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州风露里的少年:朱元璋乞食岁月里的生命韧性<br> <br> 元至正四年的濠州,黄风卷着沙尘掠过龟裂的土地,田埂上的禾苗早已枯成了褐色的草屑,连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也落尽了最后一片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像极了当地人瘦骨嶙峋的手臂。就在这样一个连野草都难寻的荒年里,一个穿着补丁摞补丁、衣不蔽体的少年,背着一只豁了口的陶碗,踽踽行走在尘土飞扬的乡路上——他便是刚满十七岁的朱元璋,彼时还叫朱重八。<br> 这一年,对他而言是天塌地陷的一年。先是春荒蔓延,家里的存粮很快见了底,父亲朱五四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翻找能吃的野菜,回来时总带着一身泥土与疲惫;母亲陈氏则把仅有的粗粮磨成粉,掺着树皮煮成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先给孩子们分,自己却常常只喝几口野菜汤。可即便这样省吃俭用,灾难还是接踵而至。初夏的一场瘟疫,像无形的魔鬼,短短几天就夺走了父亲、母亲和大哥的性命。<br> 朱元璋和二哥跪在空荡荡的茅草屋里,连给亲人买口薄棺的钱都没有。最后还是邻居刘大娘于心不忍,帮着他们找了几块破旧的木板,草草钉了三个简易的棺木,又在村东的乱葬岗里挖了三个土坑,才算让亲人入土为安。送葬那天,天空飘着细雨,朱元璋跪在坟前,看着新翻的黄土被雨水冲刷得渐渐塌陷,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他攥着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却连哭出声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往后的日子,只能靠自己活下去。<br> 为了生存,二哥决定去外地投奔亲戚,朱元璋则被送到了附近的皇觉寺做行童。原以为在寺庙里能有口饭吃,可他没想到,荒年里的寺庙也同样艰难。方丈让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地、挑水、舂米、洗衣,干最苦最累的活,却只给一点点残羹冷饭。有时候师兄们还会故意刁难他,把他的饭抢走,让他饿着肚子干活。朱元璋默默忍受着,他知道,能有个地方遮风挡雨,已经比很多饿死在路上的人强多了。<br> 可这样的日子也没能维持多久。这年冬天,皇觉寺的粮仓彻底空了,方丈看着一群吃不饱饭的僧人,无奈之下只能宣布“散寺”,让大家各自云游化缘谋生。朱元璋背着简单的行囊,拿着那只豁口的陶碗,再次踏上了未知的路。他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只能跟着其他僧人一起,朝着南方有炊烟的方向走。<br> 所谓的“化缘”,其实就是乞讨要饭。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抹不开面子,站在别人家门口,半天都张不开嘴。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农户家门前,犹豫了半天,才小声说:“施主,能否给一口吃的?”可那家农户刚经历了灾荒,自己家里也快断粮了,女主人隔着门缝看了他一眼,叹了口气说:“孩子,不是我不给你,实在是家里连野菜都挖不到了,你再去别的地方看看吧。”说完,就把门关上了。<br> 朱元璋站在寒风里,心里又酸又涩。他摸了摸空空的肚子,看着手里的陶碗,突然觉得无比委屈。可他转念一想,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父亲母亲在天之灵,肯定希望他好好活着。于是,他咬了咬牙,继续往前走。从那以后,他不再在意面子,每到一个村子,就挨家挨户地敲门,诚恳地向人家求助。遇到好心人,会给一碗热粥或者一块粗粮饼;遇到家境贫寒的,人家会抱歉地摇摇头,他也会笑着说声“多谢”,然后继续往下一家走,从不抱怨。<br> 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了整整一天都没看到一户人家。天快黑的时候,他又冷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迷迷糊糊中,他梦见母亲端着一碗热粥走过来,笑着对他说:“重八,快趁热喝了吧。”他伸手去接,却一下子醒了过来,手里什么都没有,只有冰冷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他摸了摸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挣扎着站起来,在附近的草丛里找了些能吃的野果和草根,胡乱填了填肚子。<br> 在乞讨的日子里,朱元璋见了太多人间疾苦。他曾在路边看到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怀里抱着一个饿得哭不出声的孩子,老人手里紧紧攥着半块发霉的饼,却舍不得吃一口,想留给孩子。朱元璋看了心里难受,把自己刚乞讨来的一块玉米饼分了一半给他们。