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麻黄山:王到山寻古,何家院品秋

沙漠风

<p class="ql-block">  阴雨天的风总带着几分温柔,裹着黄土高原特有的清冽,我们一群人驱车往盐池县麻黄山乡去。车窗外的山梁渐渐褪去尘嚣,直到“何新庄行政村”的路牌映入眼帘,此行的目的地——王到山,便在这云雾缭绕间露出了轮廓。</p> <p class="ql-block">  停稳车,在往山上去的路上,有来过的人已开始念叨起王到山的来历。“这山可不是普通山梁,早年间康熙爷微服巡宁夏时,就曾在这山顶歇过脚。”他指着前方蜿蜒的登山步道,我们顺着望去,黄色的木质阶梯在绿意里延伸,尽头隐在云里。据说当年康熙登至山顶,见这里气势敞阔,草木繁盛,便命人停下观景;后来到山下老农家中,见老农坐三条腿的凳子,笑问“稳否”,老农一句“稳当着,就和当今江山一样稳”,竟让康熙也凑过去同坐。更奇的是,那会儿竟有彩凤凰落在对面山头,百姓后来知晓来人是皇帝,便把这山叫了“王到山”,对面那山自然成了“凤凰山”——这故事里的烟火气与传奇感,倒让脚下的路多了几分趣味。</p><p class="ql-block"> 2021年修的登山步道确实贴心,1.5米宽的木质阶梯走起来不局促,99处平台刚好供人歇脚。同行的朋友数着台阶笑:“这1314级台阶,倒像给咱们凑了个‘一生一世’的彩头。”爬至中段时,雨丝细了些,风里飘来荞麦花的香——转头望去,山坳里竟是成片的白和紫,那是何家大院周边的荞麦花海,像给黄土坡铺了层花毯,衬得远处的何家大院更显古朴。</p><p class="ql-block"> 登到山顶时,云雾恰好散开些。向北望,何家大院的窑洞拱门清晰可见,院里的老槐树伸着枝丫,院外成片良田铺展开来,院内各种花草竞相开放;向南看,层层梯田顺着山势叠下去,远处的山峦在雾里若隐若现,倒真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同行的人说,若是夜晚来,这里的星空能“触手可及”,想来该是极浪漫的,可惜今日雨雾,倒也多了份水墨般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从山上下来,便往何家大院去。老院子里已经上百年的窑洞木门带着岁月的包浆,推开时“吱呀”一声,像在诉说旧事。院里的碾盘、石井,窑里的土炕、衣柜、条桌,都还留着过去的模样,墙角的牵牛花顺着木架爬,沾着雨珠,鲜活得很。院外就是连片的荞麦花,我们蹲在花田里拍照,白色和紫色花瓣上的雨珠滚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竟让人忘了是阴雨天。</p>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午后,停车区飘来阵阵香气——是领队和司机在忙活着做羊肉揪面。麻黄山的羊肉可是好东西,吃的是野葱野蒿,苦豆子、甘草,肉嫩味美得很!此时领队已经炒好了一大锅羊肉臊子,同来的伙伴正在帮着领队将一大盆菱形的面片倒进沸腾的开水里,不一会儿,煮熟的面片又被捞进那锅羊肉臊子里,瞬间连锅面的香气就漫满了整个休息区。大家各自端着自己带的碗、盒或是盆,盛满热乎乎的羊肉面,或坐或蹲或站的散开在车旁、树下、雨篷下,咬一口筋道的面片,喝一口鲜醇的羊汤,浑身的寒气都散了。据介绍,这里的荞麦粉也是麻黄山的特产,高原日照足,荞麦颗粒饱满,磨出的粉做面格外香,除了做面,还能压成荞麦饸饹,配着羊肉臊子吃,是当地人最爱的家常味。</p> <p class="ql-block">  雨停了,我们边吃饭边看着王到山又笼上薄雾,远处农家的烟囱飘出轻烟,荞麦花海在风里轻轻晃动。没人催着赶路,只觉得这阴雨天的麻黄山,比晴天多了份熨帖——王到山的传说藏着历史的温度,何家大院的老窑刻着岁月的痕,荞麦花的香、羊肉面的暖,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再回头望,山梁上的步道已隐在绿意里,只有那“999米”“1314级”的寓意还在心里暖着。原来旅行并不一定追着晴天跑,像这样雨润过的麻黄山,有古可寻,有景可赏,有食可味,便已是最好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