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吉他老师

小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们相信吗?今年七十多岁的我,居然也有自己的吉他老师!准确地说,我的第一任老师是我先生。他是一名纯粹的业余吉他爱好者,但那份痴迷劲儿,简直到了酷爱的程度,他无论走到哪里,身边总会带着把吉他,我俩也出国去过好多国家,无论路途有多远,随身总会背上一把吉他,无论旅游有多辛苦,总会找出时间来拨弄他的琴弦,他说吉他是他的护身符,带上它就有安全感,这份痴迷甚至一度让我心里不是滋味,感觉被忽视、被抛弃了似的——好像他眼里心里只有吉他,没有我。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得不支持他。那感觉,真是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回想九十年代初,吉他正盛行,那时我们经济还十分拮据。可就在那时,我竟然托人从香港带回了一把古典吉他!清楚地记得,花了大约一千元,那可是家里最贵重的“家产”了。</p><p class="ql-block">时间到了2000年初,女儿大学毕业去上海实习。我俩去看她,先生却偷偷揣上了一万块钱。名义上是看女儿,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奔着买琴去的!在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乐器街,我们整整“泡”了三天,穿梭于各家店铺。我气得直咬牙,他却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挑选。最终,他花了一万元,抱回了一把低音浑厚的西班牙进口原声吉他。</p><p class="ql-block">如今啊,我家一面墙都摆满了吉他。那堪称是家里“最贵的一面墙”,究竟花了多少银子,连我也说不清。这些“宝贝”都是他像“淘宝”一样淘回来的。他伺候这些“祖宗”可谓尽心尽力,一到广东的潮湿天,整日开着抽湿机,生怕它们有个闪失:琴板开裂、受潮影响音色……那紧张劲儿,看得我直摇头。</p><p class="ql-block">说来也怪,在他的影响下,我竟也开始好奇:这吉他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如此神奇地“偷走”先生的心?许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帘,四周一片宁静。这时,客厅里便会传来悠扬的琴声——《彝族舞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月光》……这些旋律在我耳畔萦绕、回旋。慢慢地,我开始感受到吉他的魅力。一把小小的吉他,竟能演奏出不同的声部,配上独特的和声,仿佛一支小型交响乐团在低语。尤其是那低音和声,层层叠叠,让音乐充满了层次感。古典吉他用的尼龙弦,声音更是柔和温润,一点儿也不刺耳。随着旋律流淌,它可以高亢激昂,亦可柔情似水……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我也被这“玩艺儿”俘虏了,决心跟先生学琴。跟着他学琴多年,最初的苦日子可不好熬。练音阶、练基本功,手指都磨出了茧子。多少次想放弃,又多少次舍不得放弃。说来也怪,只有在我弹琴的时候,先生的态度才格外好。只要琴声一响,他眉宇间便溢满愉悦。只要我练琴,他会主动包揽家务,饭菜做好端上桌才舍得喊我,生怕耽误了我练习……有这么多“好处”,当然更舍不得放弃了!</p><p class="ql-block">不过,先生毕竟是业余爱好者,没有系统学习过。在音乐感受和音乐性的表达上,总觉得差些火候。于是,我便有了我的第二任吉他老师。</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张老师是我的第二任吉他老师。她和董老师夫妇俩在我们小区楼下开了一间音乐室。一次散步时,我透过音乐室的大玻璃窗,看到里面有小朋友在学吉他。出于好奇,我走到了音乐室门口。怕打扰学生上课,不便进去,我便驻足在门外,认真看起了门前的宣传广告牌。得知张老师是星海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后,我脑海里便萌生了想跟她学琴的念头。</p><p class="ql-block">等学生下课后,我走进了音乐室。一眼望去,张老师笑容可掬,声音柔美,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仿佛忘年交般的亲切感。张老师很年轻,估计毕业没几年。那种与众不同般的文静和恬美让我眼前一亮,只见她秀发飘逸,身材高挑,五官恰到好处地分布在鹅蛋般的脸庞上,从上到下散发着一种清秀文雅的气质。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她身上,我觉得用“腹有音乐气自华”来形容似乎更为贴切。</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第一句话就是问我你孙子想学琴,有多大了?我很不好意思地回答是我想学琴,她一脸的惊愕,老太太了还想学琴当然是例外的例外了。好在老师的脸上仍洋溢着也想收我这个老学生的喜悦,很快我们就确定了师徒关系。