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近12小时的飞行,航班于英国时间6月4日早晨6点安全降落在伦敦盖特维克国际机场(伦敦夏季时间与北京时间时差7小时,非夏季时差8小时)。作为英国第二大机场,盖特维克也是全球最繁忙的单跑道机场之一。入关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几位同伴因初到的兴奋,忘记了导游“提取行李后集中办理入关手续”的嘱咐,提完行李便一路小跑,等我们在长长的入关队伍尾部排队时,她们已站到了队伍最前面。团队入关需领队提供相关材料,偏偏她们语言不通,比划半天也没能让海关人员理解,僵持间还挡住了后续队伍,急得不停招手求助导游。要知道,英国社会对不排队、插队行为十分鄙视,导游起初不便贸然上前,最终还是英国海关官员网开一面,专程走到我们队伍中请导游前去协助,才顺利解决问题。这也成了我们的“入境第一课”:紧跟导游安排,听清行程嘱咐。</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伦敦新牛津大街罗素广场的大英博物馆,早已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存在,曾几何时,对我而言它是遥不可及的“文化圣地”。博物馆宏伟的新古典主义门廊上,巨大的爱奥尼柱撑起三角楣饰,柱身的凹槽在光影中刻出深浅交错的纹路,门前广场上散落着休憩的鸽子,静谧中透着历史的厚重。第一次听闻大英博物馆,是在小学课本里——书中记载马克思为钻研学问废寝忘食,甚至在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的地面上留下了习惯性踱步的印痕。如今真真切切站在它面前,心中既有兴奋,也有一丝自豪。入内参观时,我几乎无暇细听中文导游通过耳麦传来的讲解,只想着尽可能多地浏览馆藏,一饱眼福。由于此前去过埃及国家博物馆,对亚洲文物也相对熟悉,这次便将重点放在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文物上。这些文物的特点十分鲜明,大致可归为三点:</p><p class="ql-block"> 1. 雕塑艺术:对理想化人体美的极致追求。无论是精准的解剖结构,还是细腻的肌肉刻画,都直观展现出古希腊人对“人”的尊重与对理性美的追求。而这份艺术追求的背后,是古希腊哲学的理性思维,以及对“数”与“数学”的深刻认知;往更深层延伸,科学精神与自由平等的观念,也正是伴随古希腊文明逐步发展壮大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哲学家、科学家的涌现,既是古希腊文明的幸运与优势,也为当今西方文明“以人为中心”的基因特质奠定了基础,并代代传承。</p><p class="ql-block">2. 文物题材:多与希腊神话紧密关联。此次参观,我有幸见到了馆内收藏的帕特农神庙六件雕塑,以及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大理石浮雕残片等建筑构件。这些文物不只是古代建筑的装饰,更揭示了神在古希腊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希腊人对神灵的独特认知——在他们眼中,神也拥有人的特质,没有绝对完美的神,人类的缺点与复杂情感,神同样具备。这种认知与古埃及文明、东方文明有着明显差异,其延伸出的核心影响,便是让古希腊人不会对神灵产生盲目崇拜。</p><p class="ql-block">3. 历史底色:不少文物与征服、战争相关。这些文物的背后,既藏着古希腊文明的扩张轨迹,也折射出那段历史的复杂底色。它们清晰地表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轨迹,并非只有如《维纳斯》雕像般的典雅圣洁;在其光辉璀璨的表象下,同样交织着残酷的征伐与野蛮的掠夺。这段带着血与火的过往,早已深深烙印在其文明基因之中。而这种根植于文明源头的扩张特质,也在后续西方文明的演进中留下了清晰印记——正如前不久某大国政要引用的那句西方俚语所言:“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在餐桌上,你就会出现在菜单上”,这句话也成了解读西方文明发展脉络时,不可回避的厚重一页。</p><p class="ql-block"> 其实,探访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珍宝,也是我此行的重要计划——尤其想一睹被斯坦因骗抢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与经卷(以此弥补此前自驾西北参观莫高窟时的遗憾),可惜中国馆因维护暂时不开放,最终只能抱憾而归。</p><p class="ql-block"> 回溯大英博物馆的历史:它始建于1756年,1759年便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世界上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同时位列“世界四大博物馆”,它的地位绝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推手:彼时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已落下帷幕,启蒙运动正蓬勃兴起;英国不仅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权利法案》也早已颁布。在思想解放与制度革新的双重推动下,对知识的探索、科学的钻研与思想的普及,自然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乾隆年间,社会特质与英国截然不同——思想与文明被残酷禁锢,文字狱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两种制度与体制的差异,最终导向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英国接踵而至的是划时代的工业革命,莎士比亚、亚当·斯密等巨匠群星璀璨,社会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与繁荣,逐步迈向现代文明并日渐强大;而清政权则在思想禁锢中逐渐走向腐朽而最终灭亡。</p><p class="ql-block"> 伦敦的诸多著名景点,都围绕着泰晤士河两岸展开,午后的泰晤士河泛着粼粼波光,微风拂过水面,卷起细碎的涟漪,河面上有载着游客的游船缓缓驶过;魔幻又现代的伦敦眼缓缓转动;融合工业革命成果与新哥特建筑风格的塔桥,双塔高耸,悬索如银,不时有车辆从桥面上穿梭而过;建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世界著名钟楼(原称“大本钟”,现名“伊丽莎白塔”)高矗独立,每到整点,浑厚的钟声便会传遍河岸;庄严肃穆的英国议会大厦,尖顶林立,哥特式的窗棂精致繁复。