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轶事(阳山碑材)

木易

<h3>……(七律)……<br><br>六百年禁固阳山,<br>帝王固政孝陵场。<br>三千囚匠舍命凿,<br>三块碑石未登场。<br><br>改朝換代历沧桑,<br>三块巨石无人望。<br>而今阳山大变观,<br>吉尼斯世界来创。<br><br>阳山碑材,座落于南京江宁区汤山镇西北侧的阳山南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山碑材开凿于永乐三年(1405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的明孝陵,树碑而开凿的成型石材,故又名孝陵碑材,阳山碑材,材质为石灰岩。由碑座,碑额,碑身三部分构成。碑座长30.35米、高16米,碑额高10.7米、宽20.3米、厚8.4米、碑长49.4米、宽10.7米、厚4.4米,总高约73米,重3万余吨,堪称世界第一大碑,已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最大碑材。<br><br></h3> <h3>世界上没有人能留住岁月的脚步,但能留住美好的记忆。岁月匆匆的流失,让我们从一个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斑霜的老人,然而留在山上的巨石没变,还是那三块巨石,永远的留在那阳山上。<br>回忆,让人流年往返年。刚工作时在离阳山不远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十一年,虽然工作很艰苦,但我们年青的一代有理想,更有无限的遐想。年青人好动、好学习、但也爱玩。闲时,青年小伙结伴爬山,那时还有插队知青,到知青家庭串门,晚上电影放映队,放露天电影,都少不了我们般小炮子,处久了跟当地的乡亲们混得有来有往,也了解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这里的一点一滴的变化。</h3> <h3>生活是多种多样的,有幸结识了当地药农和上山采药的人,于是工闲时跟着上山采集,并学会了怎样认辨中草药和它的挖掘。桔梗、天门冬、威灵仙、麦冬、射干、虎杖、三七、兰香、百布、狼毒、首乌、玉竹、青木香、党参、特别是黄花莱很容易和射于混在一起,很容易搞错。我们很喜欢挖党参,挖出有时在衣服上擦一下就往嘴里吃,挖多了,我们就把它清洗晒干,要么送到供销社,或拿回家泡酒喝。偶然的机会,遇上一个相织的采药人,说在靠宁杭公路山上党参比较大,且有数块被开凿的很齐的大石头,那就是说是现在的阳碑材的地方了。</h3> <h3>阳山碑材离宁杭、宁沪高速公路三里路(1.5公里),从坟头往里望去,那个年代是一遍贫脊的稻田,远处灰白的烟尘笼罩整个整个山体,碑材前方是工农真水泥厂(当时是江宁县县办水泥厂),山后数百米是水泥厂采石灰石采石厂,采石灰石加黄泥土烧结成水泥。附近还有两个汤山公社开办的石灰窑。漫山的灰尘和烟雾,路边能听到窿窿的碎石机轧石的声音响,山上工人用锤打钢钎,叮叮当当的声音不时的传来,偶尔有炸石放炮的雷声般的响,由此形成了一组石头开发的交想曲。<br><br>……七绝……<br><br>阳山脚下闹腾欢,<br>灰蜜采石水泥厂。<br>漫山遍野蒙笼罩,<br>松柏戴孝似道场。<br><br>从野道往山上爬去,剌树丛生,茅草长的比人高1,野籐满山,不小心会被绊倒,衣服常被刺丛挂住,无法行走,就是想顺水沟往上爬,有时也会让沟边青苔滑倒。走小路巧遇中国水泥厂退休门房老张头,他挎着一只破的猎枪,带着他那瘸了后右腿的英国纯种猎狗,颠簸颠簸的从山上下束,看来今天还算不错,怜获一只野鸡。老人的狗是在一次猎野兔时被误伤的,老人很后悔出枪太快。此狗很有灵气,枪响从来不放空,总能找到猎物,无论在什么地方。因为血统纯正,老张头坚决抵制和其他狗交配。</h3> <h3>半山腰一遍杂草和青苔,看到一块靠山的巨石,就是后来知道的碑座,左边是一个不太深的水塘,巨石凿开三面,另一面紧贴山,有三个未凿通的方洞,周边长满茅草,巨石上有青苔,挂满野藤,荒凉的山脊,水塘里满是绿藻,凑巧能发现塘中有小鱼和大量的水蜘蛛,大山里水塘。有鱼真是奇葩。传说中说道有水的地方鱼都能活着,为什么鱼死不瞑目,只因屋檐水下它不能生存。</h3> <h3>顺着巨石的右边往上爬,凹凸不平的乱石堵住了,近百米的也是一块空的乱石堆,地方比下面较大一些,在此能看到两块分开的巨石,后面一块比前面一块大多了,并且在边还连着山体,前面一块独立树立,这块就是后来叫碑首。后面一块叫碑身的石材。