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农村口口相传的谜语,是一部属于农村儿童的 “知识大百科”。它是孩子们咿呀学语时,最早接触启蒙教育的原始教材,更是传承千年农耕文化沉淀与积累的鲜活载体。这些谜语语言简单通俗、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教于乐的特性极强 —— 能让孩子在猜谜的游戏中主动开动脑筋、加深记忆,更能将原本复杂的人生哲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生活智慧,让孩子们受益终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东北农村,猜谜语也是测试乡土生活人们机灵反应与否的方法。俗称 ——“破闷儿”,这俩字一出口就带着东北人的爽快,既不挑地儿,炕头、院角、村口老槐树下都能凑局;也不挑时辰,冬闲午后、落雪傍晚,哪怕饭桌上等菜熟的间隙都能开场;更不挑人数,一人起头、俩人搭茬、一群人闹得更欢,是人人能参与的家常乐子。到了冬天更热闹,屋外飘着雪粒子,屋里火炕烧得暖烘烘的,昏黄油灯芯子跳着微光,把孩子们的小脑袋影子映在土墙上,大家挤在炕梢你一句 “我来破个闷儿”、我一句 “是不是那啥呀”,猜不出时抓耳挠腮,猜中了笑闹着拍炕沿,连带着讲谜语背后的小故事 —— 这些暖融融的画面,如今想起来,就像开启一坛陈年佳酿,甘甜、醇香,越品越回味无穷!</span></h1> <h1> 一条青龙爬到关东,下两个青蛋,晒个通红。迷底: (南瓜)</h1> <h1> 三块瓦盖个庙,里边住着个白老道。迷底:(荞麦)</h1> <h1> 不点儿,不点儿,浑身净眼儿。迷底:(顶针儿)</h1> <h1> 不大儿,不大儿,浑身净把儿,迷底:(苍耳子)</h1> <h1> 长的少,短的多,用脚踩,用手摸。迷底:(梯子)</h1> <h1> 兄弟成双,身体细长,光爱吃菜,不爱喝汤。(打一生活用品)谜底:(筷子) </h1> <h1> 远看像条狗,近看也是狗,打它也不走,骂它也不走。迷底:(死狗)</h1> <h1> 石头山,旮旯玉,走一天出不去。迷底:(压碾子,推磨)</h1> <h1> 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进,地底下。迷底:( 红萝卜)</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 迷底:(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猜这个迷语的同时,一语点破了深奥的人生哲理,无论兄弟姐妹,还是群众团体,必须精诚团结,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否则,勾心斗角定会四分五裂收场。这种具象化迷语,奠定了做人基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去农村里的谜语,不只是一个个简单的谜面和谜底,更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生活智慧,是农家人对土地、对日子的热爱,是一辈辈人传承下来的乡村记忆。每一个谜语,都像一颗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乡村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span></h1> <p class="ql-block">欢迎交流 感谢转发</p><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感谢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