这些标志性建筑,与沿岸兼具古朴与现代气息的楼宇、色彩靓丽的双层巴士,以及漫步的行人、骑行者、在广场草坪上席地而坐的读书人,共同构成了一幅满是“英伦味”的独特城市风情画。</p><p class="ql-block">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又称“西敏寺”)静静矗立在泰晤士河北岸,哥特式的尖顶直插云霄,彩色玻璃窗折射出斑斓的光影,它是一座以哥特式为核心,多元素兼容的建筑群,是英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也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自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起,除爱德华五世与爱德华八世外,英国历代君主的加冕仪式均在此举行;我们熟悉的伊丽莎白二世的葬礼也在此举行。同时,西敏寺也是英国众多杰出人物的安息之地,科学家牛顿、达尔文、霍金,文学家乔叟、狄更斯等都长眠于此。1987年,西敏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本想自行购票入内参观,无奈导游给予的自由活动时间有限,最终只能放弃。</p><p class="ql-block"> 在英国王室居住与办公的白金汉宫,我们透过栏杆观看了卫兵巡岗仪式——身着红色制服、头戴黑色熊皮帽的卫兵认真履行着他守卫王宫的职责,一丝不苟地迈着英式正步在白金汉宫广场巡视,军靴敲击地面的声音铿锵有力,帽檐上的羽毛微微颤动,似乎在努力昭示着王室的往昔威严,其实如今这一仪式的形式感与礼仪性已远大于实际内容。据说现任国王查尔斯,每周仅有两小时时间与首相进行形式上的见面问政。这不禁让我感叹英式政体的独特与精巧:通过《大宪章》与《权利法案》将国王权力“关进笼子”,让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议会制的国家,却又保留了君主制。这种看似“不必要”的保留,实则为国家维系了精神象征与忠信底线。也是骑士、贵族、绅士等英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和精神图腾,构成了鲜明的英国文化特质。</p><p class="ql-block"> 在伦敦街头,我们还巧遇了一场团体抗议活动:横幅上的英文大意是“抗议英国脱欧”,一位先生手持扩音器大声表达诉求,现场伴奏的竟是贝多芬的《欢乐颂》。整个过程中,没有警察或他人干预,这让我想起了那句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入住了紧邻伦敦希思罗机场的万豪连锁酒店,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一对已先前抵达英国的团员夫妇也加入到我们旅行团之中,英国之行第一天的吃、住、行、观,整体比预想中要好,一切都似乎顺利圆满,为接下来的行程开了个好头。</p> <p class="ql-block">早晨的伦敦盖特维克国际机场,我们踏上了英国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从机场通往伦敦市区的途中景致</p> <p class="ql-block">在大英博物馆正门合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内留影纪念</p><p class="ql-block">背景巨大石狮雕塑是尼多斯石狮。这座石狮约雕刻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之间,来自古希腊港口尼多斯附近(今土耳其达特恰附近)的一座陵墓。石狮由整块大理石雕成,高1.82米,长约2.89米,重约6吨,其眼先曾镶嵌玻璃,现已丢失。1858年,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波普维尔·普兰在土耳其达萨小镇附近的悬崖上发现了这座石狮,后将其搬运至英国,1859年起一直安放在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尼多斯石狮也算是英国人盗抢,让我想起我在敦煌莫高窟写下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我在思考着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心灵启示让一位叫乐尊的和尚在此开凿洞窟,成就了他千秋盛举?历史让世纪典藏的发现由一个叫王圆箓的文盲道士实现,并也由他之手让如此辉煌的宝藏惨遭践踏哄抢,是历史的缩命必然还是偶然?英国人斯坦因用极少银钱骗取一个骆驼队的典藏让其至今完整地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如其不然,这些宝藏会在何方?万物一切皆因果,历史总是有它正确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小学课本描述的马克思读书处,仔细看,图书馆还保留着马克思的照片证明</p> <p class="ql-block">这是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是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烧造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 年) ,以钴料绘纹饰,施透明釉高温烧制,青花发色浓艳。高约63.6厘米,带象耳。瓶身有缠枝菊花、云龙等多层纹饰,龙纹矫健威严 。曾为旅英华裔吴赉熙所有,后归大维德爵士,后藏于大英博 物馆。它是元青花断代标准器,展现元代高超制瓷工艺,也见证了中西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北齐石雕佛立像。北齐(550 - 577年)时期,白石雕刻。造型特征:面容丰满安详,眉眼细长;身着通肩袈裟,具 “曹衣出水” 风格;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现右手残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文物保护缺失,这尊佛像流至海外,成为研究北齐佛教艺术的重要实物 </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拉美西斯二世半身像,是馆内最大的埃及雕像 。该雕像刻画的是拉美西斯二世,他统治埃及的繁荣时期长达67年。雕像来自埃及底比斯,制作于公元前1250年,高2.67米。