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广阔的枫丹白露森林充满魅力。它是法国第二大森林,也被称为巴黎的门户。来枫丹白露,我们不仅要看王宫,而且还应当看看森林周边那些迷人的小镇,它们古色古香的街道和本土集市,很有法兰西的气息,特别是,枫丹白露森林一帶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真正启发了巴比松派和印象派的知名艺术家……去看看这片森林,看看艺术家们居住的地方,了解他们的闲情逸致,以及与他们相关的生活轶事,从而加深对大师们画作的理解,绝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乐事。</p> <p class="ql-block">在枫丹白露森林边的诸如莫雷Moret、巴比松</p><p class="ql-block">Barbizon、和沙伊昂比尔 Chailly-En-Biere 等风情小镇,你一定能遇見印象派艺术家莫奈 Monet (1840-1926) 笔下的塞纳河自然风光⋯枫丹白露森林具有众多自然生态,小镇周边的田园风光与小鎮屋舍,令人想起毕沙罗 Pissarro (1830-1903) 的罌粟花田、想起米勒 Millet (1814-1875) 的麦田和柯洛 Corot( 1796–1875)的树林…你会发现,现在的枫丹白露诸小镇与一百多年前巴比松派和印象派画家眼中的自然景色毫无二致…..</p> 米勒与卢梭 <p class="ql-block">位于巴比松的米勒庄园就是米勒作画和生活的地方,现在这里依然保持着19世纪米勒工作时的原貌,在路边有一个牌子,上面就印着米勒的画。米勒在1849年带着妻儿来到这里,并且在这里定居,过着农夫的生活,巴比松是米勒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地方,在这里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边辛勤劳作,一边作画,农民生活成了他创作的主要题材。当你努力去了解米勒的时候,你会发现米勒的作品中有很多在描述田园生活,比如《播种者》《拾穗》《晚钟》等,他的这种画风在当时的社会很受欢迎。</p><p class="ql-block">米勒作品《播种者》,作于1850年</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艺术家们致力於表达面对大自然时內心的感动,通过彩笔赋予大自然一种浪漫的情調与诗意,正如诗人艺术家波特莱尔之洞见:“如果这些树木、山峦、流水及房舍,即我們所谓的风景令人觉得美,那并不是因为它们自身之美,而是由于艺术家的原因,由于艺术家的优雅,由于艺术家寄托其上的思維与情感。”米勒作品正符合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晚祷》,米勒作品,作于1857-1859</p> <p class="ql-block">你没有看错,他们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两位大胡子思想家,而是巴比松派的领军人物卢梭 Rousseau (1812-1867) 和米勒。</p> <p class="ql-block">卢梭曾在学院派风景画家约瑟夫-雷蒙德的工作室学习,但很快他便放弃了新古典主义美学,转而接受 17 世纪荷兰风景画家更为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风格。尽管卢梭出生于巴黎,且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定居在法国首都,但他却致力于记录法国乡村风光,尤其是枫丹白露森林。从 1836 年开始,他定期在枫丹白露度过夏天,只是每年冬季返回巴黎。1847 年,他在巴比松买了一栋房子,并永久定居于此。他的画作传递出城市人对永恒古老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天气和季节不断变化的韵律的怀念。他特别被古树的坚固和坚忍所吸引,并用油画、铅笔和蜡笔创作了数百幅树木素描。</p> <p class="ql-block">卢梭的风景画以強烈的色彩、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主题闻名,是提高法国风景画家地位的重要人物。在19世纪初,他的作品被拒之主流画派之外长达10年之久,最后終于在1848年获得大众的认可,有了正式的公开展出,并被授予十字勋章。成为将巴比松派接续到印象派的重要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郎德省的农场》是巴比松风景画派的代表作。这幅画表现的是被艺术家比喻为“伊甸园”的法国西南地区,高大橡树在深蓝色的天空下映出清晰的轮廓,成为黄昏光照下农场风貌的主体,一条土路通往篱笆围着的农家庭院,庭院内蹲着一条狗,一名男子正在修理马车车轮,身旁是一个抬头仰望的孩童,两人身后的女子在喂牛。 右侧,另一名女子正在有着巨大茅草盖顶的谷仓前晾晒衣物。 作品以动情的方式抒发了卢梭对乡村生活和淳朴自然一如既往的热爱。</p><p class="ql-block">《郎德省的农场》这幅作品耗费了卢梭近25年的创作时间。 