞天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背屏上部雕佛像头光和身光,头光由内圈的莲瓣和外圈的坐佛组成,身光处雕刻对称的飞天,边缘为火焰纹,顶部缺失,推测也应雕刻有坐佛。</p> <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近四个世纪的动荡中,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持续碰撞与融合,同时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隋朝重建统一,创立科举取士制度奠定后世选官基础,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经济文化动脉。</p><p class="ql-block">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开创贞观、开元等盛世。唐王朝以空前开放包容的胸襟推进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p><p class="ql-block">长安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都会之一,汇聚各国使节、商人、僧侣、留学生。</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广泛吸纳西域音乐、舞蹈、服饰、宗教(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与艺术。对外陆、海丝绸之路拓展,佛教完成了本土化转型。</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通过制度革新、交通建设与文明互鉴,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向繁盛高峰,彰显中华文明强大的融合力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青花莲池鸳鸯图菱花口盘</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盘为景德镇窑烧制而成。</p><p class="ql-block">菱花口、折沿,通体使用从波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钻料绘制图案,呈色靛蓝沉稳。</p><p class="ql-block">图案颇具特色,由多层装饰带组成,布局繁满面结构清晰。</p><p class="ql-block">内底饰有莲池鸳鸯图景,又被称作"满池娇"图。</p> <p class="ql-block">钧窑天蓝釉"八"字款六角洗</p><p class="ql-block">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洗呈长六角形制,口沿外侈,浅壁平底,下承六短足微外撇。内外壁天青釉色莹润,隐现"蚯蚓走泥纹"。</p><p class="ql-block">器型规整,棱角分明且蕴含几何韵律,展现了宋代钧瓷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审美风尚。</p><p class="ql-block">钧窑遗址位于河南禹州。利用铁、铜呈色特点,钧窑烧制出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釉而乳浊不透明。</p><p class="ql-block">北宋钧瓷器形多样,包括花盆、盆托、洗、盘、炉、钵、碗、尊等、其中花盆、盆托、尊等器物底部常刻有一至十的数字,表示大小序号,有的还刻有"奉华"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刻花铜卸葵口碗</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碗葵瓣口,斜弧腹,图足,口镶钢扣。通体施白釉,局部可见泪痕状积釉。</p><p class="ql-block">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古定器……外有泪痕者是真"。</p><p class="ql-block">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蛤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北宋定密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p><p class="ql-block">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菱花口盘</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公元1403-1424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盘造型端庄稳重,通体施青釉,釉色均匀呈翠青色,釉质肥厚莹润。</p><p class="ql-block">龙泉窑肇始于三国两晋,宋元时期达到青瓷技艺顶峰,产品行销海外。</p><p class="ql-block">明代龙泉窑承担官廷用瓷烧制,亦生产大量民用及外销瓷。此类大光盘多用于盛装食物,如明廷祭视活动时盛放供品,较大的体量正符合实用需求。</p><p class="ql-block">同时,龙泉窑烧制的大盘、碗、罐等器物成为明代早期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贸易的标志性大宗商品,并成为中华文明物质文化广泛传播与交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敞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敛,肩颈间雕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蕉叶、缠枝花等纹饰,胫部饰粉彩仰莲及联珠纹。外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海晏河清",意指大海波平浪静,黄河水澄清,常被借喻国泰民安、天下太平。</p><p class="ql-block">"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承载着古人对理想生活图景的祈盼。</p><p class="ql-block">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此瓷尊被赋予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p><p class="ql-block">此件瓷尊为景德镇御窑烧制,传曾陈设于圆明园海晏堂。</p> <p class="ql-block">印度牙雕佛传故事造像</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p><p class="ql-block">甘肃安西榆林窟采集</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造像材质为象牙,为便携式佛教造像,应制作于印度。</p><p class="ql-block">造像用两片象牙雕成,以合叶相连。合上是一头圆雕大象,身驮持塔、衣着华丽的人物,表现"八王分舍利";打开则每片各分27格,以连环画的形式依次浮雕佛传故事。</p><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南北朝、隋朝时得到较大发展,来自西亚的僧侣、或朝贡使团往来不绝于道。</p><p class="ql-block">此类小型牙雕造像便于携带,常作为僧侣或朝贡使团随身供奉的圣物。它们是早期佛教信仰在中国传播的重要载体和见证,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p> <p class="ql-block">谢谢国博志愿者杨秉坤老师分享了以下几张精细的牙雕图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牙雕大象肚子下两个小人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