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茵内尖山,难下崖头山

周隆和

8月24日,周日,早起,好一个风轻云淡的秋日,心想天气预报说下午有小雨,看来有误。反正,匆匆忙忙、兴致勃勃按照规定时间,赶往乘车地点,参加龙岩环健户外组织的“龙岩市新罗区江山镇内尖山——崖头山环穿活动”。7:35许,从龙岩电信大楼旁边乘车,前往江山镇林祠村徒步出发点。 <p class="ql-block">小车先后经江山村美村、前村村,8:47许抵达林祠村。小车就停在林祠村候车点的房屋坎下的一个泥石小坪里。下车环视,大山高耸,四周翠绿;深深呼吸,淡淡竹香,清新扑鼻;仰望天空,深邃湛蓝,白云如纱;第一次来到林祠村,倍感新鲜,环顾四周,竹林环绕,小小的村庄,老百姓的房子集中在道路两侧,和一个长条形的山坳里;停车的小坪里晒着一捆捆制作扫把的竹子枝叶。山谷高深,山泉哗哗,是一个典型的四面皆山、出门见绿的小山村,看得见的只有20户左右人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出发</p> 当我们到达林祠村的时候,有一辆车已经先于我们到达林祠村村部。9:05许,全队前部到达,开启了徒步行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左拐入水泥机耕道</p> 我们从村部出发,沿着因村公共场所施工导致撒满黄土的村道平缓向上,不一会便向左拐入水泥路面机耕道,进入竹林地带,不断向上。 走着走着,左手边哗啦啦的小溪里有四只白番鸭,十分可爱,其中两只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们,另外两只,似乎什么都没有看见,悠哉游哉,甚是悠闲。 <p class="ql-block">沿着水泥机耕道越往上走,坡度越来越大,走在前面的徒友,渐渐地和后面的徒友拉开了距离。</p> 9:20许,兵分两路,有的徒友为了少走蜿蜒而上的水泥机耕道,从右手边直接进入竹林山路;有的徒友继续行走在水泥机耕道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在搭木架的村民</p> 走着走着,从竹林看下去,发现一位村民男子,正在借助于机耕道下方的一根竹子,捆绑上一根木头支撑起一根横木,并在竹子与路面之间的横木下方用一根木头共同支撑,当时没有细想,只觉得很奇怪。 当我们穿竹林操近道上到上面的机耕道的时候,从水泥机耕道上来的徒友也差不多到达了,看来所谓的近路近不了多少,而且因为竹林坡陡,更加费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竹林上到水泥机耕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三岔路口修整等待</p> 从竹林上到水泥机耕道,沿着机耕道继续平缓上行了100米左右,于9:28许,上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是一个水泥机耕道和土石机耕道交会的三岔路口,三条道路相交形成了一个泥石小坪。在领队的安排下,先行到达的徒友躲在阴凉处驻足休整,等待后面的徒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经验丰富的奶奶,在做小朋友的思想工作</p> 9:35许,全队全部到达三角坪,匆匆拍照,然后沿着阳光斑驳、绿竹成荫的泥石机耕道,继续平缓上行。话说合影,这才发现,一共有四位小孩,其中有一位小男孩,参加拍照的只有三位小孩,看来还有一位小孩还在后面,尚未赶到。从有的小孩拍照时故意做出搞笑表情可以看出,对艰苦的徒步有些“不满”。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左向上进入竹林</p> 9:41许,从左手边向上进入稀疏适可的竹林,沿着村民伐竹的山路向上攀爬。 9:48许,上到灌木丛,走在了更加阴凉的树林里。刚刚进入灌木林,山路边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菌菇扑面而来,有的刚刚冒出潮湿的正在腐朽的落叶,头上还沾着碎叶;有的娇嫩可人,有的被虫子吃了残缺不全,数个品种,如此密集,实属少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稍息一下</p> 9:59许,走在了竹林与灌木林交界的山路上,全队就地稍息,等一等后面的徒友。在树林里上行,没有似虎秋阳的照射,说不上炎热,但林木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儿吹拂,经过持续攀登,大家都满头大汗,对很多徒友来说,稍息一下十分必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稍息后继续上行</p> 稍息了三两分钟,走在前面的徒友继续上行。