老人接过饼,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不停地向他磕头道谢。他连忙扶起老人,说:“老人家,不用谢,都是苦命人,能帮一把是一把。”<br> 他也曾遇到过为富不仁的地主。有一次,他走到一个大庄园门前,看到庄园里的仆人正在把吃不完的饭菜倒进猪圈,而庄园外却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乞丐在挨饿。他鼓起勇气上前,想向地主讨一口吃的,可地主不仅不给,还让家丁拿着棍子把他赶走,嘴里还骂道:“哪里来的叫花子,也配来我家要饭?”朱元璋被棍子打在身上,疼得龇牙咧嘴,可他没有还手,也没有骂人,只是默默地离开了。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以后如果有能力,一定要让这些受苦的百姓都能有饭吃,有衣穿。<br> 四年的乞讨生涯,朱元璋走遍了濠州、颍州、庐州等地。他不仅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还看到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了解了百姓的真实需求,更重要的是,他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学会了观察、思考和隐忍。他会留意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听他们谈论时局,分析利弊;他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破庙里,回想自己一天的经历,思考未来的方向。他知道,现在的苦难都是暂时的,只要自己不放弃,总有一天能走出这片黑暗。<br> 后来,当他收到发小汤和的信,邀请他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时,朱元璋没有丝毫犹豫。他收拾好行囊,告别了一起乞讨的伙伴,毅然踏上了反元的征程。有人问他,为什么敢去参加义军,不怕失败吗?他笑着说:“我连饭都吃不饱,连亲人都保护不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如果能为百姓做点实事,就算死了也值了。”<br> 多年后,朱元璋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坐在金碧辉煌的皇宫里,他时常会想起当年乞讨的日子。他会让御膳房做一些粗粮饼,品尝的时候,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背着陶碗、行走在乡路上的少年时光。他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登基后,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免赋税,鼓励农耕,兴修水利,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制定了严苛的律法,严惩腐败,就是为了不让当年自己经历的苦难,再发生在百姓身上。<br> 有人说,朱元璋的成功是偶然的,可只有他自己知道,那段乞讨的岁月,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正是那段日子里的磨砺,让他拥有了坚韧的意志、敏锐的洞察力和一颗爱民如子的心。那些在风露中奔波的日夜,那些在寒冷中挨饿的时刻,都化作了他前进的动力,让他从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一步步走向了人生的巅峰。<br> 濠州的风早已吹散了当年的尘埃,可那个背着陶碗、行走在乡路上的少年身影,却永远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永远的低谷,只要心怀希望,脚踏实地,哪怕身处绝境,也能逆风翻盘,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div> 遇到难事儿别垮掉:现在人不管是学习差、工作不顺,还是生活出变故,都能学学当年朱元璋 —— 家没了、饭没了还能咬牙找活路,咱们再难也能扛过去,低谷期熬住了就是在为以后铺路;<br> 难的时候别丢了良心和思考:朱元璋讨饭时还会分饼给更惨的人,看到地主浪费粮食也会想着以后帮百姓,咱们现在就算压力大,也别对别人的难处冷漠,遇到挫折别光抱怨,多想想怎么解决;<br> 吃苦不是为了装样子,关键是从苦里学东西:朱元璋的乞讨日子值钱,不是因为他吃了多少苦,而是他在苦里学会了忍、学会了观察、学会了坚持。咱们不用故意找罪受,但真遇到苦了,就趁机学本事、练心态,这样以后不管顺境逆境都能稳住。<br> 总的来说,就是想借这个历史故事给现在的人打气:再难也别放弃希望,好好过、好好学,总能慢慢好起来。</div> <p class="ql-block">赞电网工人</p><p class="ql-block"> 两根银线连天涯,</p><p class="ql-block">工人好似云中侠。</p><p class="ql-block">蓝衣红衣高空挂,</p><p class="ql-block">守护光明亮万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