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9日上午,我们游玩江南第一家后,来到嵩溪古村游玩。</p> <p class="ql-block"> 嵩山古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东北部,始建于宋代,现在的居民祖先始迁于宋代,到今天有徐、邵、王、褚、潘、马等十八姓在此定居,现有居民千余户,三千余人。现存明清古建筑1560余间,属3A级旅游景区。该村以"一明一暗"双溪穿村而闻名,保存有徐氏宗祠、邵氏宗祠等43幢古建筑群,村内采用"百子石"修筑的暗溪系统全长700米,被称作"江南坎儿井"。作为中国首批传统村落,建有民宿、创客基地等文旅设施,全年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 嵩溪古村以源出高而峻的鸡冠岩清流"嵩溪"而得名。正南的大源、东南的东坞源双流,终年溪水潺潺,到村即为前溪(明溪)、后溪(暗溪)穿村而过,在村口桥亭汇成一流,蜿蜒而南注入浦阳江。后溪上建桥,长桥相连,桥上建房,小溪若隐若现,桥口垂藤如帘,幽远处透出一点阳光,景色独异。</p> <p class="ql-block"> 嵩溪古村四面环山,峰峦叠翠,颇有几分与世隔绝的悠闲与清静,形成颇具特色的鸡冠望潮、屏山拱翠、溪桥月色等"嵩溪十景"。山有鸡冠、狮石之险,崖有青龙、白虎之奇。峰有大青、小青之明,谷有东坞、西源之幽。</p> <p class="ql-block"> 嵩溪古村现存古建筑大部为清时所建,约1560余间,约54600平方米。其中徐氏宗祠、邵氏宗祠等43幢尤为精美。整个村落因地势而建,古民居分布密集,错落有致,随地势的转变,房屋的朝向与外观也随之变幻,马头墙与门头不断变换构图,村庄的景色也随之生动起来。宗祠、台门、戏楼和大殿,其雕刻、漆绘、彩塑无不透出艺术神韵。一些名门富绅的清代老宅,青砖粉墙黛瓦,古朴雅致。各类建筑结构精巧,装饰别具一格,山墙、门楼、窗楣、房梁、天井、壁画等,无不展现其设计之匠心独运与工艺之臻于完美。石扳路四通八达,百转千折,几度往复,使陌生人如入迷宫。古村落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仍完整地保存下来,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嵩溪古村人文底蕴丰厚,历代文风鼎盛,俊彦迭出,有清一代中秀才以上者70多人,民国以来拥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导师、教授、书画名家为数不少。清初创立"嵩溪诗社",传承数代,绵延百余年不衰,世所罕见。清末至民国,村人建"嵩溪吟社",继前贤遗风,大雅犹存。改革开放后,又组"嵩溪学社",踵趾相接,文苑耕耘,别开生面,让文脉永续。</p> <p class="ql-block"> 嵩溪古村有着山水之奇,堂构之胜,古迹如林,淳风未改,人文底蕴深厚,2006年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AAA级国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列为"美丽宜居浙江样板"双百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石灰窑遗址与古建筑群被评为浙江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 桥亭为嵩溪古村的村口,为嵩溪村出入之必经之地,其东门为方门,西门为圆门,圆门比方门要宽大高敞,村中传统"出门走方门,回来走圆门"。</p> <p class="ql-block"> 方圆者,天地也,规矩也。嵩溪桥亭的方圆门,把方圆的哲学纳于同一建筑,并且打破了中国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理念,同时包涵了丰富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古时,嵩溪外出打拼、经商、为官的人不少,先人在村口桥亭开一方门,寓意"出门走四方,为人要方正",让出外经商为官的人牢牢记住,并以此鉴,不做奸商不做贪官。回来走圆门,寓意着外出打拼的人骑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团圆。同时,圆门也代表着圆融,寓意着村民之间要圆融相处和谐相安。所以,嵩溪历来和谐包容,从古至今至少有25个姓氏的人在此定居,从无"外姓"之说。"廿姓同村",这在农耕社会是非常罕见的。</p> <p class="ql-block"> 嵩溪桥亭的方圆门,是嵩溪人方正、刚直、和谐、包容人格的象征,也是嵩溪人勇于创新、不拘于成法、融汇贯通、活学活用的智慧体现。