</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密涅瓦雕像 ,密涅瓦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智慧、战争、技艺女神,对应古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p><p class="ql-block"> 创作年代:约为公元2世纪的古罗马时期作品,是对古希腊风格雕像的复刻 。</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雕像头戴战盔,面部表情庄重威严,展现出女神的睿智与英气 ;身着的长袍衣褶刻画细腻逼真,富有动感与层次感,凸显了古罗马雕塑家高超的写实技艺 。</p><p class="ql-block">收藏背景:这类表现神话人物的雕塑,在古罗马时期常被用于装饰公共场所、神庙等。此雕像作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研究古罗马神话文化、雕塑艺术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的《蹲着的阿芙洛狄忒》雕像,约创作于公元1 - 2世纪,是古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腊爱与美之神,对应古罗马神话里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雕塑呈现其下蹲姿态,身体曲线优美,尽显女性柔美优雅, 体现了古典时期对人体比例与动态美的追求,是研究古希腊罗马雕塑艺术、审美和神话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藏品“汤利维纳斯”雕像,创作于公元1 - 2世纪古罗马时期,是古希腊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雕像的罗马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雕像姿态优雅,呈“S”形曲线,展现女性柔美娇羞,雕刻细腻,凸显人体肌肤质感 。1779年被收藏家查尔斯·汤利购得,1805年大英博物馆从汤利家族购入 。</p> <p class="ql-block">阿芙洛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对应古罗马神话里的维纳斯。头发卷曲精致,面容呈现古典美的特征,雕塑展现出女性柔和的身体曲线。</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帕加马大祭坛浮雕残片。约创作于公元前180 - 前160 年间,出自古希腊化时期的帕加马王国(位于今土耳其境内)。帕加马大祭坛是当时为了纪念对高卢人的胜利而建造,是古希腊化时期重要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代表。</p><p class="ql-block">浮雕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诸神与巨人的战斗场景,即“ Gigantomachy(巨人之战)”。画面中人物动态强烈,充满了激烈的冲突和戏剧性。比如右侧肌肉发达的男性形象, 可能是神话中的某位神祇或英雄,展现出强壮的体魄和战斗姿态;人物的表情、肢体动作刻画得极为生动, 凸显了战斗的紧张与激烈。</p><p class="ql-block"> 艺术特点既细腻地刻画人物的肌肉线条、表情神态,展现写实功底;又通过夸张的动作姿态,增强画面的张力和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19世纪后期,德国考古学家发掘了帕加马大祭坛遗址,之后部分浮雕被运往德国,后来辗转成为大英博物馆的藏品。它对于研究古希腊化时期的神话传说、艺术风格、宗教信仰等,都有着极高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馆藏的帕台农神庙雕塑,也叫“埃尔金大理石雕”。公元前5世纪,由菲狄亚斯主持创作于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是古希腊艺术巅峰之作 。19世纪初,埃尔金伯爵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将大量神庙雕塑拆卸并带回英国,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雕塑融合建筑与雕刻,人物形象生动,技法精湛 。希腊一直要求归还,其归属争议备受关注。</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英博物馆藏的帕特农神庙雕塑残片。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古典时期,用于装饰帕特农神庙。虽有残缺,但衣褶雕刻细腻逼真,肢体动作自然,尽显古希腊艺术家对人体结构与动态的精准把握,彰显对理想化人体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争议:19世纪初被埃尔金伯爵带走,后入藏大英博物馆,希腊一直要求归还,存在文物归属权争议。</p> <p class="ql-block">伦敦眼 ,又称千禧之轮,位于泰晤士河南岸,是为庆祝新千年而兴建的,总高度135米,轮子直径为12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之一,是伦敦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之一,游客可在舱内360度俯瞰伦敦市区的标志性建筑,如大本钟、英国议会大厦、伦敦塔桥等,在晴朗的日子里还可远眺英国南部海岸线</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桥 :是一座上开悬索桥,始建于1886年,1894年对公众开放,因在伦敦塔附近而得名,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也是伦敦的象征。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下层可供车辆通行。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主塔,高43.455米,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塔基和两岸用钢缆吊桥相连。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桥内设有商店、酒吧、博物馆等,游客可登塔远眺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p> <p class="ql-block">大本钟 :正式名称为伊丽莎白塔,位于伦敦市中心威斯敏斯特国会大厦北端,毗邻泰晤士河,是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1843年奠基,1859年建成,塔高95米,钟直径7米、重13.5吨。