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二战时期南京大屠杀的伤疤,参观拉贝先生旧居

祖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此在今年四月份去南京办事期间,我专程去珠江路小粉桥一号再次参观了拉贝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旧居(全名: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英文名:John Rabe and International Safety Zone Memorial Hall,别名:拉贝旧居)是德国人拉贝1934—1938年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办公居住的处所,是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物质遗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南京工作期间也曾去参观过拉贝旧居,那时小粉桥一号前方还有房子,现在已拆除了,故现在站在珠江路和广州路的交叉口上,一眼就能望到拉贝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拉贝旧居门口挂有”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的牌子,透过这块牌子你可了解到拉贝旧居建造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4年夏天,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约翰·拉贝(JohnRabe,1882-1950)同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和居住于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有高为2层的西式楼房(主楼)1幢,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另有西式平房(附楼)6间240平方米。院内原有一座小型花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离开南京后,房屋由其助手韩湘琳代为看管,经房主谢家声同意,韩湘琳一家一直居住于此直至1946年。1947年4月谢家声赴美,其妻汤硕彦书面委托教友任文瑛代管,最先出租给美国基督教宣教会;1949年出租给华昌木行;1952年4月,任文瑛将房屋交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代管,曾由市建筑公司使用,后转交南京大学代管。1958年重新修缮后作南京大学教职工住宅之用,副校长孙叔平、地质系主任张祖还等都曾在此居住过。2016年,拉贝纪念馆开放10年后,南京大学再次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20世纪30年代拉贝旧居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旧居曾是“诺亚方舟”,它承载了生的希望,寄托了和平的向往。约翰·拉贝在南京的至暗时刻不顾个人安危,保护了无数难民,拉贝旧居见证了这段历史,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为此,2013年3月,拉贝旧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拉贝旧居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及遗址名录。2020年,拉贝旧居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德国人,出生于德国汉堡市福尔赛村4号。16岁时,父亲(曾是一名船长)马库斯因为胃癌去世,迫于家境,他早早结束学业,开始了工作。1908年8月18日,约翰·拉贝受雇来到中国,开始了长达30年的中国生活,期间主要任职于西门子公司,先后在北京、天津、南京西门子分公司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任南京安全区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这张照片,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部分成员的合影,左三为拉贝。(此张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拉贝旧居正门后,你会看到小楼前方有一座拉贝先生的雕塑。雕塑是由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创作的,用吴为山教授的话说,从拉贝的眼睛里能读到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旧居的主楼前面,还有拉贝亲自挖的防空洞,这里就是救助难民的防空洞入口,在这里可以了解到那段历史,缅怀和感恩这位南京好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拉贝带领一批国际友人建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推选为主席。在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范围内,建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为约25万中国人提供了避难场所。仅在小粉桥1号的拉贝住宅和他的小花园里,拉贝就保护了600多名中国难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旧居这座西式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建成已有90多年,西墙爬满了常青藤,梧桐树树荫遮盖着院子,紧闭的窗户内,保存着对80多年前那场大劫难的回顾与揭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在旧居内将所见所闻以日记和其他文件的形式详实地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日记的问世,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轰动,约翰·拉贝这个名字也随之驰名世界,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当年他在南京小粉桥1号的居所也重为人们发现并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院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西式的二层洋楼,在这里拉贝先生写下了长达2400多页的震惊西方世界的《拉贝日记》,成为真实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铁一般的证据。现在这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洋楼已被辟为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一楼正门进去是一个宽敝的客厅,拉贝曾在这里接待客人。现一楼陈列室可以看到一个巨幅的介绍拉贝先生生平的展板,墙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拉贝和魏特琳女士等人建立南京安全区、设立难民收容所的事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纪念馆的各个展室,你可看到在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人民经历的那段血腥、苦难的历史,也看到了拉贝先生为保护南京人民做出的种种不懈的努力,看到了他对人类正义、真理和尊严的捍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观完一楼的展室后,可以从木楼梯拾级而上来到二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楼和阁楼里陈列着拉贝日记原始复印件八百多件,还设有一百多页中英文对照展板。