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曾 众</p><p class="ql-block">美号:285951748</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 <p class="ql-block"> 对联,似诗词似谚语似檄文,有正气有志气有才气,含乾坤含古今含人生,载祈愿载嘱托载豪情。方寸之间,似山高水长。两行并列,如日月轮回。字不在多,有理则通。句不在长,有道则承。多读多看,牢记成败之得失,方能小中见大。常学常思,汲取先贤之智慧,定能行稳致远。勿因学习之艰苦而不为,勿因享乐之舒适而为之</p> <p class="ql-block"> 对联像警钟一样,一早一晚都在警示官员们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对联像晨曦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提醒家人们自强不息,笃力前行。对联里有爱情友情亲情柔情,不断的温暖、激励、鼓舞、鞭策着亲人、朋友、晚辈不负时光。对联里有期盼叮嘱重托信任,需要大家以身作则,扛起责任,勤奋好学,永不懈怠。</p> <p class="ql-block"> 一、传家有道唯存厚 处事无奇但率真 (清·曾国荃).</p><p class="ql-block"> 《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仅15%的家族企业能传承至第三代,主因在于领导力断层:第二代尚可通过观察学习维持基业,第三代则因缺乏实战历练难以应对商业竞争。司马光指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林则徐家训:“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p><p class="ql-block"> 要想立身处世,没有什么特别的方式方法,唯有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踏踏实实,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做人,才不会卑躬屈膝,强颜欢笑,才能活得有尊严。如果靠装腔作势,狐假虎威,投机取巧,苟且偷生。也许会获得短暂的荣华富贵,但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那种见风使舵的人,往往自以为聪明,为了私利,不惜巧取豪夺,落井下石,背信弃义,殊不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到头来终将是身败名裂,孤家寡人,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p> <p class="ql-block"> 二、敬以持己恕以接物 勤能钋拙俭能养廉 (清·张裕钊)</p><p class="ql-block"> 《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养性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必须要有敬畏之心,忏诚之意。自欺欺人,只能适得其反。宋代范公佴《过庭录》: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如果一个人将“责备别人的心态来责备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态来宽恕别人”,就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菜根谭》:"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提倡帮助他人不图回报,受惠他人需终身铭记。《朱子家训》:"施惠勿念,受恩莫忘。"施恩不图报,自己心里才能平衡。如果念念不忘,则会引起反感,恩将仇报。受人恩情,铭记于心,则会得到更多的福报。</p><p class="ql-block">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获得知识,主要是靠自己努力学习。虽然缺乏天赋,但通过勤奋努力,是完全可以弥补的,绝不能妄自菲薄。 范仲淹之子范纯仁两度拜相,总结其家训:“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司马光《训俭示康》:"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节俭生活有助于培养廉洁品德,避免贪欲。 生活俭节的人,内心安稳,不会去攀比羡慕嫉妒乐追求奢侈,就不会产生贪婪之心。</p> <p class="ql-block"> 三、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韩愈)</p><p class="ql-block"> 《荀子·劝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个人只要坚持不懈,哪怕是象金石一样坚硬的东西,也是可以凿通的。 要想登上山顶,必须要找到路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登山没有捿径可走,只能一步接着一步,踏踏实实地往上走。宇航员登月虽然坐的是飞船,但造飞船之路也是众多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想自己的知识面达到一定的广度和高度,就像是登山一样,只有勤奋这一条路可走。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路可走。</p><p class="ql-block"> 知识的宝库就在前方,但中间隔着浩瀚无边海洋,要想到达胜利的彼岸,没有舟楫是不可能的。而下苦功夫去刻苦学习,一点一滴去积累;用心苦读,一字一句去感悟,就是强度学海唯一的舟楫。如果想图轻松坐快艇抵达,而不是扎扎实实的学,一味求快,囫囵吞枣,必然像拔苗助长一样,“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p> <p class="ql-block"> 四、路虽远行则将至 事虽难做则必成 (战国晚期赵·荀子)</p><p class="ql-block"> 《诗经》:“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意思是:路程再近,如果不一步一步往前走,也不可能到达;事情再小,如果不去做,也无法完成。反其意而用之: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言下之意,道路虽然漫长而且充满了险阻,但是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终将到达目的地。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美好的未来才有值得期待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苏轼《思治论》:“古之人,有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者,彼独何术也?”意思是:古代那些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目标的人,靠的是什么呢?必定是:“发之以勇,守之以专,达之以强”。意思是:在理想确定、目标清晰的情况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第一届党代表仅13人,代表了50多名党员,但经过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改革开放的艰苦考验,终于现实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目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