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七夕|一起邂逅流传千年的中式浪漫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七夕节,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日子,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更是一个古老的女儿节。那么,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动人的传说故事?又有哪些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吧!</p><p class="ql-block">一、七夕节起源</p><p class="ql-block">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p><p class="ql-block">“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于此,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p><p class="ql-block"> 二、七夕节演变</p><p class="ql-block">“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而“乞巧”之举则成为最为普遍的节俗活动。更为有趣的是,由于魏晋文化的繁荣,此时的登楼晒衣改为了登楼晒书。</p> <p class="ql-block">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比如七夕期间以锦彩结成楼殿,“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在《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七夕作为最重要的民间年节之一,可谓精彩纷呈。据记载,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三、民 间 习 俗</p><p class="ql-block">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p><p class="ql-block">(1)对月穿针</p><p class="ql-block">“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p> <p class="ql-block">(2)晒书晒衣</p><p class="ql-block">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p><p class="ql-block">(3)为牛庆生</p><p class="ql-block">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p><p class="ql-block">(4)投针验巧</p><p class="ql-block">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p> <p class="ql-block">(5)喜蛛应巧</p><p class="ql-block">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p><p class="ql-block">(6)种生求子</p><p class="ql-block">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p><p class="ql-block">(7)拜魁星</p><p class="ql-block">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p> <p class="ql-block">(8)拜织女</p><p class="ql-block">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p><p class="ql-block">(9)七姐诞</p><p class="ql-block">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佢诞辰。“七姐诞”(七娘妈诞)的主要活动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保护小孩平安等。拜七姐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七姐;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日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七姐祈福、乞巧。</p><p class="ql-block">(10)香桥会</p><p class="ql-block"> 在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习俗。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11)接露水</p><p class="ql-block"> 浙江农村,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p><p class="ql-block">(12)染指甲</p><p class="ql-block">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3)玩磨喝乐</p><p class="ql-block">磨喝乐是旧时河南开封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p> <p class="ql-block">四、时间数字崇拜</p><p class="ql-block">“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书考灵曜》:“(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按: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易传》:“日、月、五星,起于牵牛。”《汉书·天文志》:“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 “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p> <p class="ql-block">五、节名由来</p><p class="ql-block">1、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p><p class="ql-block">2、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p><p class="ql-block">3、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p><p class="ql-block">4、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p><p class="ql-block">5、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女子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p><p class="ql-block">6、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女子们专属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子会在七夕当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p> <p class="ql-block">7、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p><p class="ql-block">8、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p><p class="ql-block">9、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p><p class="ql-block">10、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p><p class="ql-block">11、中国情人节: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六、七夕节和情人节的主要区别如下:</p><p class="ql-block">时间</p><p class="ql-block">情人节:每年公历的2月14日。</p><p class="ql-block">七夕节: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p><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情人节:起源与基督教紧密相连,有教士瓦伦丁违抗禁令为士兵举行婚礼而被处死等传说,基督教为纪念他设立了情人节。也有起源于古罗马牧神节的说法。</p><p class="ql-block">七夕节:最初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逐渐演变出了牛郎织女的动人传说,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p><p class="ql-block">习俗</p><p class="ql-block">情人节:情侣们通常会互赠玫瑰、巧克力、首饰等礼物,还会共进浪漫的晚餐,享受二人世界。</p><p class="ql-block">七夕节:传统习俗有拜月祈福、吃巧果、乞巧等,女孩们会向牛郎织女祈求姻缘等,现代也有情侣互送礼物、约会等庆祝方式。</p><p class="ql-block">参与者</p><p class="ql-block">情人节:主要是情侣。</p><p class="ql-block">七夕节:古代主要是未婚女子,如今也成为情侣共同庆祝的节日。</p><p class="ql-block">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情人节:表达方式直白、热烈,充满激情与活力,是自然情感的直接流露和对欲望的大胆表达。</p><p class="ql-block">七夕节:更加委婉含蓄,更多地表现出双方对彼此的思念和相知相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敛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七、七夕节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七夕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不仅是一种民俗习惯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传承。七夕节的起源和发展都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p><p class="ql-block">八、 夕 诗 词</p><p class="ql-block">《秋夕》</p><p class="ql-block">(唐)杜牧</p><p class="ql-block">红烛秋光冷画屏,</p><p class="ql-block">轻罗小扇扑流萤。</p><p class="ql-block">天阶夜色凉如水,</p><p class="ql-block">坐看牵牛织女星。</p><p class="ql-block">《行香子·七夕》</p><p class="ql-block">(宋)李清照</p><p class="ql-block">草际鸣蛩,惊落梧桐。</p><p class="ql-block">正人间、天上愁浓。</p><p class="ql-block">云阶月地,关锁千重。</p><p class="ql-block">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p><p class="ql-block">星桥鹊驾,经年才见。</p><p class="ql-block">想离情、别恨难穷。</p><p class="ql-block">牵牛织女,莫是离中。</p><p class="ql-block">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p><p class="ql-block">《七夕》</p><p class="ql-block">(唐)李商隐</p><p class="ql-block">鸾扇斜分凤幄开,</p><p class="ql-block">星桥横过鹊飞回。</p><p class="ql-block">争将世上无期别,</p><p class="ql-block">换得年年一度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