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带着“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心情到山西转了一圈,果然是名不虚传,当到了祁县乔家大院,已经进人了旅游的尾声</b></h1> <h1><b> 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不愧是"北方民居第一宅",作为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的故居,一部凝固的晋商兴衰史。</b></h1><h1><b> 导游管家只留给我们三小时的参观游览时间,要想走完占地24000余平方米,18个大院、41个小院、731间房屋的庞大建筑群是不可能的,幸亏导游来了上百次,十分熟悉游程,主要几个院落都走到了。</b></h1> <h1><b> </b><div><br></div></h1> <h1><b> 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命运多舛,7岁那年,父亲去世,10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年幼的乔贵发成了孤儿,乔贵发不堪忍受贫穷,无依无靠。走上了牵骆驼、卖豆腐、走西口的路,一步步将乔家生意从无到有;再到其子乔全美将乔家生意推广,票号商号的扩展经营;直至第四代乔致庸时期达到“汇通天下”的鼎盛。</b></h1><h1><b> 下图系“乔家大院”前乔致庸的祖父乔贵发走西口的雕塑。</b><div><br></div></h1> <h1><b> 乔致庸出生在1818年,他是乔家第三代。他执掌家务期间,乔家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至清末,乔家已经在全国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有人说,乔家鼎盛时“富可敌国”,乔致庸晚年时也曾给北洋水师捐过一艘军舰,可见其实力。</b></h1> <h1><b> 到了乔致庸这一代,乔家在国内各大城市均有商号,清末时期共拥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200多处,流动资金达到了800万两。如果加上他的固定资产,乔家的财产总计超过了3000万两。</b></h1> <h1><b> 乔家大院属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风格高大、厚重、封闭、粗犷,外墙厚实,呈城堡式布局,体现了北方建筑的严谨、对称与实在。</b></h1><h1><b> 而江南豪宅如南浔小莲庄,杭州的汪庄等,属江南私家豪宅,建筑风格精致、灵动、开放,体现了江南水乡的柔美与雅致。园林布局俯水枕石</b>,<b style="color: inherit;">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体现了江南园林的曲折幽深与诗情画意。(下图系我在杭州汪庄度假所摄)</b></h1> <h1><b> 乔家大院平面图</b></h1> <h1><b>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庚子事变”后带领近万官员、扈从,西逃西安、一路耗费浩大,逃亡途中,乔家曾捐白银十万两相助。慈禧返京后,为答谢乔家,命山西巡抚赠送此匾。惜原匾已失,现为复制,由乔致庸的孙婿</b><b style="color: inherit;">陈湜书写。“古风”二字,则是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赵昌燮之笔。</b></h1> <h1><div><br></div><b> 乔家大德恒太原分号掌柜贾继英可以说是商界的一位奇才,是乔家大德恒太原分号掌柜,一直忠心耿耿,极受乔致庸赏识,是他拍板借给朝廷30万两银子。后来还成为大清国银行的第一任行长。</b><div><b> 乔致庸恭恭敬敬邀请慈禧一众人下榻到了如今的乔家大院,出现自然求之不得,于是乔家大院成为慈禧太后的行宫。这在大清四莫大的荣耀。</b><br></div></h1> <h1><b> 福种琅嬛,即是"琅环福地"的意思,是传说中神仙的洞府福地。而这四个字的匾额也一直被置在乔家大门顶楼是乔家最值得自豪和最有价值的一块牌匾,</b><b style="color: inherit;">成当时乔家最好的护家屏障,凡官员、绅士、富商来府进门见了慈禧的御笔,无不叩首跪拜。</b></h1> <h1> <b>这是光绪四年由李鸿章亲自为乔家书写的“仁周义溥”牌匾,这是表明清朝官府对乔家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即使是江南首富胡雪岩都没有得到如此赞誉。