碑首碑身前后,两石之间乱石成遍,杂草丛生,茅草半丈高,乱藤四处,不小心会扭伤脚踝,一高一低的很难行,周围是不高的松树和刺藤。<br>面讨两块巨不好欣赏,只能从乱石的山边往碑石上方寻路而行,在石丛中爽缝中不容易上了碑身,碑身和碑首一样,周边乱藤起舞,青苔有一寸多厚,偶尔有的地方没有,那因为平面稍高一些。但上面是灰白的塵埃。能看清两巨石的形状。碑身碑首相距迈二丈,碑身与山体凿开迈四尺宽,东面与山体连接,如不小心会滑落沟庭。因植被遮挡,也无派去计算它何的高度。前面碑首呈长圆柱形,前后共有14个凸出的小石柱,上下横在巨石上。因石多士炉少,大概采药人和年青人开玩笑,没有找到党参,只能倖倖返程。不过我们了解了阳山,知道上面有被人凿过的巨石,也无心去问它是怎么形成,和那个年代开凿的等历史了。故赋诗一首:<br><br>……玉楼春…-…<br>(初见碑材)<br><br>塵烟雾霭满山峦,<br>枯草野藤山脊漫。<br>唯有青松绿山岗,<br>初观巨石半山躺。<br><br>孤景荒凉碑石躺,<br>偶见猎户采药郎。<br>野道獐兔野鸡鸣,<br>碑石工程无人赞。</h3> <h3>曾记否:公元17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了笼络人心,决定要一巨型石碑,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从此稳定政局,于是征集了全国一千多名工匠,耗时300多天,在阳山开凿碑材三块,由碑首、碑身、碑座三个部分组成,从阳山的一侧监工道望去,就是碑身紧连的一边山体,看碑材如同巨斧依山切下一般。<br>根据碑身开凿结果:碑首高6米。宽11.74米、厚4..6米、重862吨,碑身高25米、宽9.84米、厚4米、重量2617吨,碑座高8.59米、宽11.64米、长23.3米、重6198吨,三块碑材总膏度钓40米,重达9677吨。数字惊人。</h3> <h3>阳山碑材如此庞大,为什么选在阳山取材?因这里已有悠久历史,考证:始于六朝,岩石牲质适宜“色澤释如漆”,天赐良材,岩石中裂缝不发育,成材性能良好,岩层平面平缓,易于凿刻成型。有此可见600年前,工匠已认识到选材的一些地质知识。在开凿、设计中考虑到碑材的边界,利用岩石的断裂面。展示了古人的智慧</h3> <h3>据明朝记载:永乐三年秋,朱棣传当时太监总管李廣等三人去办理碑材一事,他是这样记录的,并写下《游阳山记》:<br>永樂三年秋,皇帝因建碑孝陵,碑石於都城东北之陽山,得哀材焉!廷巨往觀之,山下革芨数百间,以拾趋亊者,樊其園,作二門,通山之上下,入門百步,有井一方,小石池二,雲其下舊有泉,因襞之以爲井,水甚清……仰见碑石,穹然城立至其下,三人相視,驚愕不已。嘆息所未赏见,谓“天生此石,以有所待也”也。山髙數裹,其體皆石,其旁巉岩,不便登陟,從碑石之左,攀跻而上,一人引行,一人下推,又跻一级漸至山顶,石如礬頭者,窅窊者,竅而通者,高者下者,險不可履。作蟻缘而度,漸過石碑之右,稍平可行,俯觀,心掉股栗,目弦不能下視,更窬山山项數十步,望見长江數百哀隱隐而束,舟帆上下如豆;江北諸山澹然於烟霏雾霭間,杳不能辯山属聖天子孝皇考,樹園林,昭功德於满世,遂報筆记之。……<br>碑材开凿,始于明代永乐二年十月(1405年9月)。征集劳工囚徒1000人,耗时300多天,谌称规模庞大之宏伟。</h3> <h3>清朝著名的诗人袁枚(1716—1790),乾隆进士,曾江宁知县数年,曾到阳山碑材观赏石材动情写下(洪武大石碑歌)。曰之:<br>青龍山前石一方,弓尺量之十丈長,两頭未截空中央,旁有屓贔形更大,直斬奇峯为一坐,欲負不負尚臥,相傅髙皇開創气概雄,欲移此碑陵寝中,大書公德告相宗,壓倒唐漢警義農,碑如長劍倚天,十万骆驼拉不起。詔書:切責下歐刀,工匠虞衡井中我。芟刈群雄笞八方荒,一拳玩石敢如此?周顛仙人大笑来,天威到此畿穷哉,仁赦青小留太僕,勝扶赤子上春臺,丁丁從此停開鑿,夜深無復山靈哭,牧堅宵眠五十牛,村氓尽曰麓三千谷,材大冉来世牧收,此碑千戴空悠悠,昭陵石马無能戦,漢代銅代泪不流,吁嗟乎,君不見项王拔,始皇鞭山石何賞不可還,威風一過如轻煙,维有茅茨土階三五尺至今神功聖德畜于天。看来袁枚也赞叹不止。</h3> <h3>碑座重达6198吨左,左下方留有三块非常清晰的方孔,为了当年方便运输,而特意留下的,有一部分则完全分离了,清晰的凿痕,犹在仿佛能听到当年,工匠们奋力砸石的响声。</h3> <h3>碑首像似帽子,所以也称碑帽,阳山碑材碑首重862吨,其中上方突出的石块称作“石牙”,是用来雕刻龙头、龙爪、龙尾的。石牙刚好14块,14为9加5之和,体现出皇帝九五至尊的地位。可想是至高无上的。