卦台山游记

昆云山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微雨的清晨,陪同朋友登上卦台山游览。</p><p class="ql-block"> 这座山久已闻名,也经常路过,却总是想这么近,这么方便的地方,以后有空再去看,结果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从年轻时一直拖到了老,却依然没有去看过。这次要不是陪同朋友来卦台山,还不知道何时游览这个早就想来却总是没有来的名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人生多少事,往往就是这样,许多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想到了却是觉得小事一桩,以后再干,不去立即付诸行动,于是,因为是容易办到,是一件小事,就永远都不会落实。结果到老,许多想去也很容易就去的地方也没有去。可见对任何事,想干就付诸行动,任何想去的地方,想去就迈开腿。所有好的计划,如果总是停留在思想中,永远不会实现。如果是年轻人,也还有许多机会,而对老年人,想去的地方,就要马上付诸行动。</p><p class="ql-block"> 撑着雨伞登山,卦台山新修的石阶山道,被雨水洗得发亮,雨水在石缝间流动。据说一共有360台台阶,代表一年360天和圆周的360度。同时也代表对每一位到过这里祭拜伏羲游客的祝福,祝愿每位游客能得到年年有余岁岁平安,360日的圆圆满满。</p><p class="ql-block"> 通过验票通道时,我们注意到刚刚修好还没有启用,有人说,现在还是免费游览,不用买票上山,以后再上卦台山就需要购票上山了。</p><p class="ql-block"> 卦台山顶,有一平台,方圆不过数丈,却正是传说中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演画八卦之处。</p><p class="ql-block"> 相传伏羲氏时代,天下混沌未开,人民处于蒙昧状态。有一日,伏羲登此高山,见渭水汤汤,南山巍巍,忽有灵感袭来。他仰观天象,见紫微垣中斗转星移;俯察地理,见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又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据说八卦就是这么来的,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包罗万象,囊括天地。八卦的具象思维,类比思维,奠定了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可谓中国文化的源头。</p><p class="ql-block"> 山顶的伏羲庙,也许是因为下雨天的原因,游客寥寥无几,院内的柏树,最长树龄的柏树从牌子上看是八百年,最小的也有三百年树龄。山风掠过柏树,发出一种古老的呜咽声,像是远古的回响。山下的渭水蜿蜒东去,水汽蒸腾,与山间的雨雾交融,将整个卦台山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恍若仙境,又似洪荒。</p><p class="ql-block"> 伏羲大殿里供奉着伏羲圣像。历代帝王唐玄宗、金章宗、元成宗等帝王均曾诏令修建或祭祀伏羲庙,虽未明确记载是否亲临卦台山,但卦台山作为伏羲画卦的圣地,是官方祭祀的重要场所。1944年或1945年,蒋介石曾到天水卦台山附近的伏羲庙参拜伏羲,并拨款修复庙宇。民间传说他曾在此抽签问卦,但这一说法多为野史,缺乏确凿证据。1992年,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为伏羲庙题写“羲皇故里”匾额,虽未明确提及卦台山,但对伏羲文化的重视推动了当地祭祀活动的复兴。来此游览祭拜伏羲的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诗文碑刻。然而岁月无情,那些辉煌的建筑大多已化为尘土,只余几块残碑断碣,诉说着往日的荣光。唯有这卦台,这石台,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历史在这里凝固。</p><p class="ql-block"> 卦台山南面相对的山,相传叫五龙山。北面九龙,南面五龙,卦台山上巍峨高耸的伏羲庙,正好坐落在九龙与五龙之间九五至尊的地方。这里"上天有路,入地无门"。</p><p class="ql-block"> 站在卦台上,我极目四望。细雨蒙蒙之中,东方隐隐约约可见群山连绵,如龙蛇起伏;西方可见渭水如带,蜿蜒东去;南方,驰名天下的麦积山隐约可见,佛影绰绰,秦岭横亘,气势磅礴,北方是六盘山余脉蜿蜒,纵横交错。四面八方的山川形势,竟与八卦方位暗合。微雨初歇,云雾中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石台之上,形成一道奇异的光柱,仿佛上天的垂示。我忽然明白,为何伏羲会选择此地演卦——这里正是天地灵气交汇之所,是观察宇宙奥秘的最佳视角。</p><p class="ql-block"> 山风又起,吹动我的衣衫。我仿佛看见一个身披兽皮、须发蓬松的巨人,站在山巅平台,仰望着天空,额头上刻满智慧的皱纹。他的眼中,映照着日月星辰的运行;他的耳中,聆听着风雨雷电的声响;他的手中,握着一根削尖的木棍,在地上划出最初的线条。那些简单的线条,一横一断,组合变化,竟衍生出无穷的智慧,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细密的雨丝打在脸上,凉丝丝的。回望卦台山,它已隐入雨幕之中,只剩一个模糊的轮廓,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天地之间。伏羲氏当年演卦,是为了解答人类对宇宙的疑问;而今日我们登山凭吊,又何尝不是在追寻那个永恒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卦台山不高,却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智慧;石台不大,却刻印着人类文明的最初密码。在这方寸之地,曾经有一位智者,面对浩瀚宇宙,试图破译天地运行的奥秘,并将这些奥秘用最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传之后世。这种探索精神,这种对未知的好奇,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雨中的卦台山,沉默而庄严。它不说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不炫耀,却自有万丈光芒。离开时,我频频回首,那山,那石,那云雾,都渐渐模糊,却在我的心中愈发清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