一会儿就上行到灌木林,沿着山谷石砌古道向上攀登。走着走着,山路两边三三两两的红菇出现在眼前,瞧着可爱、可口、像小面包似的红姑,身后的徒友挡不住诱惑,只好乐此不疲地弯腰捡拾。 继续向上,闯入眼帘的是被山洪冲刷,倒塌树枝、树干、树根纵横交错的山石路上,沟壑中的树木高大挺拔,树干树枝都披上了或稀薄、或厚重的绿色绒毛衣裳,10:18许,上到两山连接处,在领队的号召下,又一次集中休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彩菇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退回到三岔路口</p> 10:28许,刚起步一会便上到一座由四根杂木拼接成的溪桥,说是溪桥,平时桥下没有流水,看来是一座山沟桥或者山洪桥,当下雨的时候,桥下才有湍急的水流。当我独自一人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山洪桥上面白色、米色、绿色、橘红色,像一朵朵祥云似的菌菇的时候,只听背后传来领队“走错了,回来!”的 声音,于是毫不犹豫地退回到三岔路口,汇入后面的徒友,从三岔路口的右边向上,走在了正确的山路上。 10:32许,走出灌木丛,上到草山路段。仰望左手边的山峰,像波浪起伏,青草茵茵,小小的迎客松错落其中,成为草山的点缀。山路下方一撮翠竹,应该是当地村民有意种植的,相比山下亭亭玉立的毛竹,明显矮小许多,竹节要短很多,就跟山峰上的树木一样,长不高、长不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百姓采摘的红菇</p> 随着不断登高,视野越来越开阔。西南面的天宫山塔楼、大佛的背影依稀可见。10:37许,上到坳口,仰望内尖山最高峰,青草之上,如洗的蓝天之下,铁塔高耸,真是山高塔为峰!上到坳口,路边二三十朵红菇排晒在地上,心想应该是老百姓采摘晾晒的,回去的时候再收回去的,一方面减轻负重,一方面便于携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连盂附近诸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连盂附近诸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宫山及其附近诸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指点江山</p> 10:50许,登上内尖山峰顶,原来苗条高耸的铁塔是一座测风塔。站在峰顶,举头仰望,蓝天白云,天高云淡;环顾四周,连绵群山,苍翠高耸;天宫山、99墩、黄连盂、岩顶山、龙伞岽、鸡公崎,以及构成睡美人的山峰,遥相呼应,尽在眺望中。大家在峰顶尽情观赏了一番,面对黄连盂方向的山峰,很多徒友都攀登过,所以非常熟悉和亲切,于是指点江山镇名山,一一告诉尚未攀登过的徒友。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崖头山进发</p> 11:02许,下内尖山最高峰,向崖头山进发。走在近一人高的草地山路上,人头隐隐约约,我们就这样时而走在山脊上,时而走在山坳上,时而走在没有路的草丛中,波浪式前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坳口</p> 11:26许,走到一个坳口。坳口就像是一窗口,从坳口望去,青草、青松、连绵起伏的山峦、与远山相连的滚滚白云,加上悬挂在蓝天中的一抹白云,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11:34许,有来到一个坳口,对面就是九十九墩东段、黄连盂、岩顶山、龙伞岽……自东向西,成为龙岩城的西北屏障。 11:47许,进入乔木、青草山路,说是山路,因为走的人少,很多地方都被青草淹没了,于是走在前头的徒友,经常偏离路线开路前进。当走过了才恍然大悟,原来的山路就在上面一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高海拔红豆杉</p> 走着走着,路旁红豆杉闯入眼帘,有时连着好几棵,看来是群居植物。这里的红豆杉,树干不高,树干壮实,但不算粗大,从地面开始,枝繁叶茂,跟过去看到的几百上千年的红豆杉完全不一样,应该是海拔太高的缘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停止前进找线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伞杉</p> 12:04许,出现了停止前进现象,原来在对轨迹找路。