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猜到,卢梭有着近乎强迫症式地不停修改的冲动,他的很多画收藏家都是在他去世后才得以收藏。</p> 柯洛 <p class="ql-block">柯洛是19世纪巴比松画派风景画代表画家。柯洛的风景画往往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呈現出悠闲自在、远离尘嚣的生活样态。其文化脉络可追溯至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所著的《牧歌集》Eclogues。诗中的阿卡迪亚居民多为牧羊人,过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崇尚自然的生活想像,使阿卡迪亚自古以來便成为理想国的象征,并在后世的艺术与文学中不断被再現与转化,塑造出乌托邦的意象。也许,柯洛在阿卡迪亚牧羊与陶渊明在世外桃源“采菊”异曲同工。</p><p class="ql-block">柯洛作品《露易丝-阿尔迪安》,1831年</p> <p class="ql-block">柯洛喜欢旅行,1826 - 1828年他首次来到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在枫丹白露和布列塔尼等地旅行,他在巴比松小住的时候树立了他抒情风景画派的基本风格。柯洛的风景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用的最多的是銀灰色和褐色調子,因这类色彩具有宁静感,能把灿烂的阳光或弥漫的晨雾展现得更富詩意。柯洛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艺术就是,当你画风景画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将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來,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都要服从于你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柯洛笔下的静谧田园不仅体现他对古典文学的热忱,也深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在19世纪中期那动荡不安的时代氛围中,他的作品为人们营造出一处寄托心灵的乌托邦。1875 年柯洛在巴黎去世,这位終生未婚,独自拥抱绘画艺术的老人,直到生命将尽,手里仍握着他的画笔。</p> 巴比松和巴比松画派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紀盛行的浪漫主义风潮影响所及,年轻的艺术家如柯洛、米勒、卢梭等不满巴黎艺术环境,纷纷前往风景优美的枫丹白露森林里写生作画,尝試忠实表达自然的美及田园农村的淳樸,艺术家们终日在林中漫步写生、沉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到画室后再</span>根据精細的素描或速写原稿,将作品完成。艺术家们大多居住在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巴比松等小镇,所以艺术史上称这些画作是“巴比松画派”。巴比松艺术家致力于表达面对大自然的內心之感动,或许这是人类重返自然怀抱、返本归真的本性使然。</p> <p class="ql-block">崇尚自然,崇尚写实,这是巴比松派艺术家的基本特点。“我生活中唯一的目的,就是画风景,我以強烈的情感和不屈不饶的毅力追求自然……”,柯洛如是说。“活在靜謐中的人,將成為世界的中心”,有着森林哲人雅号的卢梭这句话颇具震撼力。他說:“我們的艺术足以达到我们所欲追求的悲壯,借着描绘的诚恳度,借着分毫不差的真实性,心存敬虔的观察,終将梦到浩大的生命……” 这是多么豪迈的绘画宇宙观呀!而米勒闻名于世的《晚祷》与《拾穗者》,画中淳樸温厚的农夫、秋收时节田野上金黄的色彩,人与大地相依相偎,宗教般的尊严庄重,米勒树立了后世描绘农村生活写实的典范,并将农夫题材高尚化、庄严化。</p> <p class="ql-block">巴比松小镇距离巴黎53公里,开车不到一小时。巴比松画派使其闻名于世。在1830年至1870年,这里还是贫穷的小村,但当柯洛、卢梭、米勒等人来到这些小镇上写生时,这里的文艺气氛油然而生。刚开始,镇上有一间客栈是他们聚会聊天的地方,店主夫妇很快成为他们的朋友,当他们没有钱付账时,店主夫妇就让他们在墙上画画用以结账。最有意思的一幅画,是画在橱柜上的各种器皿和食物,据说是因为画家肚子饿,吃光了橱柜里的东西,便在橱柜外边画了画,逼真地竟一时瞒过了店主人。客栈如今已经变身博物馆。这班艺术家则成为了艺术革命先驱,在这个艺术家群体当中,卢梭和米勒终老在此,他们俩的感情也最好。