</p><p class="ql-block">自从跟张老师学琴以来,我重新找回了当学生的感觉,那种感觉真好,有如老树逢春,萌发新芽。我忘记了年龄,生活也正在悄然改变。我也开始学着像当年先生那样,将重心从他身上移开。他不再是我生活的唯一关注点。闲暇时,我们各自弹自己的琴,互不打扰。我仿佛开始“喜新厌旧”了——我有了自己的吉他老师,可以不再事事与他交流。我对家务的兴趣也淡了,变得“懒”了些,对家里的“脏乱”容忍度提高了——反正有先生打理呢。我有了自己的小目标:要把一本指弹吉他书从头到尾弹完。我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弹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寂寞;我可以不去旅游,可以不社交;我在吉他这个世界里独自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次上课前,我的心中总像小时候久别校园后重返学堂时那样,漾起小小的激动。我会仔细收拾琴谱、眼镜、吉他,如同准备一场小小的远行。出门前,总要对着镜子精心装扮一番——梳起喜欢的盘发,换上漂亮的裙子,仿佛不是去上课,而是赴一场心仪的宴会。</p><p class="ql-block">&gt;</p><p class="ql-block">&gt; 去见老师的路上,心里是踏实的。我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反复练习即将回课的曲目,渴望得到她的指点。老师就是老师,她对音乐性的把握、对旋律节奏的理解都极为精到。经她稍加点拨,如同画龙点睛,音色瞬间变得动人,旋律也流畅了许多。她总能在恰当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我对弹吉他的热情更加高涨。</p><p class="ql-block">&gt;</p><p class="ql-block">&gt; 我迷恋这种循序渐进、不断靠近目标的感觉;我珍视这种重回教室、专注学习的氛围;我更钦佩老师身上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音乐才华。学习本身带来的纯粹愉悦,让我沉醉其中。虽然此刻技艺尚浅,但我深信,只要坚持,定能在通往精进的路上稳步前行。</p><p class="ql-block">&gt;</p><p class="ql-block">&gt; 尤其当意识到,年华老去,那些曾追逐的名利、地位、喧嚣的社交与变幻的友情逐渐淡出生活时,我们更需要学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地发光发热,寻找那份源自内心的快乐。我开始真切地触摸到这种感觉:在人生的暮年,依然能拥有一位引领我探索音乐世界的吉他老师相伴,是多么珍贵而美好的事情。这份遇见,值得我全心珍惜。</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家有万贯家产,不如一技傍身。”这句话在张老师夫妇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夫妻二人琴瑟和鸣,凭借从小苦练的琴艺,真正为自己撑起了一片天地。一位教钢琴,一位教吉他,拥有两间工作室,学生一批接一批,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辛勤耕耘,无需追逐世俗所谓的“铁饭碗”——不必渴求公务员的光环,也不依赖大厂的稳定。他们不必勉强请假,不必委屈求全,更无需阿谀逢迎,自然也远离了下岗失业的焦虑。自己是自己的主人。</p><p class="ql-block">学生的休息时间,才是他们忙碌授课的时刻。闲暇时,一家三口尽情放松,游山玩水,其乐融融。上课时,一人负责教学,另一人专心带娃。我曾透过落地玻璃,看见她先生抱着女儿在外耐心陪伴孩子——那场景既温馨,又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这才是当代年轻人应有的模样:不啃老、不依赖,勤劳上进,捧着自己打造的饭碗。既有创业拼搏的远大计划,也有小家庭相伴的温暖,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是我心中真正羡慕的那种“神雕侠侣”。</p> <p class="ql-block">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我更觉得这是一种修行。它可以沉淀内心的浮躁,缓解对日渐衰老的忧虑。在暮色苍茫的时光里,我们依然怀揣对美好心境的向往,享受音乐为我们晚年生活带来的温暖与愉悦。</p><p class="ql-block">对我们老年人而言,学习音乐更重在享受这个过程,而非追求某种结果——因为我们已经走过了追求结果的年纪。我们不是为掌握一门技能去谋生,也不是为登台表演而学习。在这个年龄,我们更不愿把有限的时间耗费在繁琐家务中,而是希望放飞心灵,重温儿时学习带来的纯真快乐。</p><p class="ql-block">每一天,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想见的人。在学琴的路上,还有老师耐心相伴,这已让我们感到非常幸福和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