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黑山头到满洲里,车行约200公里。一路上,草原景色,时而旷阔无垠,时而起伏连绵。晨风抚面,青草淡香<span style="font-size:18px;">微醺,让人清爽和恬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满洲里的特色建筑物,早已蜚声在外,因以“国门”为代表的现代建筑物,“套娃广场”仿俄建筑物群落,众多的俄式历史建筑物,众口皆碑。慕名而至,我到满洲里,先到“国门”参观。满洲里“国门”,是中国边界线上最大的铁路口岸国门,它宽105米,高43.7米,厚46.6米,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采用花岗岩、钢筯、混凝土砌筑,“体形壮硕”,大气磅礴。其次,门额高悬国徽,镶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彤彤七个大字,威武庄重。从1901年的木柱界标,到今天的第五代国门,满洲里百年风雨沧桑,凝入国门的变化之中,见证了国家由弱到强的历程。看着国门,人的内心,热血奔涌,燃起</span>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想起往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怀,自当勉励。巍巍国门,庄严矗立。家国咫尺,情深意长。</p> <p class="ql-block">资料:第一代国门“木柱界标”(1901)</p> <p class="ql-block"> 满洲里的仿俄建筑,套娃广场是集大成之地。座座楼宇,幢幢房屋,呈现“洋葱头尖顶”、砖石相间、高挑狭长的窗棂等,俄式建筑元素,绚丽多彩。该广场是一个以俄罗斯风情为特色的5A级景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span>形庞大,占地面积87万平方米。我们只是选择参观它的主题酒店一套娃酒店的1号楼。酒店外观是俄罗斯工艺品套娃的巨型形象,高93米。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客房有200多间。令人惊艳的是大堂,围合挑空,直径60多米,约20层楼高的立体空间。采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俄罗斯冬宫金色会客厅的装饰风格,背景仿法国凡尔赛宫战争厅墙面,天花板则仿俄罗斯教堂手工油画配置,整体上奢华高档。我心里暗想,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让一个人口不足10万人的边陲小城,用智慧和不同的方式、设施,天天诚接2万多名八方宾客。</span></p> <p class="ql-block">大堂</p> <p class="ql-block">大堂咖啡苑</p> <p class="ql-block"> 俄式历史建筑遍布满洲里的老城。闹市的中苏金街(原名博士大街),是一条经风见雨的历史街区。街道两侧,不同风格的俄式建筑和商铺,以及铜板浮雕,均留下了斑驳史㾗。这条街上的9号“满洲里饭店”(前身尼基金旅馆),建于1904年。外观突出了俄式建筑对称布局、拱形门窗、浮雕装饰等。内饰也较有特点,铁艺和木质拼花地板与黑白拼砖、吊扇吊灯、钩花水泥线,陈设复古留声机、电话机等。</p> <p class="ql-block">资料</p> <p class="ql-block"> 满洲里火车站旁,有一俄式建筑群落,属全国文保单位。这里的建筑物有砖石结构、石块垒砌、木刻楞(棱),还有铁艺门楼“中东铁路第一站”、铁艺连廊、铁艺钟楼、铁艺休息亭等。它们承载着满洲里的沧桑之变,诉说着百年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 俄式历史建筑物,有三种类型。位于三道街1号的满洲里博物馆,建于1926年。这是一座俄式哥特风格的楼房。占地4000多平方米,砖石结构,辅以木材。共三层,<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以中间楼体为中心,两侧建筑对称分布立面。采用黄、白、绿三色彩绘。尖</span>顶、窄窗、高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屋脊、房檐及门窗饰精美图案,内部走廊两侧为硬质木围墙,空间开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木刻楞(棱)房屋的代表,是建于</span>1903年的谢拉菲姆教堂。这座建筑物属重型木刻楞。墙体采用木结构,由原木交错叠摞而成,通过牙卯咬合和木楔固定。屋顶为尖顶并伴有精美的木雕装饰。具有独特的建筑工艺。</p><p class="ql-block"> 天桥路西侧的沙俄监狱,是俄式石块垒砌房屋的典型,俗称“石头监狱”。这座监狱建于1903年。房屋由石块层层叠叠砌筑。工艺设计上,垒石错落,衔接密实稳固,囚室空间狭小逼窄,满满的压抑感。我进去参观一会,呼吸急促,有迅即速离的企盼。</p> <p class="ql-block">资料</p> <p class="ql-block">资料:谢拉菲姆教堂</p> <p class="ql-block"> 满洲里俄式建筑较多,式样个性鲜明,犹如城市建筑艺术博物馆。建筑因人而兴,因事趋盛。上世纪初,中东铁路强卧,俄国人涌入。当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满洲里有4万人,3.5万人是俄国人。为争夺我国东北的控制权,日、俄两国大打出手(1904一1905日俄战争)。战后两国密议势力范围,长春以北仍属俄国,长春以南归日本管辖。在满洲里,</span>沙俄殖民统治者,要求以火车站为中心,向东西两边及南向发展。俄式建筑物应运而生。百多年的风霜雪雨,<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这些建筑物,残蚀欲坠,墙剥脊落</span>,但骨骼还在。经近些年保护性缮葺,<span style="font-size:18px;">修旧如旧,这些建筑物,恢</span>复了俄式建筑物的风情风貌,不失当年韵致。</p><p class="ql-block"> 参观游览中,我边看边想。感到,俄罗斯是有过辉煌艺术的国度。其融入建筑中的西方古典柱式、拱门、穹顶,巴洛克华美、动感、情感表现为特征的雕饰等,在满洲里的建筑物中,多有体现。建筑物的历史印记、建筑物的艺术品格、建筑物的人文往事,是游客到满洲里游赏的情境融点,它传递的是满洲里的特色和风韵,能给游客留下沉浸入心的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