</p> <p class="ql-block"> 徐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丙子年(1696年),是嵩溪古村第一大姓的宗祠,是清代古建筑的杰出代表。三进五开间,由门廊、戏台、厢房(看戏楼)、正厅、拜厅、钟鼓厅、寝室组成。咸丰辛酉年八月十六(1861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从同治丁卯(1867年)到光绪戊戌(1898年)在原址陆续重建。嵩溪徐氏堂名"燕诒堂",其祭祖、议事功能之外兼作族中子弟读书之所,1988年嵩溪学校新校舍建成才搬出宗祠。</p> <p class="ql-block"> 宗祠为清代古建筑,内部装饰精美,梁枋间的木雕繁复生动,檐下彩绘斑斓。其古戏台精美绝伦,雕刻工艺精湛,建筑风格独特,令人赞叹不已。宗祠不仅是徐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戴体。</p> 嵩溪村史馆 <p class="ql-block"> 明暗溪的汇合处。嵩溪,有明暗两溪穿村而过的特殊地理环境,而明暗两溪的汇合处就在村口桥亭的北边。汇合处的明溪由于落差大形成了一个深潭,潭的西边山上就是迤逦几里的交通古道-大岭,起点就在潭边;汇合处的东边建一座关帝庙,关帝庙东朝西向着深潭和大岭。</p> <p class="ql-block"> 传说以前双溪汇合处常闹水患,特别是梅雨季节和夏季暴雨降临,明溪水大,暗溪水急,汇合一处威力更大,出现水患也就让人觉得在所难免。后村人在双溪汇合处的东边建了一座关帝庙,座东朝西,面对双溪汇合处和大岭古道。自此,双溪交汇处再无水患。</p> <p class="ql-block">后清扩建利济桥,桥面一直铺到关帝庙前,直到双溪交汇点,新扩建的桥也被命名为"忠义桥"。建桥后,虽有几次洪水直漫过忠义桥的桥面,但溪堤和桥也没出现过什么损坏。关帝庙的忠义守护,虽只是传说,但也确实是嵩溪村的福佑啊!</p> <p class="ql-block"> 关帝庙,嵩溪古村祀奉武圣关羽的专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多次重修,规存建筑基本为清乾隆时格局,两侧有清代壁画,画法简洁疏朗,神话人物形神兼备。旧时嵩溪关帝庙关公塑像威武庄严,享誉一方,县人赞誉有加,惜毁于"文革"。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塑。</p> <p class="ql-block"> 逸人故居,清代建筑,五个二居头,做法简洁,朴素。为徐逸人(谱名心枝)故居。徐逸人(1907-1984年),早年投身革命,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延安抗大毕业,曾任张家口市副市长、统战部部长等职。</p> 恒昌药铺 山房咖啡 <p class="ql-block">民情茶馆(嵩溪村人大代表联络点)</p> <p class="ql-block"> 雨捲笔珠(古三层楼),清晚期建筑,一进三开间三层,是族人为纪念英年早逝的徐一土(1876-1909年)起造的厅堂,窗户设计颇有特色,其二楼用窗棂拼凑出"福禄寿禧"四字,寓意吉祥。</p> <p class="ql-block"> 古三层楼采用当地特有的"百子石"(石灰窑废渣)砌墙,墙体呈现暗红灰白色调,与嵩溪村普遍的建筑风格一致,反映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宗族文化特征,是浙江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东有啟明 悠然小院 浦江美术馆·嵩溪分馆 嵩溪乡村美术体验馆 <p class="ql-block"> 鼎新堂,柳氏自明初迁居嵩溪,聚居于"柳店",期间屡造厅堂。柳氏迁嵩溪第九世柳文盛(1626-1686年,字惟昌)所建的鼎新堂硕果仅存,不幸毁于战火,后合力重建。</p> <p class="ql-block"> 孝友堂,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门厅、正厅、堂楼、南北厢房、重厢房及游廊组成"双井字"格局,共有二层楼房近四十间,一层偏房近二十间。</p> <p class="ql-block"> 孝友堂木构件雕工精细,牛腿、压柱等木构件以飞禽走兽、人物为题材,相传出自浦江籍雕刻大师周光洪之手。内部还保存了徐天许(著名画家)故居,其前有近百年树龄的黄杨木丛,为徐天许亲手栽种。</p> <p class="ql-block"> 孝友堂取名"孝友",寓意"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徐德梧后裔聚居地。其始祖徐处仁(北宋太宰)于靖康之难后南渡至此建村,村内文风鼎盛,清代曾有70余人中秀才。</p> <p class="ql-block"> 四教堂位于广场一侧,其名称源自《论语》中的"文、行、忠、信"四教理念。