其钟声洪亮,每小时敲响一次,曾在一战、二战中具有特殊意义,是英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2012年为纪念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而更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英国议会建筑:又称威斯敏斯特宫,是英国议会(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的所在地,位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市泰晤士河畔。它是哥特复兴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包括约1100个独立房间、100座楼梯和4.8公里长的走廊,有三座主要塔楼,其中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高98.5米,用于存放议会档案,北端钟楼是著名的伊丽莎白塔(大本钟所在塔楼)。威斯敏斯特宫见证了英国许多重要历史事件,是英国政治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英国议会建筑一角</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敏寺 :又称威斯敏斯特教堂,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英国议会大厦西侧,是英国国教会教堂。始建于公元960年,1220年至1517年重建,为哥特式建筑杰作。它是英国王室举行加冕典礼、婚礼等重要仪式的场所,也是众多国王、王室成员及对英国有重大贡献的伟人的安葬地,如牛顿、达尔文、霍金等,被称为“英国王室的石头史书”,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全景</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塔花园,位于英国伦敦西敏市,和西敏寺、英国议会大厦毗邻,花园是在1865 年,随着维多利亚塔和议会大厦南翼的完工逐步建成, 因临近议会大厦的维多利亚塔得名。</p><p class="ql-block"> 花园绿草如茵,种植着各类花草植被,同时,花园内设有步道,方便人们散步休憩。花园内矗立着多座纪念碑和雕像, 比如纪念南非战争中牺牲的士兵纪念碑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紧邻英国议会大厦这一重要政治场所,花园有时也会成为一些政治集会、示威活动的举办地,见证着英国的社会动态。</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花园内的丘吉尔雕像</p> <p class="ql-block">巧遇在维多利亚花园附近抗议英国脱欧者在这里集会,各种旗帜召展,喇叭里播放的是贝多芬的欢乐颂,没见人干预</p><p class="ql-block">《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谱曲,是该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也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p> <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是英国君主在伦敦的主要寝宫及办公处,也是英国王室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白金汉宫正对面的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是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的丰功伟绩而建,她在位时间长达63年零7个月,这段时期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纪念碑不仅是英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象征,也是伦敦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巧遇王宫换岗队伍在街对面走来,很有仪式感,可惜太远没拍清楚,存照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是伦敦的惠灵顿拱门,位于海德公园角 。惠灵顿拱门始建于1825年,最初是为纪念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胜利,惠灵顿拱门不仅是伦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还是一座博物馆,游客可以登上拱门顶部,欣赏伦敦市区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布狄卡女王雕像,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议会大厦旁的维多利亚堤岸花园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布狄卡是1世纪古不列颠爱西尼部落王后,罗马统治时,她遭不公待遇后率部起义,虽败却成反抗暴政象征。雕像由托马斯·桑尼克罗夫特创作,1902年落成,展现其站战车、持矛扬臂的英勇姿态,彰显无畏领袖风范 。</p> <p class="ql-block">这是英国著名的红色电话亭,是英国标志之一,红色电话亭不仅是英国通信历史的见证者,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英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历史记忆, 经常出现在英国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中,成为了英国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伦敦街头的双层观光巴士,也是英国一景</p> <p class="ql-block">伦敦街头一景,骑行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