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修缮后重现雅韵

夏明全

<p class="ql-block">  苏州可园又名“近山林”“乐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48号),与沧浪亭仅一巷之隔。园门朝南,与沧浪亭隔水相望。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槛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旷。数十年来曾几度维修。 </p><p class="ql-block"> 可园基址五代时属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北宋时系沧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时为“韩园”宅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建园,初名“乐园”,后易名“可园”。清末改为存古学堂,1914年设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于此。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迈过形门,夏日的风雅园便展开一幅生动的画卷。荷塘碧叶连天,粉荷初绽,暗香浮动;曲廊竹荫婆娑,漏下斑驳光影,凉意丝丝。远处含翠,近水潋滟,风过时,竹叶轻摇,水纹微漾,仿佛连空气都染上了淡雅的墨香。游人漫步其中,衣角沾了荷风,连呼吸都慢了下来,恍若置身画中,忘却尘世喧嚣。</p> <p class="ql-block">  向右沿云影连廊前行,一株120年枫扬古树赫然呈现。树干虽已完全空心,仅靠树皮汲取养分,却依然枝叶繁茂,如绿色巨伞撑开。树皮沟壑纵横,似老者皱纹镌刻岁月沧桑;枝叶层叠摇曳,在阳光下投下斑驳光影,展现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然造化的神奇。</p> <p class="ql-block">  可园觚亭,以连廊连古榭,曲廊披榑,檐角飞举,隐于森森古木之间。廊侧湖光潋滟,夏深时,浓荫蔽日,蝉噪涧鸣,愈增清寂。亭中青碑巍然,镌《可园重修记》一文,字迹端严如新。碑载营缮始末。</p> <p class="ql-block">  站在东面连廊向西拍摄,可见河内荷花盛开,粉白花朵点缀碧叶间,随风轻曳。弯曲石桥横跨水面,桥栏雕刻精巧石狮,倒映波光中。远处画舫静泊岸边,朱漆栏杆与青瓦相映,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沿连廊漫步至小西湖北岸,一座古朴建筑挹清堂映入眼帘。这座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的主厅,坐拥可园核心景观,恰处南北轴线与山水相依之位。堂前池水清浤可挹,故而起名挹清堂。</p> <p class="ql-block">  沿九曲回廊蜿蜒前行,廊道曲折如蛇行,两侧朱红栏杆与灯笼交相辉映。思陆亭紧接廊端,飞檐翘角掩于绿荫之间,亭周假山叠翠,池水映照檐影,构成古典园林的典型景致。</p> <p class="ql-block">  从思陆亭连廊向北行,登上山坡至浩歌亭,亭内视野开阔,可拍摄到连廊的屋面全景。连廊的屋面线条流畅,与周围的山坡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p> <p class="ql-block">  博约楼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上下两层各五楹,取“博约”为名,寓义广求学问、恪守礼法。旧为藏书重地,曾藏典籍八万余卷。底层称博约堂,兼具祭祀功能,供奉东汉经学大师郑康成与宋代理学家朱熹,彰显崇文重道之精神。楼宇古朴庄重,集藏书、教化于一体,堪称文化传承之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在博约堂西侧连廊处,学古堂记碑刻以简洁文字勾勒了可园的文化脉络, 可园原名乐园,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沈德潜筑园,后归正谊书院,定名‘可园’,取儒家‘无可无不可’之意境。碑文记载其历史变迁,强调书院园林属性,以及‘可观鱼、赏荷、听风、观月’的文人雅趣。”</p> <p class="ql-block">  可园博约楼前的学古堂始建于嘉庆年间,由江苏巡抚汪志伊主持正谊书院时所建,初为讲堂后改建为四面厅‌。堂前遍植梅花,其中古梅铁骨红被誉为江南第一枝‌。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曾汇聚文人雅士论学品梅‌。其梅香与书韵交织,至今仍彰显着书院园林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穿越连廊,后花园的假山与树木掩映间,隐现古典建筑的办公场所,粉墙黛瓦与自然景观交融,形成障景效果。</p> <p class="ql-block">  可园一隅堂始建于清雍正六年至九年(1728—1731年)。 一隅堂内布置以对称庄重为主基调,正厅中轴线处摆放八仙桌,两侧对称摆放太师椅,墙面悬挂中堂字画与匾额,体现礼仪与秩序。</p> <p class="ql-block">  循可园堂西行,曲折穿太湖石假山,锦簇花木掩映间,忽见强明亭踞高台。亭台静立,夏末风移,花木扶疏,天光云影交织成趣,皆成画境。漫步园中,步移景异,俯仰皆诗意。</p> <p class="ql-block">  可园陶亭踞于连廊最南端,飞檐翘角掩映婆娑竹影。六角攒尖顶覆黛色陶瓦,亭柱朱漆斑驳,镌刻楹联“风拂莲叶香盈袖,月浸陶亭玉满阶”。亭内石案棋盘残存落子痕迹,凭栏处可见曲池浮光掠影,与北侧听雨轩遥相呼应。此亭兼具观景与休憩之妙,盛夏时节尤显清幽,为园林南界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可园濯缨处依曲廊转折而建,垂丝海棠掩映粉墙黛瓦,取“春风濯缨”之意。东侧月洞门透出叠山景致,西接九曲廊可观游鱼。秋日枫红、鎏金银杏与檐角铜铃相映,恰似“濯缨飘落处,天地一闲亭”的雅境。墙外隔溪即沧浪亭,为小型厅堂,建筑古朴陈设典雅,暗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与沧浪亭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  可园方形门匾题“天光”,兼得宝瓶门,二者堪称双绝。方形门以通透为妙,晨昏之际,光色变幻,恰应天光云影徘徊之趣;宝瓶门阶石层叠,暗含“连升”之谶。一虚一实,一透一藏,粉墙掩映琉璃,竹影斜入画框,动静相生,虚实相映,自成妙境。双门相望,如诗如画,尽显园林玲珑意趣,堪称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  坐春舻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苏州可园内的船舫式建筑,位于小西湖西岸,船头朝东。其名取自宋代黄庭坚《鹧鸪天》中“汤沃冰资一坐春”句意,寓意春日赏景之佳处。建筑融合传统园林技艺,四周廊庑环绕,可临池观鱼、赏月,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p> <p class="ql-block">  正宜书院前厅是书院的主要活动之一,供祀先圣先师、先贤及学派宗师,以楷模激励后学。可园学古堂正谊书院供祀郑玄、朱熹等学派代表。厅内其他空间展示可园、正谊书院历史及掌院题名,两边边间介绍书院培养的杰出人才,如陆润庠、吴大澂等代表人物。 </p> <p class="ql-block">  正宜明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正中设高80公分的讲坛,为山长授课之所,上置红木雕花座椅。讲台后为楠木屏门,阴刻掌院朱珔撰写的《可园记》。堂内高挂道光皇帝御赐“正谊明道”龙纹金匾,两侧悬挂木屏四条,诠释“正谊”内涵,旨在端正人心、培养士气。陈设包括状元桌椅、书橱等家具,两侧边间展示书院名人及山长事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