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长安诗人,解亚鹏先生对家乡的山水,家乡的风土人情,特别地痴心和热衷。更是他为人古道热肠,自从与诗结缘之后,常邀我等几位诗友在长安游览。</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亚鹏说他要出书的时候,我在祝贺之余,又多了份写序义务。对我来说,虽然不免有些自不量力,但确也无法推辞,这是他这些年辛勤耕作的劳动成果。</p><p class="ql-block"> 闻听亚鹏先生曾经在职于电影行业,常在各地拍摄外景,走过全国的许多大小城市,各地的青山绿水,都留有他跋涉的足迹,有着他辛勤的劳作。他把青春奉献于电影事业,也把年轻的梦想,融进了影视的拍摄之中。电影的厚重文化,也濡染着他的心灵,应该是受益匪浅,以至离开电影行业后,就从影视的感官转到了诗意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翻看这本诗集,作者的诗路历程真实可见。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家乡巨变的描写,有对家乡山水的赞扬,也有对劳苦大众的歌颂和同情。作者善于将眼里所见,耳里所闻,足迹所到,头脑所想,无不记于笔下。以倾诉情怀,抒发心志。</p> <p class="ql-block"> 一、诗意中的漂泊生涯</p><p class="ql-block"> 社会只有分工的不同,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他所从事的外景拍摄,即使不抛头露面,不上镜头,也做得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乃至一丝不苟,完成了自己分内的任务。到了解甲归来之际,便是角色转变之时。往昔的日日夜夜,以及奔波的酸甜苦辣,无不涌现在心头。因而,无不将这些难以忘怀的往事,用诗句记录了下来。如他的绝句《思江南》:</p><p class="ql-block"> 几年不再下江南,老忆无锡荔子鲜。</p><p class="ql-block"> 写信寄朋多想念,江河浊浪赣州言。</p><p class="ql-block"> 央视在江苏无锡设有影视基地,也是作者曾经光顾的地方。作者在那儿驻地的时间长了,不免有着流连不舍之情。特别是对无锡的荔枝记忆犹新,对那新鲜的味道,也十分迷恋。想着杨贵妃为吃到荔枝,遣使快马加鞭,从四川经千里赶回长安,成为千古趣谈。作者在无锡品尝荔枝,既新鲜又不用跑路,应该比杨贵妃要幸运了很多。故此,怎能不引起深情的回忆。还有那个赣州方言,也随着江河的浊浪,在耳边回旋。今天,由于已经好多年“不再下江南”了,所以,那种对江南的缅怀,对江南的向往,便会油然而生。于是,不由得命笔而作,即给江南的朋友抒写心中的缅怀,以寄托心中的无限“想念”。</p> <p class="ql-block"> 诗人投身于影视拍摄,也是一位只身在外地的打工者。打工者身担责任,肩负义务,更是为着生计而奔波,为养家而背井离乡。那种常年在外的辛苦,只有作者自己方能感受得到。如他的这首《打工者》,就是其当年远离故土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酒醉不知归所处,晃悠问月去何方?</p><p class="ql-block"> 长亭夜半飘微雨,远岫灯昏映小窗。</p><p class="ql-block"> 妻子遥闻离故土,弟兄几处落他乡。</p><p class="ql-block"> 不思自己穷途路,尽望苍穹也杳茫。</p><p class="ql-block"> 这是作者回忆2002年夏季之时,在苏州东岛拍《天下微商》时的经历。那天虽然已经拍完戏了,却因孤独之缘,又不想回到宾馆,就在太湖边的亭子里休息。届时邂逅了一位同样是出外打工者,也在那里稍息,看样子是借酒消愁。于是在说话之间,得知那人是甘肃天水人,浪迹在南方打短工,以挣钱养家,多少年也未曾回去。作者和这位顿生怜悯之情,又拉起了家常。对方谈到了家中的艰难,生活的不易。听了那人的诉说,无不引起心里共鸣。都是在外的漂泊人呀!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之感,涌上心头。于是,作者捕捉灵感,将当时的那种心境,就用这首诗记录了下来:“酒醉不知归所处,晃悠问月去何方?”沉醉之中,不知所归。晃悠之际,竟不知身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诗中作者写自己,免不了借酒消愁。面对半夜的微雨,想起了昏灯下的小窗,家中的妻子,同样在外地飘落的兄弟。联想到自己的“穷途路”,不免眼望苍芎,一阵迷茫笼上心头。似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之期待。</p> <p class="ql-block"> 二、诗意中的民风乡俗</p><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长安的水土,有着厚重的文化氛围。特别是长安乃至终南山北麓,自古以来,庙宇众多。赶庙会者,常是络绎不绝。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婆,无不带着虔诚之心,祈求佛祖的护佑,祈求阖家的平安,祈求五谷丰登,更祈求无灾无难。故而,作为一个长安人,作者对这样的场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如他在《烧香》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燃香进寺门,双手拜财神。</p><p class="ql-block"> 入夜风寒雪,三更天卷云。</p><p class="ql-block"> 唤儿同上庙,空自亦禅心。</p><p class="ql-block"> 虽命如蝼蚁,来年盼好春。</p><p class="ql-block"> 这首还是作者于2022年过年的时候写的,可谓新鲜之事。