他们永久的友谊,被以大胡子头像的形式镌刻在小镇尽头的一块大石头上(如前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如今巴比松等枫丹白露森林边的小镇保留了以往艺术小镇的特点,我们在这里能找到当年艺术家们的生活痕迹,在这些小镇的老街上,流传着许多与艺术家们有关的故事,当然,有的地方已经改变,比如前边所说当年艺术家们居住的GANNE客栈已经变身市政博物馆,现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都是当年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们写生的种种画作,当这些艺术家成名了,被收藏的画作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了。</p><p class="ql-block">此图:Ganne客栈,现为博物馆</p> 西斯莱 <p class="ql-block">莫雷小镇也是枫丹白露诸艺术小镇之一,被列为"杰出遗产地"和"印象派胜地",莫雷小镇曾是印象派艺术家西斯莱 Sisley (1839-1899) 晚年定居与创作的地方。這里不仅保留着城墙、石桥与古塔,还有静谧的河景、花草盛開的老屋,以及最地道的法式生活步調,当你漫步在小镇街道上时,你会被这里浓厚的历史氛围和艺术气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小鎮两侧仍保留着壮观的古城门 Porte de Samois 与 Porte de Bourgogne,內部街道铺着鹅卵石,满是17-18世纪的老建筑。</p> <p class="ql-block">作品《莫雷雪景:卢万河畔的磨坊》突出反映了西斯莱直至1890年还在执着坚持的印象主义探索。当时,河景是印象主义近20年来最钟爱的主题,并促使西斯莱等艺术家探求能够忠实再现水、土地和天空生动变幻的相应色彩。西斯莱在这里关注的并非磨坊,而是水面倒影与茫茫蓝天之间的那片河岸。 西斯莱主要采用湿画法,借用多变的笔法来表现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远处纤弱的金色白杨树。这幅作品彰显出艺术家卓越的绘画技艺,其对寒冷孤寂的动人表达是印象主义在晚期趋于细腻感性的绝妙例证。</p> <p class="ql-block">西斯莱1880年移居莫雷小镇,作品《毕镇的塞纳河畔》就是西斯莱移居此地后创作的。对卢万河畔莫雷小镇及周边环境的观察为西斯莱日后的大量作品提供了灵感。画作聚焦在河畔风光与林荫小道上,图中一名身着蓝衣、头戴草帽的女子为光影婆娑的河畔风光增加了人文因素。 闪耀的光线和流畅细腻的笔触营造出一种润泽感,似乎我们正在亲历雨后的景象。作品用色丰富,从天空渐变的蓝灰到土地鲜艳的黄绿。深红与粉色的润饰为整体色调提升了暖意。 西斯莱对光线、色彩和大气之微妙变化的掌控是成熟印象派的一项绝技。</p><p class="ql-block">西斯莱的画作在生前并不被人看重,死后才获得好评。</p> <p class="ql-block">因为父母是英国人所以拥有英国国籍的西斯莱,在法国生活了几十年,他应当算是一个英国艺术家呢,还是更多地属于法国的风景画派?西斯莱直到1899年去世时也未取得他强烈要求的法国国籍。西斯莱几乎一生都住在法国,除了偶尔几次回英国小住。他致力于描绘巴黎大区的风景。他善于在其令人陶醉的、细致入微的作品中表现巴黎大区的迷人风光。尽管如此,西斯莱终究没有去掉英国人的痕迹,这使他在印象派画家中与众不同。</p> 印象派 <p class="ql-block">莫奈、雷诺阿 Renoir (1841-1919) 、西斯莱和巴齐耶 Bazille (1841- 1870) 以拒绝学院派的清规戒律而闻名。1863年,他们离开格莱尔的巴黎画室,来到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小镇。这些未来的“印象派”艺术家在这里交流,切磋,而不去听那些太多约束的绘画课。这段经历对他们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巴奇耶作品《LEZ的海岸风景》</p> <p class="ql-block">莫奈试图在《象鼻山峭壁》中表现出光影的瞬间变化。晨曦点亮了柱顶,风化的岩石凹凸起伏,变形的倒影浮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曾目睹莫奈写生的作家莫泊桑这样描述他作画的状态:“他站在景物前,等待着、观察着光影的变化,寥寥几笔捕捉到了投射的日光和飘过的浮云……我看见他抓住了白色悬崖上那束亮光。” 《象鼻山峭壁》中醒目的阴影突出表现了静态风物的光影变换。</p> <p class="ql-block">《溪中鹅》创作于1874年首届印象派集体画展的数月间。明亮丰富的用色和厚涂技法是莫奈作品在这个重要时期的特征。旖旎的秋景被树叶柔和的橙黄两色所占据,闪耀在日光下,倒映在波光中。一条风景如画的林荫小径通往阳光下的农舍,鹅群聚集在前景,一对母子正走向那扇敞开的农舍大门,一派田野风光。虽然尚不明确促使莫奈在《溪中鹅》中尝试新构图的真实原因,但学者们认为,莫奈此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巴比松派乡村画的一种致敬。</p> <p class="ql-block">雷诺阿作品《日落》,时常被拿来与莫奈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的《印象-日出》做比较,作品的话题树立了“印象主义”的名号。