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笔锋藏古意,墨韵见真性</p><p class="ql-block"> ——崔寒柏先生书法收藏记录</p><p class="ql-block"> 张 忠</p><p class="ql-block"> 崔寒柏1963年生于天津,他医学出身却以书法封神,师从津门王学仲、龚望等大家。从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展的青涩亮相,到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巅峰加冕,崔寒柏用四十年光阴在宣纸上刻下了一道独特的艺术轨迹。这条轨迹既非直线上升的坦途,亦非刻意求新的捷径,而是一位书法家在传统与现代、天赋与勤奋之间寻找平衡的智慧之路。</p><p class="ql-block"> 崔寒柏的大字楷书堪称当代书坛的"混血儿"。他以南宋格调为骨,融颜鲁公之雄浑、苏轼之旷达、米芾之潇洒于一炉,却不见拼凑之痕,反显自然天成。这种"汲古得其修绠"的功力,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临池之功——每日晨起,必先临帖三刻,方始创作。正如黄庭坚所言:"古之学书者,必先立根本,然后旁通。"崔寒柏的楷书正是以唐宋诸家为根,在点画结构的细微处见真章。</p><p class="ql-block"> 2003年留美归来的崔寒柏,在老齐书法论坛初露锋芒时,便已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气质。那时他的小行书以苏东坡体式为基,笔势灵动如行云流水。多年前我曾在书画社同仁姜黎家中见到其二十年前的小行书,虽不及大楷厚重,却自有一番魏晋风骨。这种"出入古今"的取法智慧,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愈发明显:小行书以魏晋及苏东坡为基、沙孟海为表,兼采褚遂良之韵,虽单薄纤弱于大楷,却自成一体。</p><p class="ql-block"> 获得七届兰亭金奖后,我经常出入于崔寒柏先生的书法拍卖群,我也曾多次参与崔寒柏作品的激烈竞逐。其中,2018年拍得的那本小册页最为难忘。记得我当时竟拍时被一个个买家轮番紧逼,握着手机的手心都慢慢沁出细汗。最终落槌后,这件书法精品花落我家。</p><p class="ql-block"> 崔寒柏的这个册页最终给我带来了"意外之喜"。那年底,崔寒柏先生将它选入当年的自选作品集,自己认可的作品肯定不错。发现崔寒柏先生将其选入作品集的当天,我在拍卖群里嘚瑟了一下,也为我的眼光沾沾自喜了好几天。有人曾留言要高价收购这幅作品,我都不为所动。这个册页初看不过寻常小品,细品才能发觉其妙。册页有很浓重的唐楷影子,笔法随性柔和,变化多端的线条可以看出在行笔之间的力度控制十分多样,字体往左右两端伸展,显得丰腴圆满,苍劲之气蕴藏在柔性中,整体书风柔美灵动。当时的拍卖师说:"这字里有火候,它像陈年普洱,初尝平淡,回甘悠长。"那尺幅之间的魏晋风骨,既非刻意摹写钟繇的古拙,亦非简单效法二王的飘逸,却能在结体疏密间透出沙孟海晚年的苍茫气韵。</p><p class="ql-block"> 在崔寒柏的书法谱系中,大楷与小楷恰似阴阳两极,相生相克又浑然一体。我在网上和同道聊天时曾直言不讳的说过"崔寒柏行草书太随意"的观感,某书家笑言:"这正是他行草的魅力所在。"你观其行草书,看似信手挥洒,实则暗藏玄机:起笔如狂草奔放,收笔似楷书严谨,中段行笔又带章草古意。这种"放中有收,狂而不野"的书写状态,恰是他对"书写性"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行草不是无拘无束的涂鸦,而是在法度框架内的自由舞蹈。</p><p class="ql-block"> 从拍卖场到书房,从大楷到行草,崔寒柏的作品始终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他的作品让我懂得:收藏书法不仅是购置艺术品,更是与艺术家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每当展开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册页和横幅,仿佛都能听见笔锋与宣纸摩擦的沙沙声,看见一位书法家在墨海中长航的身影——那身影,既属于崔寒柏,也属于所有在艺术道路上执着前行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书坛浮躁之气日盛的今天,崔寒柏用四十年时光证明:书法不是速成的技艺,而是生命的修行。他的每一笔都浸透着对传统的敬畏,每一划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态度,或许正是他能从大学生书法展走到兰亭奖巅峰的根本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