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并制作:心安天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源:网络,后期加文字</p> <p class="ql-block"> 这周学习的内容是阳明先生的《送宗伯乔白岩序》,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故事短文,文章简洁却生动形象,节奏明快又环环相扣,意思明晰又层层递进。读这篇文章,犹如眼前坐着两位智者在论道,虽然只有语言描写,但谈话者似乎在我的眼前动了起来,画面感很强,神态表情也都栩栩如生,所以很想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送宗伯乔白岩序</p><p class="ql-block">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p><p class="ql-block"> 阳明子曰:“学贵专。”</p><p class="ql-block"> 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p><p class="ql-block"> 阳明子曰:“学贵精”。</p><p class="ql-block"> 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战!”</p><p class="ql-block"> 阳明子曰:“学贵正”。</p><p class="ql-block"> 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p><p class="ql-block"> 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惟精惟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p><p class="ql-block"> 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p><p class="ql-block">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p> <p class="ql-block">本周一如既往按时提交作业,现整理如下。</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5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线上课堂66期</p><p class="ql-block">诚意班15小组学习第15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心情</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课,听了两次博仁导师的讲析,心情有些复杂。今天,又是改变自己认知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之前认知的“专”,是无论对象是啥的,即使是玩,只要一心一意,即可为“专”,但看了这则小故事,听了博仁导师的讲析,才明白,只要志不在道,那所谓的“专”,不过是“溺”罢了。心里又是一阵“翻腾”,自己不就是盲目地“溺”了半生吗?</p><p class="ql-block"> 改变自己,从学习开始!感恩遇见!感恩阳明先生!感恩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6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线上课堂66期</p><p class="ql-block">诚意班15小组学习第16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学习</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般理解的学习,多半是指在校学习,等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了,似乎也就卸下了背了十几年的书包,心中或许还有些“窃喜”:终于不用再学习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走上社会的我们,却不断地被社会“教训”着,有时候焦头烂额,有时候灰头土脸,在被动中,其实也学会了一些东西。</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慢慢意识到,原来,学习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少小时的学习,奢侈在自己的青葱岁月;现在的学习,奢侈在自己的觉知。当在一堆事情排队等着自己做的时候,仍能静下心来听听老师的朗读,听听博仁导师的讲析,听听优秀同修们的学习之路分享,听听孙老师的责善点评,让自己繁忙的心如沐春风,如听梵音,一下子沉静下来了!这是多么惬意又奢侈的事啊!</p><p class="ql-block"> 突然觉得,这也便是别人体会不到的一种“高配”生活!</p><p class="ql-block"> 天天学习,好好向上!</p><p class="ql-block"> 给自己加油!</p><p class="ql-block"> 感恩遇见!</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7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线上课堂66期</p><p class="ql-block">诚意班15小组学习第17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 道</p><p class="ql-block"> 关于“道”,圣人先贤皆有论者。</p><p class="ql-block"> 老子曰:“道可道也,非常道也!”</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关于“道”的词语,也很多,诸如道理、公道、问道、出道;诸如天道、地道、人道、大道、正道……如果只看这些词语,似乎也理解意思,但要只简化成一个“道”字时,我的理解便模糊起来,这个字,也变得高深起来,觉得那是远在天边的高高在上的,普通凡人是望尘莫及的,只有圣人先贤才配有的一个字,也是只有圣人先贤才能悟出其中的真意!对于“道”,我总是如履薄冰地顶礼膜拜!</p><p class="ql-block">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自己开始注意这个字的,也听过不少讲座讲所谓的“道”,但常常是人家讲得津津有味,我听得一头雾水,究竟,啥就是个“道”呢?</p><p class="ql-block"> 博仁导师的课,今天又是听了三回,总是觉得不过瘾,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听懂,但关于:“道”,博仁导师让我如醍醐灌顶,他说:自省利他致良知是一条光明大道!这不就是自己长久想知道的那个抽象的“道”的具体化吗?这样说来,自己可以努力去做吗?这也让我想起来竹冰常和我说的那句话:“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以前我是不相信这句话的,现在信了!</p><p class="ql-block"> 感恩博仁导师!感恩遇见!</p><p class="ql-block"> 天天学习,好好向上!</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8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线上课堂66期</p><p class="ql-block">诚意班15小组学习第18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其一、说只做两件事</p><p class="ql-block"> 博仁导师说:“笃定做印证,无我去付出,在提升心灵品质这条路上垂直攀登!”博仁导师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p><p class="ql-block"> 我也想这样,往后余生,也“惟精惟一”致良知,先唤醒自己,再去影响别人;往后余生,我多做这两件事,一曰践行,一曰付出。</p><p class="ql-block"> 先说践行,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中的“习”,不是“复习”,而应该是践行,就是说,学习了某种知识或本领后就去践行,去实习,当你学到的知识得以印证,学到的本领得以运用时,你的内心是充满愉悦的。这句话也正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学习需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才能真正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说来,践行不就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吗?吾乐以为之。</p><p class="ql-block"> 再说付出。我的认知里,正常情况下,我们付出的时候多。比如在工作中,比如在家庭中,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只不过,大多数人的付出过程中,伴有一个不好的“附属品”,那就是唠叨和抱怨,这样,付出似乎也就成了负担。学习致良知,就是要学会心甘情愿地、无怨无悔地、去欲无我地付出,这样,才是付出应该有的样子。当自己想通这一切时,那付出又何尝不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呢?</p><p class="ql-block"> 愿意为自己加油!正人必先正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二、 说“致良知”</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进一步理解“致良知”,我又问了一下百度,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他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p><p class="ql-block"> 结合博仁导师的课,我慢慢认识到,当一个人误入歧途想改正时,叫洗心革面,而我们现在的学习,可以叫洗面革心,心里,要进行一场“革命”,让自己的“良知清澈”,让自己心底的那份良知,彻底能见“天日”,让自己的心也光明起来,心明,才能眼亮。</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是一条光明大道,但也是一条漫长的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道”!</p><p class="ql-block"> 感恩遇见!</p><p class="ql-block"> 天天学习,好好向上!</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9日</p><p class="ql-block">致良知线上课堂66期</p><p class="ql-block">诚意班15小组学习第19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一 说“明”</p><p class="ql-block"> 忽然觉得,“明”是最难做到的了。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就看这个字吧。何为“明”?那是要日月同框的,这是多么难得啊,不是天天有,有的时候你还得看的见,可见其不易。思想亦如此,明难得,难得明。</p><p class="ql-block"> 阳明先生说:“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由此看来,精是明的前奏,诚是明的结果,而诚,是“一”之“基”。“明”在中间,起了很好的桥梁作用,这样说来,自己应该在修精修明上多下功夫。</p><p class="ql-block"> 专、精、明、诚、一,修行之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二 说态度</p><p class="ql-block"> 治学所持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听王阳明先生的,对待圣贤的智慧,遵从笃信,恭敬至诚,用博仁导师的话说,叫简单听话照做实干。</p><p class="ql-block"> 不用多想,只需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淬炼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澄澈明亮起来;在做的过程中,逐步去人欲,让自己在一步一步的前行中,寻找天理致良知!从而真正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做一个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感恩遇见,感恩老师!</p><p class="ql-block"> 天天学习,好好向上!</p> 学习有鼓励,小嗮有幸福。 我有一个优秀的小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