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一家参观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除去主馆介绍,我下面梳理的是馆内十大镇馆之宝。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感受神秘悠久的巴渝文化。</p> <p class="ql-block">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它由主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五个场馆组成。主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36号,与重庆人民大礼堂两相对望,形成了城市标志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整个三峡博物馆由大理石、花岗岩制成,代表着长江穿过的连续三座山脉,前面弧形的玻璃像月牙形,代表三峡库区的平湖,它的水通过三峡大坝滋润大地。</p> <p class="ql-block"> 展馆以“三峡”为脉络,以“巴渝”为灵魂,将三峡地区的自然奇景、历史变迁与人文底蕴浓缩其中,让每一位来参观的人都在文物的纹路与景观的复刻里,触摸到这片土地鲜活的记忆。</p> 01镇馆之宝之——乌杨汉阙 <p class="ql-block"> 主馆大厅里面一高一矮两座阙楼映入眼帘。本以为它们就是博物馆的一种装饰,原来大错特错——它们是忠县乌杨乡出土的汉代石制阙楼,从汉代保存至今,如此完整,而且是成对的,在全世界屈指可数,被称为考古界的国宝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乌杨汉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晋末年</span></p> <p class="ql-block"> 阙通常建于门外两侧,可以登临远望,因“中央阙然为道”,故称为“阙”。在汉代,建阙之风盛行,人们认为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发展到后来,逐渐有城阙、宫室阙、祠庙阙、陵墓阙之分。</p> <p class="ql-block"> 乌杨阙大约建于东汉末至魏晋时期,阙的楼部、顶盖集中仿木构,让人们得以一窥当年的风貌;“狩猎图”“习武图”“送行图”“雄鹰叼羊”“蛇衔鼠”等图案,集中在枋子层上,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主阙身上还雕饰着神灵异兽,线条流畅,长达两米多的青龙、白虎等神兽,展现了汉代雕刻艺术的神韵。</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在专程考察四川汉代石阙后,于《中国雕塑史》一书写道:“在雕塑史上,直可称两汉为享堂碑阙时代,亦无不当也。” 端庄挺拔的石阙与苍劲翩然的浮雕神兽,共同描绘了两千年前的日出与日落,它是那个已远去时代的纪念碑,亦是时代的千千阙歌了吧。</p> <p class="ql-block"> 馆里珍藏了大量与三峡文化、巴渝文化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包括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古琴等多种门类。</p> 02“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巫山人”左侧下颌骨化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旧石器时代早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巫山龙骨坡遗址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巫山龙骨坡是一处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遗址,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巫山人”一段左侧下颌骨化石。它距今约 204 万年,是东亚地区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比元谋人还早 30 多万年。</p> 03镇馆之宝之——虎钮錞于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虎钮錞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战国(前475—前221)</span></p> <p class="ql-block"> 整理照片时我发现,虎钮錞于我认识了😏,在国大“巴山蜀水乐飞扬”展览中,我见过它——战国时期的战争用乐器。</p> <p class="ql-block"> 这件錞于通高 68 厘米、重 30 公斤,属于战国晚期,通体完整,音质优良,形体大,有 “錞于王” 之誉。它上部的钮虎,栩栩如生,不怒而威,虎腿以漩纹勾画出神物特征,更说明巴蜀人虎崇拜。</p><p class="ql-block"> 虎钮的周围,分布着椎髻人面、羽人击鼓与独木舟、魚与勾连云纹、手心纹、神鸟与四蒂纹五组 “图语” ,这些图语对研究巴文化极为重要,真实展现了 2000 年前古老巴人的生业及信仰。</p> 04镇馆之宝之——战国鸟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战国鸟尊</span></p> <p class="ql-block"> 青铜器,通体长 28CM、宽 16.8CM 、高 29CM,整体呈鸟形,却又融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拥有鱼嘴、鹰喙鼻、兽耳、凤冠、鸽身、鸭脚,造型奇特。通体饰以细密的羽纹,并在羽纹上有规律地镶嵌着绿松石,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 这件鸟形尊本来是酒器,却通体除鱼形嘴外,无一开孔,不具备容器的实用性,应该是巴蜀人学习中原地区的鸟兽尊而制作的。