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义初探】吉晓峰 ‍ 前世辗转回眸,‍余生再次擦肩。成都四中老三届2025聚会感怀

美篇号TVJ

<h1><b>  &nbsp;</b></h1><h1><h1><b> &nbsp;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b></h1><b> &nbsp;</b></h1><h1><b> —— 《说文》</b></h1> <h1><b><br /></b></h1><h1><b>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b></h1><h1><b> 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br /></b><b> 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br /></b><b>&nbsp; &nbsp;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爱情、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br /></b><b>&nbsp; &nbsp; &nbsp;对异性的欲望,性欲:情欲、发情。<br /></b><b>&nbsp; &nbsp; 私意:情面。说情。 "<br /></b><b>&nbsp; &nbsp; &nbsp;<br /></b><b> ——— 《辞典》</b></h1><h3><br /></h3> <h1><b>  &nbsp;</b></h1><h1><h1><b> 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謂情。情非制度不節。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不學而能。左傳曰。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孝經援神契曰。性生於陽以理執。情生於陰以繫念。</b></h1><b> ——— 董仲舒</b></h1> <h1><b>  &nbsp;</b></h1><h1></h1><h1><b><br></b></h1><h1><b> 世上最复杂多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关系又是由感情来维系的。有人做过统计,人的一生认识人在3000左右,并在不断认识、更替和不断忘记过程中。这个过程在不断延续,直到我们大脑死亡才会停止。人与人之间关系大系经历几个阶段:相缘、相识、相知、相处、相择(或分或离或若即若离)。许多人从开始情投意合,有情有义、逐渐因时空环境改变利益关系变化而渐行渐远慢慢遗忘;也有的人终其一生,始终保持友情没齿不忘,所剩无几但弥足珍贵。</b></h1><b>&nbsp;</b> <h3><b><br></b></h3><h3><b><br></b></h3><h1><b>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相守一生的朋友,大多有过共同的经历,铭心刻骨的故事,和大致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情感往往可以超越政治超越利害得失,甚至超越种族、宗教和信仰。</b></h1> <h1><b>  &nbsp;<br>  情与义细分可有几类:1.有情有义。2.无情无义。3.有情无义,不讲原则。4.有义无情,六亲不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传统文化颂扬的义薄云天义结金兰,便是这类感情的写照。大多数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并非落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亲即疏),而是兼而有之。或宁违事理,不伤和气,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宁舍利益,不弃朋友;或权衡利弊,近而远之、疏之淡之弃之忘之。<br>  </b></h1> <h3><b><br></b></h3><h3><b><br></b></h3><h1><b> 人之初性本无,本来无一物,何以染尘埃?情是道生一(生命从无到有),一生二(天地、阴阳、男女已分)的属性,是自然之道、生存之道,繁衍之道。情由心生,触景生情,情是人类先天本性中具备生出的,是生命的原生态,情先于大脑感知。同情心、怜悯心、感恩心、恻隐心、敬畏心、宽容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具备的情感、当然也有忌妒心、报复心、仇恨心、狭隘心.......。</b></h1><h3><b>&nbsp;</b></h3> <h1><br></h1><h1><br></h1><h1><b> 而义则是人在后天根据生存环境、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社会契约、利益关系产生的义务、规则、责任与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义是变化的,随着人的观念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b></h1> <h1><b>  &nbsp;</b></h1><h1><b> 文革十年浩劫颠覆了中国人的三观,摧毁了人性中最基本最美好的情感,因观点不同父母兄弟姐妹同学亲朋反目成仇同室操戈亲情撕裂,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创伤,久久不能愈合........。</b></h1> <h1><b><br></b></h1><h1><b> 当下,我们似乎又看到这一幕上演,网络的惊人传播作用而产生的蝴蝶效应,能让任何一件事,即刻引发万众围观。人们习惯性先按左右进行站队划分,一旦贴上某种标签即成寇仇,双方剑拔弩张誓不两立,顺我者浑身优点不吝溢美赞美,逆我者从娘胎便是坏种,欲置于死地而后快。这种文革式的思维定式,造成了今天社会各个层面的撕裂。</b></h1> <h1><b><br></b></h1><h1><b><br></b></h1><h1><b>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真理都是相对境界性存在,世上没有亘古不变的思想主义信条观点派别,左和右、是和非都因境而变。