</b></h1> 李鸿章还为乔府题写了一幅对联, <h1><b>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回京途中,特地路过祁县,左宗棠为乔家门口百寿图照壁上题写“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左宗棠西征,最应该感谢的二个人,一是杭州胡雪岩,二是祁县乔致庸,表达他们十多年来始终不渝地支持他完成收复祖国大好河山。</b></h1> <h1><b> “在中堂”,是乔家家族族长的院落,取名自儒家核心思想“中庸”“执两用中”之意。乔家以此治家,和睦中庸,不偏不倚,和而不同。另一方面也显示乔家家族的中枢所在,家族成员一概不准僭越。</b></h1> <h1><b> 乔家之所以显赫,且没有落入“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与其严格的家风密切相关。乔致庸在制定家规时,便开始对家族可能产生的堕落隐患严防死守。乔致庸给后人定下了严格的家规和商规,代代相传。</b></h1> <h1> <b>《朱子格言》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乔氏注重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和教育子孙,汲取我国古代家训中积极向上的、民主性的精华</b></h1> <h1><b> 乔家“六不准”家规为:不准纳妾、不准赌博、不准嫖娼、不准吸毒、不准虐仆、不准酗酒。这“六不准”家规虽然只有24个字,却明明白白告诉乔家子孙要正人品、立人格,杜绝不良习气,做纯正、善良、高尚之人。</b><br><br></h1> <h1><b> 乔家虽曾有严格的家规、商规及朱子格言维系家族凝聚力,但后期随着家族成员增多、观念分化,中后期缺乏能乔致庸式能统领全局的核心人物,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减弱。同时,社会变革、军阀混战、日寇入侵的冲击,也让部分家族成员脱离了传统的家族经营轨道。衰弱和颓废是不可避免的</b></h1> <h1><b> 乔家大院是从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外景地,火了以后,乔家大院便开始各处大红灯笼高高挂。可是原先乔家大院并没有那么多的红灯,最多是新春佳节,在主要客来客往的院落门楣挂二盏大红灯笼。</b></h1> <h1><b> 会客的客厅</b></h1> <h1><b> </b></h1> <h1><b> </b></h1><h1><b> 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入侵而逃向西安时,乔家捐赠了30万两银子以解太后燃眉之急。后慈禧太后为感谢其忠诚,而赏赐了两盏九龙灯,全国至今未发现第三盏,系国家一级文物。</b></h1><h1><b> 整个九龙灯用上好坚硬的乌木制,灯重达71斤做工极为精巧,上面的九条龙可以随意转动,灯的主干部分为四幅图,整个灯结构精巧,可以任意调整形态,下面四条龙上点上蜡烛,被灯身的镜子反射,增加亮度。</b></h1> <h1><b> 慈禧西逃西安时,是太原分号掌柜</b><b style="color: inherit;">贾继英作主借给朝廷30万两银子。贾继英可以说是商界的一位奇才,极受乔家大院东家乔致庸赏识,慈禧回銮后,为了报答乔家的恩德,将大量税收汇入乔家的票号,让乔致庸进行经营,大大增强了乔家产业的实力。</b></h1><h1><div><b> <span style="color: inherit;">1897年的时候,李鸿章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后来的大清银行),</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贾继英被敕命为首任行长。</span></b></div></h1> <h1><b> 因为乔致庸和李鸿章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得到李鸿章的题赠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也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乔家把李鸿章的对联贴在大门</b></h1> <h1><b> 离开乔家大院,真的是心绪难平。举世罕见的乔家建筑,博大精深的乔家文化,令人赞叹的乔家家规。感叹乔家的兴亡成败之余,觉得觉得乔家的经商为人,非常值得现代人借鉴和学习</b>。</h1> <h1><p><b> 1950年,土地改革,乔家被认定为地主,乔家大院被没收,乔家后人的处境也可想而知。此后,乔家大院先后被用作山西省商业干部学校等。</b></p><b> 乔家大院在文革期间,因被用作中共祁县县委党校而得以保存。虽然有很多文物和古建筑遭到毁坏和破坏,但乔家大院由于作为党校使用,终于得以保存。80年代后才开始作为旅游景点逐步修整,恢复了现在的模样。</b></h1> <h1><div><b><br></b></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