它体轻、壁薄、中空,铸造难度极高,出土于巴人的贵族墓地,充分体现了巴人的审美情趣、工艺水平和高超的铸造技术,是巴人智慧的艺术结晶,也是研究巴文化的珍贵文物。</p> 05镇馆之宝之——三羊铜尊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羊铜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商代(约前1600~前104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巫山大宁河河道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 铜尊是酒器,也是巴蜀地区青铜时代流行的核心礼器。此尊的器身以云雷纹为底,主纹为夔纹和兽面纹,肩上附三羊头。它是重庆地区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大型青铜容器,反映了夏商时期中原文化在三峡地区传播的史实。</p> 06镇馆之宝之——偏将军印章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偏将军金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汉 重庆三峡博物馆旧藏</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方印属于龟纽方形金印,通高 2 厘米,纽高 1.2 厘米,边长 2.4 厘米,重 108.95 克,含金 96% 。篆刻印文 “偏将军印章” 五字三行,是一方典型的汉代官印。据文献记载,偏将军是将军的辅佐,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这枚印章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在汉晋时期比较流行,但目前全国共发现 26 枚,两汉金印仅存 15 枚,极为稀罕,至为珍贵。小小印章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位将军的传奇人生,它见证了汉代的风云变幻,是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p> 07镇馆之宝之——汉代景云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汉代景云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汉熹平二年(173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景云碑是国家一级文物。碑上刻满了隶书碑文。这些碑文内容涉及三峡地区的政治、地理、移民等诸多史实,内容丰富。它不仅为专家学者们研究汉代三峡地区的社会风貌提供了详实的文字资料,还让人们得以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承以及与外界的交流融合,是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一座丰碑,承载着先辈们的记忆与智慧。</p> 08镇馆之宝之——东汉牵马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汉牵马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重庆开县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 东汉的青铜造像,铜马高98厘米、宽90厘米,铜俑高78.5厘米、宽33厘米。铜俑由头、身和四肢分4小件组合而成,戴帽着履,身穿右衽宽袖长袍,腰间束带,左手侧上作牵马状,右手残缺。铜马由头、躯干、尾和四肢分7小件组合而成,张口露齿,巨目微凸,竖耳直立,作站立昂首嘶鸣状,其腰圆体壮,四肢矫健,造型雄健威武。铜马和铜俑保存基本完整,铜马形体高大、造型雄健威武,是重庆乃至巴蜀地区汉代同类器中的精品。</p> 09镇馆之宝之——白瓷观音坐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白瓷观音坐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明朝 德化窑瓷雕大师何朝宗制</span></p> <p class="ql-block"> 看观音的脸饱满大方,双目微闭,右手抚膝而座,左手执如意,胸部饰璎珞。脊背处有“何朝宗”葫芦印纹。菩萨像通体象牙白釉,釉面温润如凝脂,雕塑手法细腻,观音菩萨的手、衣纹褶皱处的质感太强烈了!她被列为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创作于嘉靖至万历年间,体现了明代德化窑瓷塑工艺的巅峰水平。 </p> 10镇馆之宝之——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明代绢本</span></p> <p class="ql-block"> 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南唐大臣韩熙载因政治失意而与阁僚、歌伎放纵声色之事。此卷为明代唐寅的临本并有所改编,此卷设色鲜丽华贵,笔触精细,尤其是韩熙载的眼神,使我们能窥视到其痛苦、矛盾的内心世界,的确是“传神”之笔。此卷中两处唐寅的书法也为画卷增光添彩。</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江万古奔流,穿高山峡谷,纳百川千湖,造就巴山蜀水的千年文脉,孕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巴渝</span>人与山水为伴,世代耕耘,辛勤劳作。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三峡人大山一样宽厚坚忍的性格,大江一样豪放旷达的气度。巴渝文化从远古到未来,在岁月中打磨,在历史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