该建筑为清代修缮,融合了传统建风格与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四教堂采用石材与木材结合的构造方式,石墙厚重坚固,屋顶覆盖青瓦,整体呈现出典型的江南古建筑风貌。内部空间布局严谨,梁柱、斗拱等构件雕刻精细,展现了清代木构建筑的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作为村内重要的公共建筑,四教堂不仅是宗族议事、祭祀的场所,更承载着嵩溪村"嵩文重教"的传统。历史上,该村曾涌现出70余位秀才,清代徐敬臣创立的嵩溪诗社延续200余年,进一步印证了其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邵氏宗祠。"嵩溪邵氏宗祠堂名"永恩堂,始建于清康熙甲午年(1714年),是嵩溪村第二大姓邵氏的家族祠堂,占地945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清代格局,现存正厅内供奉着邵氏先祖画像、历代功名者名录及家训。咸丰十一年(1861年)除隐堂外全部都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从同治九年(1870年)到民国十年(1921年)历时六十年陆续建成。民国时期,屡次兴办私塾;1943年,又兴办私立嵩溪初级中学。解放后,邵氏宗祠部分房屋曾改为粮食加工场、供销合作商店、图书室、电影放映室等。八十年代末逐步恢复原貌。</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主体呈长方形,长约40米,宽约25米,气派宏伟,雕梁画栋。门前设明堂及简易戏台,可用于放映电影或举办活动。大门两侧置石鼓,柱联"基开嵒麓侔天地,宇奠邨央阅古今"彰显家族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小厅门里,原建筑三进三开间,正厅已毁,存堂楼一座,据传为明正德年间井头派徐廷安(1488-1548年)所建,为嵩溪村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保留了明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 小厅门里采用石材构建,石墙因岁月侵蚀而斑驳,门楣低矮且朴素,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是研究古村落建筑演变的重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 先得月民居,清末附贡生徐清斋所建,原为二进,后来门厅被改建,由东侧临街两门出入,门楣上书"爱朝曦"、"先得月"。其地西邻前溪,常年水声潺潺,夏日凉风习刁,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其设计融合了房屋主人的文化品味与诗意生活追求,展现了古村独特的建筑美学。</p> <p class="ql-block"> 先得月民居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承载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嵩溪古村素有"扛起锄头是农民,放下锄头是诗人"的美誉,反映了村民对诗意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八字台门,民国建筑,大型四合院,民国昆曲"徐春聚班"、乱弹"新春聚班"的"行头主"徐朝训所建,门楼呈八字形,门楣上有浦江名人徐察人书"古道家风"四字,村人称为"八字台门"。</p> <p class="ql-block"> 八字台门建筑是徐华东改造成八字台门戏曲餐厅,以明清古建筑风格为主,屋顶覆盖青瓦,墙体采用百子石(石灰废渣)砌筑,保留了传统工艺与材料。建筑群中还设有书吧、咖啡厅等配套设施,丰富了游客体验。</p> <p class="ql-block"> 此处为暗溪石拱桥的上游入口,古时是暗溪的入村口,也是村内最为空旷的埠头。埠头上游为浅水区,供村民洗涤,上有石拱桥覆盖贯通东西两岸,为洗涤的人遮阳挡雨。埠头下游为深水区,两边铺有宽大的青石板,亦可洗涤亦可戏水。溪水潺潺流过独特地貌,幽幽水韵,声声怡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 <p class="ql-block"> 与暗溪其他埠头不同的是,边源相隔不远处有一个小石坑(又名清水潭)。坑中悬挑两条石梁,高低架设,形式台阶,丰水期可站在高的石梁上直接挑着担子打水,枯水期水平下降,则可站到低的石梁上打水,巧妙的设计体现先人智慧。</p> 石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