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随忆之“时装”

王立武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褚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立武</p> <p class="ql-block">  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即便在那个物资匮乏、缺少审美情趣的年代里,小镇人亦有对“时装”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当然,彼时的“时装”跟现在商场陈列的时装,在面料质地、款式做工方面,是无法相比的,更不用说价钱了。</p><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时装”是属于爱美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性的。当年小镇上的少男少女,在刚刚满足温饱之余,也萌动的对美的追求,悄然钟情于“时装”。</p> <p class="ql-block">  先说说男人的“时装”。</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男人服装色彩,与时代同频,基本上是“蓝黑一族”,上黑下蓝或上蓝下黑。当然,也有藏青色、浅灰色布料的。样式上也是中式正装为主,宽宽松松的,结实耐用,千篇一律,波澜不惊,符合那个“革命年代”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偶尔有个在小镇外的工厂里上班的,穿件浅灰色或青蓝色的夹克式的“劳动布”工作服,回到小镇走在青石板街上,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眼光,就觉得他穿的特别的有“精气神”。因为这属于那时我们眼中的“时装”。</p><p class="ql-block"> 尽管还在上初中,哭闹着央求母亲给我做了件“劳动布”的上装外套。中学生穿这个服装,背个黄书包,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但内心却很是“得瑟”,不到脏的几乎看不出衣服本来的颜色,是舍不得脱下来洗涤的。</p> <p class="ql-block">  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的年代,若有一套“草绿色”的“军装”加身,那绝对是“回头率”极高的。大石桥头青石板街上,怀着对军人的尊崇,大人小孩几乎都穿着“草绿色”的着装,个别人还戴顶“军帽”,格外的“酷”。我们上中学时,班上的男同学,几乎个个都有件四个兜的“军装”,只是有些色差。也有极个别的女生也身着草绿色的上装,款式上是比照女兵那种小翻领两个口袋的。在这群稚气未脱的学生心中,“军装”估计是等同于“时装”。</p><p class="ql-block"> 小镇上年轻的男子,最流行的“时装”,非此莫属。估计各地也都差不多,那些来自大城市的“下放知青”,也大都身着“军装”。</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的一些服装中,也有够的上当年小镇的“时装”标准的,以冬装居多。像父亲冬天穿的那身藏青色的“本装对襟”棉袄,毛哔几的面料,插手口袋,板板正正的,穿上去整个人觉得特别的精神。冬日里平时是压箱子底的,只有春节那几天才拿出来穿。在男人冬季服装中,这算的上是能“拿的出手”的,是小镇中年大叔绝对的“时装”,好像比较流行。</p><p class="ql-block"> 家境好一些的男人,冬天总爱穿一件铁灰色面料带毛领的“二五大衣”,也就是半截长的那种,既暖和又挺神气的。至于那种长款的黑色毛呢大衣,可是妥妥的“奢侈品”,小镇极少有人穿,印象中只有家住桥北的一个姓郭的男人穿过,听说此人“成份不好”,平时阴沉个脸,跟小镇人没什么交集。</p><p class="ql-block"> 小镇还有极少数青年男子,冬天穿着一种类似“志愿軍”棉衣军服的那种,叫“拖拉机服”,无须罩个外套。是自个在商场买的还是哪个公家单位发的?为什么叫此名?至今没弄明白。估计是因为当年苏联电影中的拖拉机手穿的就是此种冬服。反正土黄色的“拖拉机服”在小镇是很显眼的,可能不太容易弄到,所以并不流行。</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石板街上,几乎一水的白色“老头衫”,一个夏季过来,汗渍让颜色由白变的发黄。偶有讲究的,穿件“杭绸”的浅黄色竖条纹短袖衬衣,轻摇折扇走在大石桥上,则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马驿街和我年龄相仿的六五子,就有件这样的“时装”(估计是长辈的),让我们一群穿着背心的男孩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至于春秋季,也有些很受青睐的“时装”。