在过节来临之时,各个寺庙已经人满为患,无不争着烧头香。作者写他在环山路旁一个寺院,遇到一位老者对他说,他村也有一位家境不好的老人家,三更就起床带着儿子来上庙会了。这首诗就是以此为背景,记录了这次赶庙烧香磕头的这一事例。如今世人困惑迷茫者太多,故而,祈求平安,祈求得到护佑者不在少数,以此祈福神灵,成了乡村常见之事。特别是结句:“虽命如蝼蚁,来年盼好春”。老百姓的命运,即使像“蝼蚁”一样贫贱,但谁又不期盼着来年的好日子呢!读过这首诗后,不能不掩卷回味,心有所思,这些“蝼蚁”,有何故如此呢?</p> <p class="ql-block"> 作者家在长安,对长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十分痴迷,长安的过去和今天,也在他的脑海里留下永远也挥之不去的印象。如他写《童年集市韦曲老街》:</p><p class="ql-block"> 老街记忆童年梦,牵父衣襟满目奇。</p><p class="ql-block"> 巷口绵糖围懒走,门摊洋片更贪痴。</p><p class="ql-block"> 耍镖飞过惊心冷,瞎子拨弦诉怆凄。</p><p class="ql-block"> 今叹蹉跎多远想,土房依旧再追昔。</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诗中写道,长安的老街装满了童年的梦想,写他儿时经常跟着父亲,在头一次来韦曲老街时,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感觉到一切都是那么好奇。街道上的绵糖,绵花糖,洋片,还有小孩子玩的纸片等,都十分新鲜。再就是耍镖的人,让一位小孩站在木板前,飞刀扎在小孩头两侧。还有街上的瞎子,盲人为了生活唱曲乞讨。这些,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现在早已成了已逝的风景。过去街上的“绵糖”,“洋片”,都是儿童们最喜欢的,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现在的孩子,简直都是不可思议。社会变化之快,来不及遐想。诗的最后写出了光阴流逝,昔日的“土房”依旧在心中追念着,写出了那种怀故情结。</p> <p class="ql-block"> 三、诗人笔下的新体诗歌</p><p class="ql-block"> 在这部诗集里,新体诗也占据了一定位置,使得诗集更加丰富多彩。作者不但写诗词曲赋,还有歌行体,以及新诗等,都十分不错,可谓体裁多样。</p><p class="ql-block"> 如他在多次去了镇北堡影视拍摄地基时,被那里人的生活所惊呆,以至于偷偷抹抹着泪水,于是出了《贺兰山》这首诗:“我不愿看到干裂嘴唇的老人可怜/不愿看到深深皱纹里夾着尘埃/他们愿听我讲長安古都/他们问我未央宫还在不在/他们问我唐僧葬在那里/他们叹息楊贵妃不应死在马嵬坡”。由于大山阻隔,通讯不发达,消息闭塞,那个年代山里的人,没出过门,没见过火车乃至汽车者,大有人在。所以这一个个的发问,是身在大山里的山民,对外界传说的渴望,纵然他们嘴唇干裂的可怜,对外面的世界,依然有着一定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作者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心灵的感悟,都有诗路历程的描写。不光是旅途上的见闻,平日里,也会将其诗心,伸向不同的地方,写出不同思想内容的诗歌来。</p><p class="ql-block"> 如他在《迷惑的灵魂》中写道:“我想喝醉自己/一个个酒瓶倒地/我躺在枯草上/自由的灵魂/他会游离天空/去寻找太阳/让身躯的生命永恒”,“我努力在想/前一辈子在那/曾是否在宇宙中飘荡/曾是否在寻找生命重生”。这些关于人生的问题,一直困惑着人类。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每个人心中都有疑虑。所以作者在这首诗的最后说:“唤醒灵魂/去那很远很远的九重天/肃然伫立分别的星星泪/也像人间坠落一瓣瓣雪花/在地上融化/一切都是静空”。一切生命,最终都会化作堕落在地上的一瓣雪花。</p> <p class="ql-block"> 对亲人的思念,也是人生之常情。所以,当着母亲思念出嫁的女儿时,作者就会设身处地的想着母亲的《思念》:“母亲 你让我背着你/你能抚摸一下我的黑发/你能撩起你衣襟帮儿擦擦汗水/我们一起坐上高铁/去远方地方 去看看你的女儿/她也想你”。</p><p class="ql-block"> 还有诸如《村头那棵老槐树》《秦岭山下》《一辈子》《远方的思念》等等,既有着乡愁的缅怀,也有着对往事的回顾;既有着对村里父老乡亲的缅怀,也有着对家乡山水的依恋。这些新体诗,是作者在写格律诗的同时,又用不同的体裁,捕捉他的灵感瞬间,抓写他的心灵感悟。有感于作者不拘形式,对于新体诗的特点,也运用得自如,以便于更能自由发挥心里的感情。这些特点,都在他的心里妙笔生花,从而排列成行行诗歌。</p> <p class="ql-block"> 作者生活于长安,笔下有更多的长安故事,和长安的风土人情。家乡的大好河山,社会变迁,人生诸事,生活哲理等,无不在他的笔下展现。除上述列举的作品之外,还读到他的词:《荷花杯·老来难》《花山子·忆建党101年》《卜算子——纪念援朝战争牺牲战士》;歌行体《太湖山水间》,《庆祝建党100周年——祭祀小五台战役牺牲的战土》《山沟沟的期望》,疫情中的《封城十日》,《记九月六日潏河溃坝》,辞赋《長安之秋赋》,以及新体诗《六十年》《回家不》等等,都是他这些年常做的成果。可谓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描写范围十分广阔,反映生活五彩缤纷,作品内容都是随笔见闻。无论写什么体裁,无不以平民的视角,接地气地描写,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的家国情怀,以及满怀乡情的创作态度。只要打开这本诗集来,就会有更多的享受,以及更多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