虽然雷诺阿显然知道莫奈的《印象-日出》, 且这件《日落》可能也对它有所参照,但两件作品在诸多方面还是存在差异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是雷诺阿对作品的刻画不及莫奈的《日出-印象》来得精美。与莫奈不同,雷诺阿关注的并非是对水波细节的刻画和如何正确表现倒影,而是试图表达日落和海面的多种效果所焕发的感受—一种真正的‘印象“—而莫奈则在表现水面光线方面更趋纯熟精到。</p> <p class="ql-block">毕沙罗运用各种轻弹、点染和折笔来取代原先的彩点,在画面上营造出一种波浪般起伏的延续感。 此外,毕沙罗对颜料的密集施涂,通常为三至四层,既赋予画面显著的肌理感,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色彩表现。 虽然他没有完全采用新印象派的点彩画法,但毕沙罗在作品中依然借鉴了点彩派的用色风格,在画面左下角大胆地将明亮的粉色与蓝、绿等并置,以期达到惊人的色彩效果。 毕沙罗巧妙利用这些明亮色块创造出了一种视觉幻象,画面因此呈现出局部外凸,局部内凹的奇特效果。</p><p class="ql-block">此画:《圣夏尔风光》,作于1891年</p> <p class="ql-block">在森林边缘的这些小镇,印象派风格逐渐发展起来,旨在更准确地呈现自然界的面貌。巴比松派与印象派均擅长风景画,但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巴比松派在外写生后,大多是回画室进行创作整理,而印象派根据科学发展来了解光的构成,光和色的关系,依靠自己的眼睛去再现对象的光和色在视觉中造成的印象,因此,他们在室外写生后很少回画室进行再整理,而是让作品保持室外写生的生动性。</p> 魅力小镇 <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多次谈到枫丹白露森林了,其面积达250 平方公里,森林主要由橡树、松树和欧洲山毛榉组成,森林中存在许多形似各种动物的奇石。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我们读一下朱自清老先生对枫丹白露森林如诗般的描述,在他的笔下,这一片土地是灵动的,迷人的,令人不舍的。“但真有野味的还得数枫丹白露森林。枫丹白露在巴黎东南,一点半钟的火车。这座林子有27万亩,周围190里。坐着小马车在里面走,幽静如远古的时代。太阳光将树叶子照得透明,却只一圈儿一点儿地洒到地上。两旁的树有时候太茂盛了,枝叶交错成一座拱门,低低的;远看去好像拱门那面另有一界。林子里下大雨,那一片沙沙沙沙的声音,像潮水,会把你心上的东西冲洗个干净。林中有好几处山峡,可以试腰脚,看野花野草,看旁逸斜出,稀奇古怪的石头,像枯骨,像刺猬。亚勃雷孟峡就是其一,地方大,石头多,又是忽高忽低,走起来好。”</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魅力势不可挡。如果说有什么日子可以让人们尽情狂欢的话,那就是夏至前后了!例如2025 年 6 月 21 日星期六,法国各地包括枫丹白露小镇都在一如既往地举办多场免费音乐会。摇滚、说唱、爵士、古典、蓝调、Zouk、金属、电子和综艺......每年的这一天,新晋音乐家和歌手倾尽全力,将现场音乐之声带到每一个街角。音乐节由法国文化部于 1982 年发起。2025年是这一广受欢迎的免费音乐活动举办 43 周年。与往年一样,音乐节 绝对是一次 "强调其创立原则的机会:这是一项喜庆、流行和自发的活动,面向所有观众,旨在突出和鼓励业余实践",正如法国文化部网站上所说的那样。的确如此,2025 年 6 月 21 日星期六那天,从晚上 7 点到午夜,小镇变成了一个人声鼎沸的露天舞台。</p> <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边的小镇,亦有许多法国美食呢!Sucre d'Orge 是法国最古老的甜点之一,美食家们一定不会错过它。它于 1638 年由圣母昂热修道院的本笃会修女创造,其秘方至今未变。从路易十三和他的宫廷到拿破仑,这种甜美细腻的糖果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虽然自 1972 年起修女们就不再制作 Sucre d'Orge 糖果了,但小镇的 Sucre d'Orge 糖果制作没有停歇,仍沿用 17 世纪的制作方法,不添加任何色素或调味剂。</p> <p class="ql-block">枫丹白露森林及其周边非常适合户外活动爱好者游玩。无论你喜欢徒步旅行、还是攀岩抑或骑马和骑自行车,这里都能满足你的各种兴趣。</p> <p class="ql-block">Tips:若要从巴黎市区乘车去枫丹白露,建议从巴黎里昂車站Gare de Lyon搭乘往Montereau方向的火車,在Fontainebleau Avon站下车,下车后转乘巴士到Château 站,整趟車程将近一个小时。建议买一张大巴黎地区公交周票,23欧,可以一周7天在指定区域内免费乘坐国铁、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单程可行70-80公里之远。使用周票去枫丹白露地区不失为最实惠的解决方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