人过一百形形色色,毎个人都集人性优劣为一体,都是天使与魔鬼的化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所以能和谐共处,是因为彼此都尊从着最大公约数,遵守着平等、良知、善意的基本规则,如果背离这个底线,我们将每时每刻都生活在选择、盲然、混乱、焦虑、仇恨、恐惧、黑暗的包围中。</b></h1> <h1><b><br></b></h1><h1><b> 情与义本为一体,同时又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冲突产生不同结果:或为某种规则抑情灭欲;或为某种理想信念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或为情所困背弃信念承诺法律法规;或为情舍义舍财舍国舍命,与亲人朋友恩断义绝........</b></h1> <h1><b><br>&nbsp; &nbsp; &nbsp; 若要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就需要在情与义之间随时调整,将个人情感、欲望、利益诉求调整到附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附合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点上来。这个点就是顺应天地自然和人类大义公平正义良知!失去这一点,人会薄情寡义、虚情假意,寡廉鲜耻,国家则四维不张,社会道德沦丧……。自作孽不可活,那就只有一条:等待天遣,接受果报!</b></h1> <h1><b><br></b></h1><h1><b>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草民百姓之间个人恩怨是非纠葛不可随意上纲上限,文革内斗造成的民族灾难,无数人死于非命的惨痛教训,让从那段噩梦中走过来的人至今脊背发凉。作为执掌国家权力人民福祉草民生死的官员,如果在情感与道义上失衡,后果将不堪设想。古往今来多少往事让我们心有余悸:春秋无义战、安史之乱、靖康之变、国共内战、三年大饥荒、文革动乱,民族撕裂同室操戈、千千万万人生灵涂炭、血流成河……</b></h1> <h1><b>  &nbsp;</b></h1><h1><b>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下社会人欲横流,一点得失一语不和,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亲人反目成仇,朋友剑拔弩张,更有甚者凡事以我为中心,顺我者昌 逆我者亡,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触目惊心,理解包容合而不同已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奢侈品!</b></h1> <h1><b><br>&nbsp; &nbsp; &nbsp; 情由心生,何谓心,西人讲心是供血的泵,中国人讲的心是人的意识情感之源。人之初性本无,无心之心乃为真心。真心无爱无恨无冷无热无分无别无对无错无垠无痕,生命落入后天,才有了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正是这些分别影响了人与人的情感和沟通。成魔成佛一念间。倘若一个人能舍弃我执,破除己见常见定见,将是非利害得失格式化,回归自然本性,人与人之间的积怨矛盾即可转化消失,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回眸人类数千年文明史,我们从佛陀、圣雄甘地、南非曼德拉、以及许许多多卑微小人物身上,看到了无我无私为人类大义割舍一己私情的人性光芒!</b></h1> <h1><b><br></b></h1><h1><b> 哲人讲: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圣人曰:宁人负我 我不负人,上帝说: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老子言:能婴儿否?佛陀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无有法如来度者,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假如我们能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得失论成败,不以输赢论高低,不以贫富论贵贱,不以是非论友情.......,就不难发现人类情感中最美好的</b><b>东西。"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b></h1> <h1><b><br></b></h1><h1><b> 距离产生美,距离又疏远情。中国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就是此理,亲情朋友之间需要经常来往走动,关系越走越近。仅管现在有了网络,天涯海角尽在手机中,但它仍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尤其面对面的交流,否则近在咫尺也如同远隔天涯。</b></h1> <h1><b><br /></b></h1><h1><b> 中国人言情重情,对情的描述堪称世界之最:情不自禁、情深似海、情真意切、情意绵绵、情投意合、情有独钟、情非得已、情窦初开、情同手足、情急智生、情词悱恻、情巧万端、情天恨海、情趣相得、情不可却、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情大于王法,是国人的信条,古往今来已有无数例证,最典型的如《三国演义》里的捉放曹,但同时也以无情绝情,内耗内斗,自相残杀著称于世,如秦汉时期嬴氏家族,刘氏家族,北周宇文家族,北齐高氏家族,南朝宋氏家族,梁氏家族,隋朝杨氏家族,唐朝李氏家族,明朝朱氏家族兄弟间相互残杀血流成河.......。叹我中华,何时能走出这千年魔咒?!</b></h1> <h1><b><br /></b></h1><h1><b> 真水无香,真心无心。佛不执相,道不释义。无情未必真豪杰。道者于情:守心不守意、守情不守义、守无不守有,守恒不守变。</b></h1> <h1><b>  &nbsp;</b></h1><h1><b> 情若在,就珍惜维护。若淡,也不必强求。若逝,就相忘于江湖。</b></h1> <h1><b>  呜呼!言情说义,知易行难!</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撰文:吉晓峰 初67教改2班</b></p><p class="ql-block">‍2018.6.17.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