走着走着,路边一棵杉树特别不一样,不高,但壮实,枝叶繁茂,枝条长得特别长,特别是底层、中下层的枝条,都向下弯曲,就像一把翠绿的大伞,生机勃勃,应该也是高海拔造就了它特殊的生存能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灌木乔木混合林席地就餐</p> 12:08许,在坳口下方的乔木丛,开吃午饭。为了躲在阴凉,大家分散在山路两边低矮的灌木丛中,席地就餐。12:26许,殿后的徒友才赶上了。为了等一等殿后的徒友,我们延长了就餐时间。 12:48许,开启了午后脚程。上到青草萋萋的坳口,蓝天如洗,白云如雪,99墩东段就在对门,尖尖的最高峰就像一头昂首的雄狮,威武雄壮。 过坳口,随即进入茂密的灌木、乔木混合林,在细长密集的乔木丛中,在光影陆离的乔木丛中,在似路非路的山路上小心穿行,似乎进入了一道细小乔木编制的孔洞,时而低头弯腰,时而侧身前行,时而举起手握登山杖的双手将身前的树枝撑开。山路不好走,但挺有意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地等待前面的徒友选择前进路线</p> <p class="ql-block">13:01许,走到一处山坳,因为选择前进路线,前后徒友聚集在了一起,趁便等待后进的徒友。</p> 13:14许,走出灌木乔木混合林,进入以松树为主的山脊,视野又一次开阔起来,高田浮云,崇山峻岭,气势磅礴。山脊上的松树非常特别,树顶要么被折断、要么被折弯,形成一把把平顶的绿雨伞,真是松秀于林,风必摧之。其实,其它树木何尝不是这样?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崖头山一角</p> 13:25许,崖头山一角终于出现在我们的右前方,随即离开山脊,走在绿油油草山S形的山坳等高线上下,放眼崖头山顶,绿草如毯,绿意盎然,全队所有的成员走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流动在萋萋的青草中,走在前头的徒友已经到达崖头山最高峰下面的坳口。 全队集中在坳口,一时间人多为患,登顶的山路陡峭难行,于是让前面的徒友先行一步,为了安全前后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几位徒友,干脆等到最后,在与崖头山最高峰隔坳相邻的草山向上攀爬,欲踩在茂盛软绵的山坡上攀爬登顶。看徒友发散式向最高峰攀登,看来没有找到正真的山路,或者就没有山路。我们在草山向上爬了一会,担心时间问题,便返回坳口,向崖头山最高峰攀登。有几位大人徒友和小朋友徒友,为了节省体能,便在山坳或坐在草丛中,或站在草丛中,等待下山的指令。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唯一登顶的小朋友</p> 13:46许,我和身边的徒友最后登上崖头山峰顶,只剩下先于我们登顶的六位徒友,其中是一位男子汉小朋友,是唯一一位登顶的小朋友,棒棒哒!登上最高峰,除了登高望远的胜利喜悦,除了眼前芳草萋萋,除了一览近山低,除了远望高,除了仰望湛蓝天空、悠悠白云,便是树小草低,炎热无比,很多徒友站上山顶,便匆匆下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静静地等待前进的号令</p> 13:58许,返回到坳口,尾随前面的徒友下山。我们沿着山坳草地往下走,草坡越来越陡,但一会儿就赶上了前面的驻足等待徒友,说是领航的徒友正在寻找线路,因为非常陡峭,让走在后面的小朋友一行和我们稍安勿躁。于是,放下背包,一屁股坐在柔软的草地上,静静地等待前进的号令。 在静静等候的时候,蓦然回首,U型的山坳就像一个大碗,将蓝天白云盛得满满的,好一碗硬菜,真是秀色可餐也!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人产生丰富想象的陡峭石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猴首</p> 14:09许,重启下行。下到崖头山悬崖下方的山路上,崖头山果真陡峭,正如其名字所传递的信息,是其周边走陡峭的山峰。陡峭的石壁,有的在青青矮草中凸出,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籍,有的像昂首挺胸地勇士,有的像大象,有的像十二生肖里的猪首、有的像十二生肖里的猴首…… 14:18许,走在了几乎不是路的峡谷边沿,躲进了细竹树林,陡峭的天然泥石路,很多徒友收起一根登山杖,腾出一只手借助于边上的青草、细竹子、小树,一步一个脚印往下走。我们跟在最小的小女孩后面,非常缓慢地往下走,可谓走走停停。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留下搀扶小朋友的蓝莓徒友</p> 14:36许,横穿被蕨类粉刷成绿色的乱石滩,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无路可循,担心湿滑,只好手脚并用,可谓举步维艰。