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文化,为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烙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政治和社会体系,成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石。1994年孔庙、孔林、孔府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仅宋真宗元祜二年一次就曾建殿堂廊庑达三百六十间,明弘治十二年重修,历时五年,耗银十五万余两。 <p class="ql-block">清“生民未有”匾为清代雍正帝御笔题写的木制匾额,现存于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内。该匾以“生民未有”四字昭示孔子在儒家文化中的创世地位,与康熙“万世师表”匾、乾隆“与天地参”匾共同构成清代官方推崇儒学的礼制标识体系。“生民未有”意为自有人类以来从未出现过像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用以赞颂孔子在人类文明中的至高地位。</p> 清"斯文在兹"匾是清代光绪皇帝为云南建水文庙题写的御制匾额,其题写内涵为"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该匾额现存于云南建水文庙大成殿,属于清代帝王为各地孔庙题写御匾传统的组成部分,与康熙"万世师表"匾、雍正"生民未有"匾等同属儒家文化象征体系 。作为清代皇家推崇儒学的实物见证,该匾额承载着"道统传承"的文化意象与"政教合一"的治国理念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br> 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