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日语与汉语的相互渗透1:日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晋南万荣县东一带,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以末。其意思是现在,马上。但这个词的使用地域很小,而且在现代汉语各类辞书中已无处可查。神奇的是,日语中的“现在”的口语表达是“いま(ima)”,读音与晋南文言中的以末极似,甚至写法都一致:“いま”,是“以末”的草书字形。二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日语中的确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信息。</p><p class="ql-block">自汉代日本与中国开始交往以来,日本人在学习汉文化的过程中,同时移植汉字、吸收大量的汉语词汇。到隋唐时期,日本与中国的交往达到顶峰,更是大规模、系统性地吸收汉字和语词。</p><p class="ql-block">由于语言演变相对保守,日语“冻结”了大量的古汉语发音和词意,成为古汉语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一、日语中保留了汉语古音</p><p class="ql-block">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分三个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1、南北朝时期(5-6世纪)。经由朝鲜半岛和中国南方传入。因为当时主要是从吴地(今江苏长江以南地区为中心,南至钱塘江以北,北至苏北废黄河以南地区)传入,因此日语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以-k, -t, -p等辅音结尾的音),这些读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消失,而在今天的在吴音中仍有痕迹。如:</p><p class="ql-block">“国” ,读作 こく (koku),保留了-k的入声尾。</p><p class="ql-block"> “法” ,读作 ほう (hou),同样保留了-u(源自-p)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男女” ,读作 なんにょ (nannyo),这与当时中国南方的发音更接近。</p><p class="ql-block">2. 隋唐时期(7-9世纪)。由遣隋使、遣唐使直接从中原长安、洛阳一带带回,被视为“正统”读音。反映了中古汉语鼎盛时期的发音,是日语中最重要的音读体系。如:</p><p class="ql-block"> · “京” 读作 けい (kei),类似中古汉语的/kʲæŋ/。</p><p class="ql-block"> “性” 读作 せい (sei)。</p><p class="ql-block"> “理解” 读作 りかい (rikai)。</p><p class="ql-block">3. 宋元以后(13-14世纪以后),主要由禅僧带入。如:</p><p class="ql-block"> “行脚” 读作 あんぎゃ (angya)。指僧人周游或巡礼。</p><p class="ql-block"> “饅頭” 读作 まんじゅう (manjuu)。</p><p class="ql-block"> “扇子” 读作 せんす (sens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日语保留了古汉语词汇与词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调度”一词,在现代汉语使用中主要有两意:一是安排、指挥调遣。二是对生产活动进行集中而适度的控制调节,使各个环节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如生产调度,行车调度。但在古汉语中,调度的意思,多释义为征敛赋税。如《后汉书·桓帝纪》:“其令大司农绝今岁调度征求。”这里的“调度”,就是征敛的意思。到南北朝,“调度”的词意有了新的发展,有用具之意,作名词用。如《魏书·张普惠传》:“今宫人请调度,造衣物,必度忖称量。” 《周书·武帝纪》:“凡是供朕衣服饮食,四时所须,爰及宫内调度,朕今于自减削。”此处的“调度”皆指用具。“调度”为用具的释义,在现代汉语词书中已不见,但在日语中却保留了下来。日语文献和口语中都有“调度”一词,在日语字书中征引平安时代以来文献,释义为用具。</p><p class="ql-block">“反故”,在古汉语中有废纸之意。如《北史·韩轨传子晋明传》:“安能作刀笔吏,披反故纸乎”。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而日语中“反故”(にする)仍然是废纸、废物之意。</p><p class="ql-block"> “勉强”出自《礼记·中庸》,原文为“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其意为能力不足仍尽力坚持。现代汉语中常用意为不情愿而妥协、理由不充分。而日语中的“勉强” (べんきょう, benkyou),固化为努力、学习之意。</p><p class="ql-block">“娘”在先秦至魏晋时期专指年轻女性,如《子夜歌》“见娘善容媚”中的“娘”指少女。“武媚娘”“杜十娘”皆取“美好少女”之意。日语“娘” (むすめ, musume)意为“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汉语中的“走”非行走,而是跑的意思。如《孟子》“弃甲曳兵而走”指战败逃跑;《木兰诗》“双兔傍地走”意为双兔贴着地面奔跑;“走马观花”实为跑马看花。日语对应词为“走る”(はしる, hashiru),也是跑的意思。</p><p class="ql-block">“汤”在古汉语中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汤”,而指热水,如“赴汤蹈火”。日语中的“湯” (ゆ, yu)仍指热水、洗澡水或温泉。</p><p class="ql-block">“愛”在古汉语中有“吝惜、舍不得”的意思,如“且爱千金轻一笑”。日语“愛す” (あいす, aisuru)意为“珍惜、疼爱”。</p><p class="ql-block">駅(えきeki),源自汉字繁体字「驛」的日本简化写法,现代日语中特指列车、电车等交通工具停靠的场所 ,如地铁站就写“駅”。</p><p class="ql-block">左遷(させん),意为降职,古汉语中“左迁”指降低官职(如韩愈诗“左迁至蓝关”),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 。</p><p class="ql-block">節目(ふしめ),指关键点或转折处,与古汉语中“节目”同意,为关键(如“散帙攻节目”),非现代汉语文艺演出项目之意。 </p><p class="ql-block">豹変(ひょうへん),指突然变化(常向坏的方向),出自《周易》“君子豹变”,古汉语意为显著进步。现代汉语少用。</p><p class="ql-block">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p><p class="ql-block">此外,日语的语法也保留了古汉语中动词的使动、意动用法等。</p><p class="ql-block">日语之所以能保留这么多古汉语的信息,一是因为日语的稳定性。一种语言被另一个民族借用后,其变化速度往往会慢于在原生地的变化。如俄罗斯境内的“陕西村”(东干人聚居区)保留了晚清时期的陕西方言及文化习俗,“书”读作“fu”,“水”读作“fei”(清代关中方言特征)。日语将汉字读音“固化”成了自身的音节系统(假名),不受中原地区后续音变(如入声消失、卷舌音产生等)的影响。二是日本在古代大规模吸收中国文化后,进入了较长的“锁国”时期,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早期借入的语言元素得以较好地保存。因此日语是古汉语变迁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日语就像一台语言的“留声机”,为我们保存了中古汉语的鲜活样本。研究日语中的汉字读音和词汇,不仅是学习一门外语,更可以回溯汉语自身历史,聆听千年之前华夏雅言余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