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坑:人物小记之一《队长坊叔》

戴尔

<p class="ql-block"><b>自2025年7月在赣之源文苑推出《西坑:一座村庄的嬗变》文章之后,引发了老家乡亲和文友的共鸣,唤起了一代人对渐渐老去村庄的记忆和情感。更多的文友建议要写一写村庄的乡亲,特别是那些有特点的父老乡亲。随着岁月的流逝,山乡巨变,带走了很多人和往事。</b></p><p class="ql-block"><b>上世纪80年代,我的老家南塘西坑,是个人口不足三百的小村庄,却有十余人在外有“正式工作”,这在附近几个村庄是享有盛名的。他们的工作单位遍布多个领域:有的任职于赣州地委组织部,有的在县人民医院行医,有的驻守县公安局看守所,有的扎根基层任公安特派员;亦有人投身地方企业,在赣州铝厂、赣南瓷厂奉献力量;还有人深耕教育,或当中学校长,或做小学教员,更有甚者远赴省城南昌发展;我的父亲与三祖父,则是在赣州市航运公司供职。在那个年代,这些有“单位”、吃“商品粮”、拿“国家工资”的“公家人”,每次回村都会收获满村的敬佩与羡慕。他们既是个人与家庭的荣耀,更是整个村庄的荣光。</b></p><p class="ql-block"><b>村里的日子,同样由这样一群普通而可敬的人撑起:当了二十多年生产队长的坊叔,守了三十多年大队岗位的潮叔,每日牵着牛群的牛倌客生叔,常在村水口榕树下卖“仙人豆腐”(凉粉)的凤婶;懂得跌打损伤的我的祖父黑佬,替人问神消灾的“仙姑”婶婶,也有记着全村工分的会计艺叔,还有人称“赌王”的阿山哥……此外,村里做裁缝的、搞泥水木工的、烧瓦编竹篾的,最早在赣州西河榕树蔸下撑船捞沙的,最早去泰和深山老林里学做土纸的,以及八十年代中期最早赴广东打工的……他们守着本心,善良质朴,勤劳务实;他们凭手艺谋生,靠本事挣钱。他们是芸芸众生里的普通一员,却像浩瀚星空中的微光,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发热发光。正是他们的日常,凑成了村庄的烟火气,他们是村庄的长者和智者。</b></p><p class="ql-block"><b>时光流淌,老家这些日渐走远的乡亲,也日渐尘封在岁月的深处,乃至于淡忘的边界了。正是怀着这份崇敬,遂成“西坑:人物小记”系列之文。人物小记,不为作传,只为叙事。以本真为骨,以艺术为饰,择取人物日常片段,用白描简笔勾勒模样,只为留住人物血脉,守住村庄风骨。</b></p><p class="ql-block"><b>本期推出老家“人物小记”之一:《老生产队长:坊叔》。</b></p> <p class="ql-block"><b> 《老生产队长:坊叔》</b></p><p class="ql-block"><b>坊叔是生产队里大集体时期最后一位队长,这话是永贵叔说的。那天,我坐在他家门槛上,看他修补锄头,铁锤敲在铁锄上,叮当作响。</b></p><p class="ql-block"><b>“你坊叔当队长那会儿,全村人都听他号令。”永贵叔头也不抬,“每日清晨,他那哨子一响,家家户户就得出门。迟到了,他扛着链铲,站在村口等着,也不骂人,就那么看着你,直看得你脸上发烫。”</b></p><p class="ql-block"><b>我童年记忆中的坊叔总是挺直腰板,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裤脚挽到膝盖,露出黝黑结实的小腿。他声音洪亮,哨子吹得尤其响,能穿透晨雾,惊醒整个村庄。</b></p> <p class="ql-block"><b>“那时候,他是村里的王。”永贵叔放下锄头,卷起了旱烟,“但不是作威作福的王。他总第一个到田里,最后一个离开。分粮时,自家总是最后领,有时还不够吃。”</b></p><p class="ql-block"><b>村庄流传一桩旧事。那年干旱,一坑一坑的水田,龟裂如干渴的鱼,庄稼歉收,公社拨来的救济粮有限。坊叔召集全村人开会,说先把粮分给有老人小孩的人家,劳力多的就多啃些红薯土豆。</b></p><p class="ql-block"><b>“他家六个孩子,都正长着身体,饿得哇哇哭。”永贵叔吐着烟圈,“他老婆抱着最小的娃来找他闹,他蹲在田埂上,一言不发。最后是几家劳力多的看不过去,各自匀出些粮食送过去。”</b></p><p class="ql-block"><b>集体生产解散那年,坊叔五十出头,生产队长干了二十多年。通知下来那天,他一个人在大岭背晒谷场上坐到深夜,喇叭筒烟屁股头扔了满地。永贵叔去找他,见他正抚摸着晒场上那台老式打谷机,像抚摸老友的脊背。</b></p> <p class="ql-block"><b>“以后不用吹哨了。”坊叔说,声音里有什么东西碎了。但第二天清晨,哨声依旧准时响起。村民们习惯性地出门,才想起已经不需要集体出工了。坊叔站在村口,看着空荡荡的道路,愣了好一会儿。</b></p><p class="ql-block"><b>“后来那十几年,他每天还是准时吹哨。”永贵叔说,“大家都笑他老糊涂了,只有几个老社员会应声而去,陪他在村口榕树下坐坐,吸吸烟纸,回忆往事。”</b></p><p class="ql-block"><b>坊叔晚年越发沉默,儿女们都进城了,老伴前些年病逝,他就一个人守着老屋。偶尔,他会踱到已经荒废的晒谷场,一站就是半天。</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他去世前三天,来找过我。”永贵叔掐灭烟头,“他说梦见又当上了生产队长,哨子一吹,所有人都年轻力壮地跑来集合。他在梦里哭了。”</b></p><p class="ql-block"><b>坊叔的葬礼上,儿女们按习俗把他的铜哨放进棺材。下葬时,忽然起了一阵风,吹过山岗上的松林,发出呜呜声响,像极了一声遥远的哨音。</b></p><p class="ql-block"><b>老生产队长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但村里老人教育孩子时,还会说:“要像坊叔那样,腰板挺直,做事公道。”</b></p><p class="ql-block"><b>他的铜哨已经深埋黄土,但哨声似乎还在某些人记忆中回响,穿过岁月,清晰如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