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阁赏彩绘

东升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东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编号/23887539</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拍摄地点/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景福阁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山顶,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原为六瓣莲花形三层礼佛建筑昙花阁,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八年(1890年)改建为单层三卷歇山式观景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2.7平方米,灰色筒瓦屋面配苏式彩画,由前后敞厅与曲廊构成,形成万寿山东部构景中心。其视觉轴线向南串联德和园大戏楼与文昌阁。苏式彩绘源于明代江南的民间彩画工艺,明永乐年间随工匠北传后融入官式建筑体系,清代乾隆时期发展至鼎盛,形成“官式苏画”变体。其名称中的“苏”即指苏州,反映了江南文人审美与宫廷技艺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包括三大类:分别是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核心区别体现在等级定位、纹饰主题、工艺技法及使用场景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基本定义与等级体系</p><p class="ql-block">‌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彩画最高等级,专用于皇家核心建筑(如太和殿),以龙纹、凤纹为主,采用沥粉贴金工艺,构图严谨呈几何化特征。‌‌</p><p class="ql-block">‌旋子彩画‌: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广泛应用于次要宫殿、寺庙等,以旋涡状花瓣(旋花)为标志性纹样,构图规范且色彩素雅。‌‌</p><p class="ql-block">‌苏式彩画‌:装饰风格贴近生活,多用于园林及住宅,以写实人物、山水、花鸟为主题,构图自由灵活。‌‌</p> <p class="ql-block">苏式彩绘的艺术特点:色彩运用‌,以土朱(铁红)、香色、白色等暖色调为基底,青绿为辅,善用退晕技法形成多层次色阶(如5至7层烟云退晕),增强立体感。‌‌构图形式‌,包袱式‌:开间中部形成半圆形“包袱”画框,内绘主题纹样(如山水、人物故事)。‌‌枋心式‌:以箍头、枋心组合布局,枋心内填充花鸟、博古等图案。‌‌装饰技法‌,沥粉贴金‌:高级苏画(如金琢墨苏画)以金箔勾勒轮廓,局部采用“窝金地”工艺。‌‌写生画法‌:题材涵盖锦纹、西洋楼阁等,突破传统程式化限制。‌‌</p> <p class="ql-block">苏式彩绘的典型代表及等级差异:颐和园长廊‌集中展示了包袱式苏画,题材多样,色彩艳丽。‌‌其等级划分‌:包括金琢墨苏画‌(最高级):用金最多,退晕层次达13层,如苏州忠王府彩画。‌‌金线苏画‌(中级):主要线条贴金,退晕5-7层。‌黄线苏画‌(简化版):以黄线替代金线,图案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