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窗外秋风与七夕私语,恍若见鹊桥星辉熠熠,秦观的"金风玉露"原是为知心相遇作注,纵使山水相隔,同频共振,将在时光里酿成真情,纵使千帆过尽,仍是生命里最妙曼的兰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炭素生制品的焙烧工艺制度涵盖多个方面,其中温度曲线尤为关键,而升温曲线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为在合理控制燃料消耗和焙烧时间的前提下获得高质量制品,需依据理论分析并结合焙烧炉的实际条件,通过系统试验制定科学的焙烧温度曲线。该曲线应综合考虑焙烧过程中制品的各项物理化学变化指标,同时兼顾产品品种、规格、填充料类型、炉体结构以及运转炉室数量等多方面因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 升温曲线应适应沥青挥发分的析出速率及其焦化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遵循“两头快、中间慢”的原则。在200℃以前,制品尚未发生显著的物理化学变化,加热速率可适当加快;700℃以后,粘结剂焦化过程基本完成,升温速度也可提高。而在200~500℃之间,由于挥发分大量析出,粘结剂经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此阶段必须严格控制升温速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产品种类与规格不同,所采用的温度曲线也应有所区别。大直径制品内外温差较大,升温速率应适当放缓;小直径制品则可相应加快。以环式焙烧炉为例,直径200 mm以下的制品,焙烧时间通常控制在200小时左右;直径350~500 mm的制品,则需延长至300小时左右;对于直径达700~900 mm的特大规格制品,总加热时间甚至需延长至500~600小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不同类型的焙烧炉也需采用不同的升温曲线。我国环式焙烧炉一般采用300~360小时升温至1300℃(指炉拱下方的火焰温度)的曲线;而倒焰窑在升温初、中期,火焰温度与制品实际温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且最高焙烧温度通常低于环式炉,因此其升温曲线具备自身特点。</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 炉体结构对焙烧温度曲线也有显著影响。例如,φ500 mm电极生制品在使用带火井盖的焙烧炉中采用280小时升温曲线,比无火井带盖焙烧炉采用300小时曲线所获的制品质量更优。同样,将φ600 mm电极生制品置于容器中焙烧,采用280小时曲线也可获得良好质量。一般而言,炉室尺寸越大、装炉量越多,升温速率应越慢。因大尺寸炉室内温度分布不均,为减小温差,需适当延长升温时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5. 生制品体积密度较大时,应减缓升温速度;骨料粒度较小的生制品,需延长升温时间,而粒度较大者则可相应缩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