像被小镇人称作为“球衣”的长袖运动衫,小镇年轻的男子们就爱不释手。当年芜湖生产的“雄狮”牌锦纶面料的“球衣”十分畅销,有蓝色、红色、还有玫瑰色的,有的还在左胸前还喷上“青春”、“解放”、“战斗”几个小字,配上白色“田径鞋”,是小镇一群青春萌动期男孩子们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闭眼“回放”这样的镜头:三三两两充满活力的男孩,穿着颜色各异的一套“球衣”,嚼着5分钱一根的甘蔗,在石板街上遛达一圈,再邀上几个,去中学篮球场上打球,彼此相互欣赏穿球衣的你我。……现在想想有些好笑:这种纯粹的“内衣外穿”,当年可是够时尚值得炫耀的“时装”。</p><p class="ql-block"> 在根本不知羊毛袜羊绒衫为何物的当年,秋衣(就是那种厚厚的绒衣,小镇人称作卫生衣)是乍暖还寒的季节里,小镇男人的首选。这不单单是为了保暖,也是为了显得有点“洋气”。这毕竟比针织的毛线衣、“纱褂子”要时尚许多。其中有一款特别的为青年男子所钟情,就是拉链开口、翻领套头的那种“卫生衣”。相比较外套的色调单一,“拉链卫生衣”颜色颇有些“丰富多彩”:大红色、紫罗兰色、毛蓝色、鹅黄色、墨绿色、军绿色……身着这些“卫生衣”的高年级男生,总是敞开外衣,露出拉链,让秋天的小镇,多了一抹色彩斑斓的风景,与秋天大自然馈赠给小镇的缤纷,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亮眼的当然还属小镇女孩们的服饰,虽不华丽花哨,但却让江南水乡水灵灵的女孩俊俏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相对男性着装的单调,小镇的女孩们的着装则稍稍艳丽一点,但仍以淡雅的色调为主。春秋装面料多以咖啡色或湖蓝色的灯芯绒为主,既耐穿又耐脏。款式差不多,流行立领或小翻领的。冬天则是颜色鲜艳的“格格子”或花布的棉袄,爱干净的还套上个“护袖”,让花色有了层次。</p><p class="ql-block"> 小镇的女孩们虽属传统保守的闺秀,但也会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平淡的着装,稍稍弄点“添加剂”,效果大不一样:你看,缀着细碎小花浅白色的“圆领衫”,领口袖口配上点“泡泡纱”,立马让呆板变成了灵动;宽松的花连衣裙,把腰线收紧一下,身姿立刻婀娜起来;大红色“鸡心领”的毛线衣,再把衬衫领翻出来,那叫一个“飒”;略显古板的本装棉袄,套上一个粉色的“围脖”,衬得嫩滑的脸蛋楚楚动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人家几乎都是在供销社“扯布”送到裁缝店里做服装,很少能买到做好的成品服装。由于“布票”紧张,布料又是凭票供应,因而小镇人很多的服装都是“改”出来的。大人压在箱底舍不得穿、成色还比较新的,特别是有些颜色艳一点,便“改”给渐渐长大的孩子。巧手的裁缝们稍稍改进一下,便有了些时新,让孩子们眉开眼笑。人人都穿过“改”过的衣服,是时代留给我们难以忘却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小镇很小,女孩们的“时装”传播力特强,几乎在第一时间“流行”起来。谁家的女孩要穿一件款式新颖点的“时尚”着装,马上小镇的“大街小巷”每家每户,至少先在其中一个孩子身上“复制”出来。记得当年女生流行“粉红色”的确良衬衫,石板街上的孩子们几乎个个身上便有了一件。让小镇瞬间成了粉色的,变的“年轻”了许多。家长们在为孩子打扮的漂亮一点上,是不遗余力的,唯恐“落伍”委屈了孩子。</p><p class="ql-block"> 当年小镇的“时装”,融进了那个时代的难以再现的元素,质朴的如同小镇清新脱俗的本色,跟现如今的“时装”追求时髦引领时尚根本挨不上。但一直以来的就觉得石板街上的“时装”,有一种“自带流量”的美,以至于对我的“着装品味”影响到骨子里,这可能是我一直喜欢身着别人看上去“老气、土气”的“正装”的根由。这不是固执,是一种难以消失的情愫。小镇当年生活的印痕,铸成了牵引内心选项上强大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  小镇那个时代的“时装”,已是心中的一抹晚霞,在扁担河水的静流中,渐渐的落幕了。在心中,那些永不消失的“时装”,不“艳”却不失风采,不“奢”却不失品味,不“靓”却充满芳华,不“潮”但却回味悠远。</p> <p class="ql-block">文中配图为网络下载,谢谢作者。</p><p class="ql-block">昵称:王立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4976624</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年8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