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池沟传奇

佳人

<p class="ql-block">8月20日,我们驱车前往宝兴县蜂桶寨乡邓池沟村。全程205公里,历时三个多小时。遥想1869年2月22日,法国人阿尔芒·戴维从成都出发,途经新津古渡口、邛崃油榨头、芦山大川镇,最终翻越瓮顶山抵达邓池沟,整整耗费了七天时间。</p><p class="ql-block">邓池沟位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邛崃山脉中段、夹金山南麓,海拔约1750米。这里群山环抱、溪流纵横,森林覆盖率达71.39%。独特的地理与生态条件,使其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屏障,享有“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邓池沟天主堂</p><p class="ql-block">1294年,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孟德高维诺抵达元大都(今北京),获准建堂传教,标志着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当时天主教主要流传于宫廷上层,随着元朝覆灭一度中断。1582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抵达澳门,几经辗转于1601年进入北京。利玛窦与后来的汤若望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媒介,将天主教教义与儒家伦理相融合,活跃于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1664年8月,经教宗亚历山大七世批准,巴黎外方传教会正式成立,致力于培养前往中国、越南等地的传教士。与耶稣会的上层路线不同,该团体常采取直接布道的方式,传教范围遍及台湾、福建、东北、广东、广西及云贵川等地。</p> <p class="ql-block">1724年,因礼仪之争,雍正皇帝下令禁教。尽管清廷严厉压制,民间天主教仍有较大生存空间,传教活动由公开转为隐蔽,从城镇深入乡村。</p><p class="ql-block">四川的传教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因外籍传教士人数稀少、行动受限,中国籍神职人员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培养本土神父的神学院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巴黎外方传教会曾辗转成都凤凰山、宜宾落壤沟、芦山大川镇多地,最终于1830年由罗安白在邓池沟兴建穆坪神学院(又称领报神学院)。该地当时属穆坪土司管辖,选址于此可有效规避清政府的直接管理。神学院迅速成为川西北天主教的重要基地。</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天主教的限制全面解除。1875年,穆坪神学院迁至交通更便利的彭州白鹿镇,白鹿上书院(即领报书院)逐渐发展成为四川天主教的教育中心。</p><p class="ql-block">神学院虽迁走,但因本地信众众多,为信众子女提供初级教育的经言学校仍在运作。1903年至1912年间,教会重建年久失修的房屋,奠定了如今邓池沟天主堂的基本样貌。</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教堂更名为“圣母领报堂”。一如当时教会在中国西南的建设策略,这座教堂融合了地方建筑风格。整座建筑呈川西民居式四合院布局,占地3667平方米。主体为中西合璧的三层木结构,采用穿斗叠梁工艺,具备10度防震能力。门廊由十根直径约70公分的大柱支撑,四周砌石料墙裙。</p><p class="ql-block">步入庄严的大门,可见庭院宽阔如篮球场。左右及后方为厢房,右侧则是一座中西风格交融的礼拜堂。教堂主体为二层木构,石砌台基,内部全木装修。中部由十根红色木柱支撑,柱头仿罗马式,柱基则呈中式结构。四周窗棂为西方教堂常见的万字格花窗,抬头可见全木打造的哥特式拱顶。整座建筑既具哥特与拜占庭风韵,又融汇中国民间传统建筑特色,中西合璧,兼具历史、艺术与人文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全木穿斗榫卯结构赋予其卓越的抗震性能。2008年汶川地震致使彭州白鹿书院完全坍塌,而邓池沟天主堂却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在教堂临庭院一侧的木外墙上,依稀可见刮除油漆后露出的七字标语:“一定拿下三千吨”。不难联想,这是1958年“超英赶美”时期落实至深山小村的炼钢任务。有记载称,教堂厢房曾用作石棉矿工宿舍,也放过电影。尽管功能屡经变更,邓池沟天主堂仍幸运地完整保存至今。如今教堂大门常开,游客可自由参观。该堂现属乐山教区,每周日仍举行礼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阿尔芒·戴维与大熊猫</p><p class="ql-block">邓池沟天主堂的历史与人文故事,或许更多在教会、信众与学者间产生共鸣。而邓池沟村之所以闻名中外,更因它是大熊猫科学发现之地。</p><p class="ql-block">自15世纪起,伴随殖民扩张,欧洲兴起全球大发现浪潮,博物学应运而生。该学科侧重对动植物、矿物和生态系统进行宏观观察、描述与分类。直至19世纪后期,随着物种发现趋于饱和及生物学分支不断发展,博物学逐渐式微,至20世纪下半叶完全退出学科舞台。</p> <p class="ql-block">然而,博物学在科学史与文明史上贡献卓著,法国人戴维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阿尔芒·戴维(中文名谭卫道),既是博物学家,又是虏诚的天主教徒,1826年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山区,自幼热爱自然与探险。</p><p class="ql-block">1862年7月5日,36岁的戴维以传教士与博物学家的双重身份抵达北京。他在教会学校教授自然科学、传播信仰,同时刻苦学习汉语,并为自己取名“谭卫道”。他常赴北京周边草原与山区采集标本,在香山静宜园、承德木兰围场及清东陵等地发现了多种中国特有物种,如梅花鹿、马鹿、直隶猕猴等。这些标本运回法国后,引起科学界震动。</p> <p class="ql-block">戴维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1865年秋在南海子皇家猎苑见到的“四不像”——麋鹿。他最终以二十两纹银购得麋鹿头骨与皮张。该新物种后被命名为“戴维鹿”,部分个体被引进欧洲,幸运地避免了灭绝之灾。</p><p class="ql-block">戴维的考察成果引起巴黎自然博物馆重视,经协调,教会同意他专注于在华科学考察与标本收集。</p><p class="ql-block">1868年,戴维由天津乘船至上海,偶遇一位曾就读穆坪神学院的中国人。对方向他描述了穆坪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戴维遂决定前往四川,并于1869年2月28日抵达邓池沟穆坪神学院。</p><p class="ql-block">↓邓池沟景区熊猫园,5只大熊猫各有专属的庭园和别墅</p> <p class="ql-block">一到达,戴维便被这里的生态环境深深吸引,迅速投入标本采集工作。3月11日,他在红山顶考察归来,于一位李姓地主家歇息时,意外发现火塘墙上挂着一张黑白相间的兽皮。主人称其为“花熊”,出于高山密林中。戴维激动不已,推测这将是科学上的重大新物种。</p><p class="ql-block">4月1日,猎人捕获一只活体“花熊”送至戴维面前。当晚,他便在灯下疾书,向巴黎自然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寄出报告。这一天,后被定为“大熊猫科学发现日”,邓池沟由此成为大熊猫模式标本产地,享誉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对大熊猫的喜爱持续升温。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更将大熊猫用作会徽,象征珍稀生物保护与全球环保理念,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p><p class="ql-block">1869年11月22日,戴维因健康原因离开邓池沟。在此期间,他付出巨大心血,也收获了丰硕的标本成果:向法国寄出植物标本676份、鸟类标本441份、哺乳动物标本145份。除大熊猫外,他还发现了川金丝猴和植物“活化石”珙桐树。珙桐又称“鸽子花”,后被欧美多国引种,成为异国园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