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口

吴德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的井口,是一个村庄的名。</p><p class="ql-block"> 井口村是长汀县馆前镇的一个小山村,人口只有185人,与连城县四堡乡腊坑村接邻,两村之间相距不到5公里山路。但井口村处于大山腹地,四面群山环抱,就像处在井口之中,这也是井口村名的来由。它与馆前的另两个小山村长峰、石背合为一个行政村,叫云峰村。</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暮冬时节,天气晴好,还透出些微春天的暖意。我与友人道德骑摩托车到腊坑村,把车寄到一户人家,就徒步向井口村进发。刚出腊坑村口,就见山路边一棵比碗口还粗大的梅花树,满树开着洁白的梅花,惹人喜爱。</p><p class="ql-block"> 先是一直上坡,山路如九曲回肠,弯来绕去。翻过一道山脊后,就开始下坡了,树林也愈加茂密,常有几人才能合抱的古树相迎,有几段还是石砌的古道。转过一道弯,一座山亭相迎。过山亭而下,眼前豁然开朗,已被修理的一草不染的层层梯田逐级而下,煞是美观;远处,一个黄墙黑瓦的村庄窝在山凹里依稀可见,几缕炊烟正飘在村子的上空,还隐隐传来人的说话声和几声鸡鸣。</p><p class="ql-block"> 刚进村口,就见村边的几棵大梨树下,四个老人正坐在木筒上闲聊。道德上前用本地话和他们搭话,我则被村庄的建筑格局迷住了,忙不停地拍照。</p><p class="ql-block"> 井口村的房屋大多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前甚至民国时期的建筑,土木瓦结构,村中仅有一座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有的依山临田,有的依田临溪。村头和村尾都有一片树林,巨大的古木挺立其间,很是显眼。一条小溪流经村旁,溪边还种了一小片翠绿的毛竹。一条水泥路沿溪而下又回绕村中。梯田上搭盖着白色的烟苗棚。我们找到村支书时,他就在烟苗棚内剪烟苗叶。</p><p class="ql-block"> 村支书叫萧毓满,今年50岁。他家的房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土木瓦结构,两层,上下厅,两边厢房,中为天井,天井中种了两棵山茶花,有碗口粗大,一棵开白花,一棵开红花。二层楼上沿天井周围建了四方形的木走廊,外围木栏杆弧形,造型别致。萧支书告诉我们,该村萧姓,先祖于清末从石背村迁来开基立业,迄今已150多年了。历史上主要以做土纸和种粮食为业,以前这里有大片的竹山,开有两个造纸坊。如今,竹山不多了,经济收入主要还是以种烟和外出打工及做生意为主。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和做生意,赚到钱的就在外买了房,全家也迁到外地去住了。还在这里住的多为还不具备外迁条件的村民。现村里只有一条通往馆前的水泥公路,一路经石背、长峰、南材坑等十几个山村。如今,萧支书正在策划开一条从井口到腊坑的水泥公路,资金也筹措了一部分,预计就在近期开工。如果一旦开成,长汀馆前将和连城四堡连为一体,对促进两地的发展交流都将发挥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村里正有一对青年结婚,村中不时传来鞭炮声,村间还停了两辆打扮得花彩炫丽的小车。一对新人正在车边窃窃私语。村支书邀请我们去喝口喜酒,我们谢辞了。</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时,我们离开了村庄。当我们爬上山脊时,西边天际处,一轮通红的落日撒开了漫天红霞,把整片天都染红了。</p><p class="ql-block"> 巧妙的是,就在我把上面的文字发布到网上后,很快就收到了一条留言,留言是长汀县大同镇的一位干部留的,他说他就是井口村人,看了我的文章,很感谢我为他家乡做了宣传,并说他就是井口村支书萧毓满的儿子,让我方便时候去找他,相互认识一下。但遗憾的是,至今也没有机会相识。</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认识萧支书的那位在政府工作的儿子,几年后,却意外认识了萧支书的另一位侄媳妇。其时她办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养猪场,因为场地归四堡政府管,她经常到四堡政府办事,因此有机会认识了。她娘家是永定的,嫁到井口村来,我们都叫她“小许”。她三十来岁,长相清秀,聪敏大方,待人真诚。有趣的是,几年后,小许摇身一变接替了当年她大伯公的书记职务,也成为了云峰村的支书。她说她文化有限,怕当不好这样的村官,是村民拥戴和上级领导鼓励才赶鸭子上架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认识许书记,就有多次去井口村了。如今,在许书记的带领下,从井口到腊坑的公路已经硬化了,实现了当年萧毓满书记的愿望,方便了井口村和云峰村的出行交流。井口,再也不是一个闭塞的的山村了,接通了社会大动脉的交通网络,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也是许书记为民办事实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