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奇林峡

<p class="ql-block">7月24日早上8点,我们开车前往日喀则的陈塘沟,半小时后看见路牌标志,左转奇林峡景区5公里。先生问了两个女学生,得知穿过村庄3公里后,可以坐景交车游玩。先生开心的对我说:“哈哈大清早捡了一个景点玩玩,”这就是自驾游的优势,可以及时调整旅游路线。我们开车进去,要9点开始卖票,西藏日喀则和我们杭州时差两个小时左右。</p> <p class="ql-block">奇林峡景区位于西藏日喀则定结县琼孜乡,喜马拉雅山脉北麓,景区景观为冰川雪水冲刷而成的的喀斯特地貌。地面海拔超过5000米,峡谷整体长度约15公里、宽度在200米到300米之间、深度达到200米。在峡谷两侧分布着造型奇特的土林,峡谷底部冰川水流过。在多种地质作用的长期共同影响下,奇林峡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峡谷内岩石撑天,土林如林,与雪山、河流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奇特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几千万年里,每年七八月份,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融化,雪水汇集成河流。这些雪水具有强大的侵蚀力,长期冲刷、切割着峡谷的岩石和土壤。经过几十万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作用,边坡产生“卸荷裂缝”,河水沿着这些裂缝继续侵蚀,使峡谷不断加深、加宽,同时也逐渐塑造出了峡谷内千姿百态的土林地貌。</p> <p class="ql-block">九点到了,我们去坐景交车时,看见4-5个藏族司机坐在地上的垫子上,喝酥油茶,一个年轻的藏族司机,看见我们也给我倒了一大杯,喝完他就带我们开车走了。藏族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奇林峡景点,还告诉大家这里有很多野生动物。说着一只白屁股的藏原羚,一纵即逝,司机手指远处说:“那里还有好几个呢”。</p> <p class="ql-block">奇林峡观景台有两个,车先给我们送到山上观景台,海拔5028米。栈道海拔5008米,整个山谷寸草不生,一片荒凉,没有树木,氧气格外稀薄。我被眼前的土林所吸引,忘记了在高原,快步前去拍照,大自然以雪水、风为工具 雕琢出这独一无二,千姿百态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佛还有的像罗汉,有的像夫妻有的像母女,有的像一群士兵在操练,有的像一屋喇嘛在做早课,只要大开脑洞,在这里就有你需要的答案。大家沿着木栈道往下走,整条峡谷都是土林,宽几十米,长15公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一段。</p> <p class="ql-block">司机师傅在栈道下端等我们,带大家去了第二个景点,还暖心的告诉我们,帐篷里有免费的热酥油茶,吃了会缓解高反,海拔5千米风太大,很冷,让我们在帐篷里等。</p> <p class="ql-block">峡谷两侧的悬崖陡峭的惊人,恰似被天公用神斧劈开的一道巨大伤疤,整个峡谷看上去极具喀斯特地貌的自然雕塑造型特色。这石头混合着泥土的雕塑,坚硬得如同利锋一般,纹路清晰,层层叠叠,宛如大自然书写的日记,记录着远古无尽的岁月与风雪沧桑。走近峡谷沟边,便能看到光滑的石头和深如黑洞的缝隙,仿佛每个泥石雕塑都在诉说着大地的无奈。每一块石头都是大自然在这片土地上重重划下的痕迹,见证了时光的流转和大地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游玩近两个小时,司机给我们送回到景区停车场,路上司机问我们还要去哪里玩,我们说去陈塘沟,司机说去陈塘沟途中有一个羌姆石窟,有很多壁画,离这里不远只有19公里,我笑着说再捡一个景点。我们在景区的餐厅吃了午饭后,就出发羌姆石窟。</p> <p class="ql-block">羌姆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羌姆村南约3公里处。羌姆石窟鲜为人知,因为羌姆石窟被发现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的果美山南北向山脊东侧的崖壁上,是偏远荒凉之地。千年之前,这里并不荒凉,它曾经是“于阗样式”向西藏腹地寺院传播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羌姆石窟是继拉孜吐蕃石窟、岗巴乃甲切木石窟寺之后在日喀则地区发现的又一座石窟寺。这里以前是一座寺庙,是定结一座超过千年历史的石窟寺。与一般的寺庙不同,它坐落在吉曲河西岸果美山的半山腰崖壁上,距地面30余米,石窟下面是一个美丽的河谷平原和高山牧场。</p> <p class="ql-block">2011年8月,初步考察了石窟群总体分布和保存状况。经粗略统计,整个石窟群大约有105座洞窟,其中,Ⅰ区有29座,Ⅱ区有35座,Ⅲ区有41座。特别是I区主要3个窟内存留的泥塑、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壁画的配置方式按照了大部分石窟的规律,分为窟顶、四壁、部、门楣等几个重要的部位。窟内有泥雕佛像,残体泥塑渡金佛像,还有大量动植物塑像和擦擦。</p> <p class="ql-block">1968年以前,给曲上游的雪山堰塞湖和冰湖的湖岸没有坍塌的时候,羌姆村的全部人家都住在羌姆石窟里,牛羊等牲畜也关在专为牲畜开凿的大型石窟里。绘画和造像风格便可判断,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由于风雨浸蚀,山石风化的影响,再加上早期的香火,很多壁画已经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据《中国地理杂志》中描述,羌姆石窟的发现,在考古界、藏传佛教界等学术界的价值非常大,但大多数洞窟保存不够完好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在众多洞窟中,最引入注目的是壁画,尤其是金刚界曼陀罗石窟里,处于五方佛及众菩萨的背龛之间的大量供养人壁画。壁画里的供养人成组出现,多为主仆,且均着“吐蕃装”,佩戴弓箭或者长刀。这种戎装打扮的供养人形象,在西藏早期的佛教壁画中十分少见,但在夏鲁寺初建时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这是判断羌姆石窟开凿于11世纪的重要证据。</p> <p class="ql-block">我们开车到达景区是中午,大门敞开,没有人售票,大门边一栋房子里门锁着,我们感觉景区没有经营。我们在大门边的景点介绍上浏览后,车直接开进去,沿着一条宽大的河堤开了三公里。河道里都是巨大的鹅卵石,一条不宽的河水在巨石缝隙里静静流淌。右边山坡上有一排石窟,一条残破的栈道,断断续续向山上延伸。也许是我们的打扰,一群鸽子从石窟里飞出来,吓了我一跳。</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羌姆石窟已经是无人管理的一个空壳,我怀着一种难以理解心情,心疼的开车远去。</p><p class="ql-block">图 自拍+网络(致谢原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