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山,位于李沧区中心。老虎山也叫虎山,在市区北部,南北纵卧在李沧区域内,青岛的两大交通要道东西相伴,山东侧是黑龙江路,西侧是重庆路。南北被金水路、十梅庵路围堵,山体占地总面积362公顷,大概涉及罗圈涧、李家庵、上/下王埠、文昌阁、石沟、南岭、枣园、十梅庵等11个社区。虎山被分属,或开发为陵区,或建成公园,或任其自然。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四围的村庄日新月异渐渐消失。一幢幢林立的摩天大楼代替了昔日的农家院落,一个个村落消失于城市的高楼大厦下,原来人们熟悉的村名也只是保留在沿路公交车的站牌上了。昔日的老虎山,随着时间的迁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李沧区有关部门统一规划下,把整个虎山南北打造为一体,统称“老虎山公园”。 2018年,李沧区启动老虎山公园改造工程,用短短两年时间,给荒芜的山头换了新颜。公园于2020年刚建好即免费开放,山上主防火通道、健身步行道、自行车道功能有别,各行其是;鲜花小径、登山台阶、休闲栈道游人可以各取所需,数十公里的盘山道大大改善了附近市民的居住环境,为青岛市区北部增添了一处靓丽的景区。 老虎山公园南部,主要规划为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建有“解放青岛纪念广场”,用以回忆当年激烈的战斗,教育后人不忘先烈,珍爱和平。这儿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学习的好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纪念青岛解放党史军史展览长廊”包括人物雕塑、重要战役展示等,讲述老虎山的那段风云历史。 据介绍,1949年5月底,人民解放军沿胶济铁路线从北面的宋哥庄、楼山后向市区推进,6月2日凌晨,遭受到老虎山守敌的阻击。解放军从老虎山北坡山沟摸上山顶,首先炸毁位于主峰上的碉堡,使敌人的指挥中心失灵。然后分别向东西两侧的几个碉堡俯冲过去,与山下进攻的部队上下夹击,迅速攻克敌老虎山防御阵地。 解放军乘胜前进,一鼓作气南进攻占水清沟南山、占领大港,直插团岛,中午12时,迎来了青岛的解放。如今老虎山上,还保存有完好的碉堡,也可看到当年被炸掉的碉堡遗址。那些纵横交错的壕沟,经50多年风沙的掩埋,仍依稀可辨。这些遗址,成为了老虎山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那段历史。 老虎山公园总体海拔不高,从山脚处的广场爬到山顶大约花费半个小时,站在山顶上抬头仰望明净的天空令人舒畅。老虎山公园的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市区北部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景象。胶州湾尽收眼底,跨海大桥将青岛、黄岛和红岛连接一起。2020年底,老虎山公园成功入选青岛市第一批“森林氧吧”。 老虎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文化历史故事丰富,从这张照片上,能看到左下角的那只“上山虎”。当站在山顶眺望时,你就会发现山顶的石头上还刻有一个大大的“虎”字,字迹苍劲有力,展现了老虎山的魅力。附近居民都对这里为何起名“老虎山”不解,也不知道为什么叫老虎山,难道是因为此山形像老虎?还是以前真的有过老虎? 《李沧区志》曾载说法有二:一是山的形状像一只卧虎;二是传说从前山上曾有过老虎。《崂山志》载,在老虎山西坡,正对着南岭村的半山腰里,有一块两米高的巨石,上矗立着2.5米高呈淡淡红灰色的大石,远看极像虎头,额上“王”字清晰可辨,故名“虎头石”。其所在地是一座由9个山头连成的山峰,老百姓叫它“老虎山”,又叫九顶山。 老虎山上还有另一个传说:“韩信的母亲被埋在这里”。据说,韩信少年时家庭贫穷,父亲早亡,母亲带着年少的韩信到处逃荒要饭,后来到崂山最西端一个叫九顶山的地方,在山南坡下面的一个村庄讨饭,被一位好心的财主收留。后来在这里发生了韩信“九顶山前活埋母,折去阳寿十八年”的故事。早些年,附近大村庄的老人们不少会讲这段故事。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住沧口,曾带家人去北部的十梅庵公园、南岭的东山春游过几次。去年12月某日,我和小伙伴王兄北归顺道停车南部,也上山快跑过一次,好像经过了水泥路、石阶路和木栈道,有广场及亭台楼阁,观景台视野也很开阔。但被寒咧的北风把我俩的游兴都刮到爪牙国去了,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今又来登山,心中充满期望! 登至老虎山山顶,近看九峰相连,沿途风景竟相媲美,路边的迎春花一簇簇地绽放着,走到北部就是已经建成多年的“十梅庵公园”。 公园里引种各种梅花400余株,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梅花园林,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梅花之乡”。十梅庵的梅花,和中山公园的樱花,南北互补,争相竞艳。“南赏樱花北赏梅”,成为青岛市民的一大乐事! 老虎山公园北部,建有江南风格仿古建筑群,旁伴悠悠湖水,平添了几分烟雨江南的婉约气息。亭台栈道相行,穿行其中,舒适惬意,湖畔色彩迷人眼,而湖中偶有水鸭三两只,亦惹得游人驻足寻觅,怎一个妙字了得。十梅庵公园大门即是虎山公园北大门,南部除了从文昌路的西大门登山外,从黑龙江路、金水路处的入口登山,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2025.08.29.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