另外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录像厅,可放映五十多部有关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日记》,是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亲身目睹南京大屠杀所作的记录,时间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日记都不为人所知。后来是由其外孙女于1996年公布。日记详细记录了500多件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惨案,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1997年,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获悉后,前往德国洽谈在中国出版的事宜,最终获得其独家中文版权。并组织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的7位德文教师进行翻译,最终在1997年以世界首版在南京出版,英文版和日文版也紧随其后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为《拉贝日记》作序中写道:《拉贝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日记》后被译为中、英、日、德四种语言,被公认为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胡绳为《拉贝日记》作序中写道 《拉贝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从1937年9月开始撰写“战争日记”,日记中详尽地描述了日军攻陷南京后,对中国军民的集体枪杀、刺杀、砍头、活埋、火烧、水淹及奸杀等兽行,以及对中国女性不分老幼的强奸和对人民财物的抢劫等。事后日军还会焚毁现场,南京几乎被烧成废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女士的《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大浩劫》,在收集的大量史料中也参考了拉贝日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面这张照片(来自网络)是约翰•拉贝先生的嫡孙、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拉贝,向记者展示祖父相关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托马斯•拉贝曾说:我的祖父把这本日记献给中国,是因为他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他的故事。我也觉得这些日记需要保留在中国人民手中。中国中央档案馆恰恰是保存这些历史文献的最佳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参观拉贝旧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道义不分阶层、不分国界,拉贝先生身上体现的仁慈与正义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他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学习与追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拉贝的心中,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曾说:“我一生中最美好的青年时代都在这个国家愉快度过,我的儿孙都出生在这里,我的事业在这里得到了成功,我始终得到了中国人的厚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是拉贝旧居主楼的后门,这里有六间平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层小楼后面是一排平房,平房前有一条小路可通往故居的大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有关资料介绍,战争结束后,拉贝已是 63岁的老人。全家6口,生活无任何来源,只能靠收集野菜树叶做成的面糊汤度日。但中国人民从未忘记这位善良、正直的德国老人。1948年初,当南京人民获知老人晚境窘困时,当年受拉贝庇护免遭日寇凌辱的妇女、从日军枪口下得以生还的男子、得到救济而免遭饿毙的老人纷纷解囊相助,并将所捐的钱物辗转寄给拉贝。由于战后德国物资极度匮乏,有钱也买不到食物。南京市政当局于1948年3月又在瑞士购买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奶油、果酱等4大包食品寄给拉贝。此后,南京各界又自6月份起按月寄奉食物一包,以表达南京市民对他的由衷感激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垃贝曾在在 1948年6月22日的一封回信中说:“全家均感无限快慰。”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约翰·拉贝去世后,埋葬在柏林西郊的威廉纪念教堂墓园,到了1996年底,墓地过了租期,陵园管理处打算将拉贝墓清除。约翰·拉贝的亲属便将拉贝墓地上的墓碑拆下,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5年,中国留德学者了解到墓地尚未拆除的消息后,积极向中、德双方反映,建议重修。后来经中国驻德使馆与南京市联系,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为该项目特批了105万人民币的专项资金,用于墓碑制作、运输、40年墓地租用等。德国柏林的拉贝墓地在荒废17年后,终于修葺一新。2018年8月14日,约翰·拉贝的墓地被柏林市政府列为柏林市荣誉纪念墓地。(以下三张照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3年12月11日上午10点,南京市政府友好代表团在德国柏林举办了隆重的墓园落成仪式。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有关资料介绍,拉贝墓碑的碑体,是一半黑一半白斜拼的,黑白象征着生与死的概念。因为是斜拼,所以正面看去是一个“N”字,碑体上端为拉贝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拉贝墓碑取材中国石雕之乡河北曲阳的花岗岩,浮雕材料为青铜,墓碑基座上嵌以八袋南京特产的雨花石,上书中英文“感恩”以及“永远铭记拉贝先生的国际人道主义善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贝去世70年后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2020年3月,德国海德堡一家普通诊所内,拉贝的孙子医生托马斯·拉贝感染新冠,情况危急,可德国当时出现了药品短缺的情况。万般无奈之下,托马斯·拉贝拨通了中国驻德大使馆的电话。短短几天后,在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包括3万只口罩、620瓶抗疫药品和200套防护服在内的抗疫物资,为了能让药物顺利抵达,中国专门派出飞机运送这批物资。德国大使馆人员在飞机抵达后立刻装车出发,驾车700多公里亲手把药物交到了托马斯·拉贝的手里,而且全部是免费赠予的。一家人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85年前,拉贝拼命救下25万中国人的善举是天大的恩情,现在,我们出手救助他的后人,自然也是分内之事。因为中国人民是最懂得感恩的,我们将永远铭记拉贝先生当年对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参观拉贝旧居,既能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挣扎,让历史细节不被遗忘,驳斥任何否认或歪曲历史的言论,又能从拉贝先生作为外国人,在危难中坚守良知、挺身而出的行为中,看到战争中跨越国界的正义与温暖,传递"人性不分肤色,良知超越国界"的信念。与此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铭记历史真相,以史为鉴反对战争,更加珍爱和守护当下的和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