</h3> <h3>碑身按山体侧卧式开凿,重达2617吨,如果将碑身竖起来,高度达到25米,碑身北部与山体连接尚未凿断,碑身底部留有数块支撑石,这是为了碑身与山体连接断开时候,起一定的缤冲作用,而预留的,同吋也便于在下面放置圆木以利运输。真是天斧神工。</h3> <h3>……长相思……<br><br>…(怪石坡)…<br><br>行路难,乱石岗,<br>碑身碑首在前上。<br>徒步上山实难。<br><br>凿半山,平山岗<br>半边扶梯来帮忙。<br>怪石无两边畅。</h3> <h3>坟头村:据《明会典:工部山陵规定》,当时开凿碑材,有设计施工的官员与监工,设有监工台在监工。劳工千余人,其中还有囚徒,袁枚在诗中也说到,当时劳工凿碑之难、之惨,阳山碑材山脚下,不断出现新的坟头,这就是当时劳工惨死的安息之地,其尉近的村庄就称为坟头村。</h3> <h3>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现在的阳山有了更新的变化。早牟的工农兵水泥厂已关停。九十年代末,中央提出环境规化,还绿于山,加强山体的植被,制止环境污染,周边的石灰窑场全部都停了。过度的开发使石灰石矿枯竭,水土保护失调,植被大量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方政府响衣号召还绿于山,加大植被力度,理在山亦清晰,绿树成荫。迎十几年大力开发旅游事业,厦工农兵水泥厂的工人加刀了新的行业,在各级政府帮扶下,恢复了明文化,一座明文化的村落形成了。</h3> <h3>明文化村是一座,颇具明文化气息的人文景点,它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一段传统明代世俗画卷。景观有大型民俗表i演,让人皆年忘返。有明代成记铁匠铺、张记石匠屋、东厂都院、吉祥赌场、金隔镖局、百姓书屋、御药房、南北杂货店、头饰店、工艺行、游艺坊、翠花豆腐坊、古泉茶本娄。在山上,关圣殿、古戏台谢箭均等。旅游旺季真是热闹非凡。严然是一个四A级景区。</h3> <h3>这是一个古代最严重的烂尾工程。<br>阳山碑材,未最终完成运走,建碑之谜:大石碑已成雏形,但最终朱棣放弃了,这成为阳山碑材的一个谜题。从现在来分析,当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工程未完2,石碑部分地方仍体相连,全部完成工程量很大。其二:或许最重要的原因,是碑材体量太大,运输是个大问题。山东皇灵宫碑929吨,用了15年的时间运到目的地,有“月挪卧牛之地”之说。真是如当地民谣之说:碑材之留确实有,东流到西流,锁石坟头搬不走。东也留,西也留,神仙也摇头。若要碑搬家,除非山能走,可能还在其他原因,再让大家去您索考证。</h3> <h3>20几年8月3白扬了晚报,报道:高中生想出阳山碑材,搬运方案。田家炳中学6位“牛人”设计在轨道上搬走。这样可行吗?无人求证。<br>根握草我在阳山附凹听老人们讲,碑材搬运向题,他仿是这样讲的,碑材大滚下山,会大坏风壮/阳山是青龙山支脉,山后是江宁的孔山,比阳山的海拔高度不遍儿十米,是专白龙山头,孔山有两个神秘的溶洞,相传是白龙的鼻孔,前青龙后白龙,两龙相争留龙头,要么死一条/要么两财具份,碑材无龙所有得尤如二龙戏珠。白龙后有龙潭长江可息,青龙乃旱。龙只能躺地无从得水,再往东运碑,东有东流(留)、梅墓(埋没)、白龙尾,碑只能在梅墓停下作墓碑,此事秉报皇上朱棣,龙颜大怒,杀立决!立杀数人,后无人面津。有军师刘伯温说往西走吧!后有人讲,西有舍有得绍岗,西岗,岗下有有锁石(锁石村),金丝锁石、锁石锁碑,更无法运走了还有西流(留)挡路,无法只能用龙头杞天才可放行。刘伯温岁数已老,怕招来杀生之祸,于是藏于紫金山一个山洞里修练、闭関,(紫金山头陀岭的山洞中)。-有这之说“三人成虎”,时间长了,民间讲:东有东流、西有西流,东西皆流,这样朱棣也就作罢了。这虽是传说了,但人们对明朝的统治是可想而知了。</h3> <h3>人生,是走过的岁月,留下的是故串,随风是记忆,期盼的是希望,我们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应安然无恙。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性,烂尾工程每个朝代都有,只不过是大小或地区差异不同吧!展望未来,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让我们顺潮流而行,与时俱进。<br><br>……………-搁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