看着跌跌撞撞的小朋友,蓝莓徒友主动留下来和一直协助小朋友下山的大唐徒友,共同搀扶小朋友。我和身边的两位徒友便先行引路。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能看见走在前面的徒友</p> 穿过陡峭的乱石滩,往下走了一段,又从乱石滩折回,继而走在了山洪水道,这时还能看见走在前面护送两位小朋友的徒友身影,他们的身影成了我们下行的路标。 随着山洪水道越来越陡、直上直下越来越多、石头表面越来越湿滑,为了等待最后面的小朋友,前面的徒友渐渐地消失在视线内,我们开始沿着前面徒友留下的路痕缓慢向下,并且每下降一段便驻足等候最后面的小朋友一行四人。<br>山洪水道,到处落差甚大,要是山洪来临,将形成一路瀑布的壮观景象。面对大落差,只好屁股贴着石头滑下去,要么需要下方徒友帮一把才能顺利下达;面对横亘在山洪水道上坍塌的大树,要么钻过去,要么翻过去,要么先坐在树干上落下去。我们艰难下行,对于小朋友可想而知!<br>走着走着,只听“蓝莓”十分坚定地说:让我背您走。蓝莓徒友背着小朋友走了好一段,只听上面传来“大唐”呼喊我们:上来一位体力比较好的。身边的“老六”二话不说便转身倒回去。我说将背包留下,老六说:背包可以起到保护作用。<br> 我和另外一位徒友,等了好一会,便继续缓缓下行。15:25许,水道边上枯枝烂叶中冒出的金黄色的菌菇,十分亮眼,让人啧啧称奇,褶皱的形状,薄薄的、稚嫩的菇面,让人百看不厌、依依不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右:红冬蛇菰</p> 走着走着,一朵小小的粉淡紫色喇叭花出现在脚下的草丛中,为绿色的山洪水道增添了微不足道的色彩。走着走着,三朵红艳、含苞待放的红冬蛇菰让我眼前一亮,在龙岩的大山还是第一次看见,可见这里的原始生态相当良好。 15:49许,终于下到竹林,终于在等待我们的收尾徒友指引下走出了水道,走在了竹林山路上。从草甸坳口下到竹林,400多米的落差,整整走了3个小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赶上了前面的徒友</p> 15:56许,从竹林下到泥石机耕道,赶上了走在前面的徒友。 16:08许,下到水泥公路上。走在平缓、翠竹相拥的水泥公路上,大家迈着轻松的步伐,边聊边向出发点前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离开公路,进入竹林</p> 16:38许,离开公路,向右向上进入竹林地带,这样一来,有的徒友十分不解,而且有崩溃的感觉,一直在问身边的徒友:为什么不走平坦的水泥公路?其实,水泥公路比较远,可能要走上40分钟左右时间,从竹林里穿过是操近路。反正,除了用车接送四个小孩,其他徒友都要翻过竹山,有些徒友只好硬着头皮、迈着沉重的脚步向上进入竹林山路。看来快到终点的时候还要爬升和下坡,很多徒友是受不了的,因为通过前面的消耗,有些徒友已经难以完成,很容易被拉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稍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路向下</p> 16:53许,爬上山脊,走在一起的徒友稍息了片刻,然后沿着山路一路向下。 17:15许,下到机耕道,瞧着机耕道上接二连三的竹架,身边的徒友问:是做什么用的?我说停放伐下来的主子用的。我的回答很出乎徒友意料,说你也懂得。说实在的,刚上山时看到一位村民在路边搭竹架,当时还真不懂得搭来做什么用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攀爬的两座山峰</p> 17:18许,终于下到泥土机耕道和水泥公路交汇处,回到了林祠村,随即回到了村部停车点,全队先后顺利完成徒步里程(全程10.54千米、累计爬升949米、最高海拔1666米左右。)。<br>回到村里,在乘车点的村干部家休整、洗刷,当聊到村里面村民应该都姓林的时候,老伯的回答让我不可思议,说他们全村都行涂,是早年从长汀涂坊搬过来的。至于村名,说是源于当地“林婆词”的历史称谓。当我第一次看到“林祠村”村名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居住林姓村民的地方,看来不能看村名定村民姓氏。<br>环穿内尖山、崖头山,对于四位小朋友,特别是才上二年级小朋友,走在陡峭湿滑得山洪水道,相当不容易,为他们点赞!不管,从安全的角度,从崖头山下山这一段,不适合小朋友行走。<br>环穿内尖山、崖头山,穿越了秀丽的竹林风光,观赏了柔美的高山草甸,经历了崎岖险峻得峡谷水道,是一次收获满满的徒程,是一次值得回忆的徒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