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祭礼.『烧纸钱』

南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华夏大地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农历七月以其独特的民俗传统,成为一个承载着深厚情感与信仰的特殊时段。除回族和部分基督教徒外,汉族、彝族、哈尼族等众多民族,都在这个“鬼月”遵循着烧纸钱给祖先的古老习俗,这一传统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生者与逝者,维系着家族的血脉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鬼月”之说,有着丰富的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交替宇宙观认为,农历七月处于夏秋转换之际,阴阳二气更迭,阳气渐弱,阴气渐盛,此时阴阳界限相对模糊,为鬼魂的往来提供了可能。佛教的盂兰盆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于七月十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借僧众之力使母亲脱离苦海,这一充满孝道与慈悲的故事,融入中国文化后,强化了七月对祖先和亡魂的祭祀意义。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地官大帝在这天校定众生善恶,赦免亡魂罪过,地府之门大开,鬼魂得以重返人间,使得这个月的祭祀活动更具神圣与庄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从七月初一鬼门开启,整个“鬼月”便笼罩在神秘而肃穆的氛围中。传说七月初一,阎王爷打开坟墓门,让祖先回家过节,然而家门有门神守护,祖先魂魄难以直接进入,于是在七月初二,后世子孙举行隆重的接祖仪式。子孙们端着托盘,盘中一碗清水,水上泡着一朵鲜花,象征着纯净与欢迎;手持火把,为祖先照亮归途;点燃三炷清香,缕缕青烟承载着对祖先的思念;用青松毛沿路撒放,为祖先指引方向。子孙们一路呼唤着“三代祖公,今天是七月半,我们来接你,请你们回家过节”,从大门外将祖先的魂魄接入家中堂屋的供桌前,将清香插在祖公牌位前的香座上,至此,祖先正式“回家”,接受子孙的供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接祖之后,一直到七月十四日,家族进入“服侍老祖公”的阶段。每日三餐,子孙们都要先将食物供奉给祖先,待祖先“享用”过后,家人才开始用餐。每一次供奉,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子孙们在心中默默诉说着生活的点滴,祈求祖先的庇佑与指引。这一行为不仅是对祖先的敬重,更是孝道的具体践行,让子孙们时刻铭记家族的根源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彝族在鬼月期间,除了遵循接祖、侍奉祖公的传统流程外,还会举行独特的毕摩祭祀仪式。毕摩作为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宗教仪式的主持者,会诵读毕摩古籍《吊孝经》。经中提到“阳世的纸是阴间的钱”,强调了烧纸钱这一行为对于逝者的重要性。毕摩会在特定的祭祀场地,摆放好祭品,点燃香烛,然后庄重地诵读经文,引领生者与逝者进行跨越阴阳的对话。他们嘱咐逝者在阴间好好生活,告知逝者这些纸钱是供其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的,叮嘱逝者要保管好钱财,不要被其他鬼魂抢走,如果钱财不够,生者还会继续焚烧纸钱。同时,生者也会虔诚地祈求逝者保佑家人健健康康,万事顺意。在这个过程中,毕摩的诵经声、燃烧纸钱的火焰以及袅袅升起的青烟,共同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让彝族人民在鬼月祭祀中,深刻感受到与祖先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家族传承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月十四日晚,是“送祖”的重要时刻,也是“鬼月”祭祀活动的高潮。晚饭后,天色渐暗,家人将过去十四天祭祀用的香根、水果、菜饭、酒肉,以及供桌上的鲜花等,一同用托盘端着,再次点燃火把,前往大门外事先设好的祭台。在祭台上,摆放着为祖先准备的纸钱、纸衣、纸鞋等物品,这些祭品承载着子孙对祖先的关怀与牵挂。随着纸钱与纸制衣物的燃烧,火焰照亮了夜空,家人一边烧,一边念念有词:“带给你们的钱、衣服、鞋子等,你们各人领受,不要让别人抢去,要保佑你们的后代子孙清吉平安,代代发旺。”在火光中,祖先的魂魄被“送回”地府,等待来年七月再次相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鬼月祭祀传统,不仅仅是简单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它以祖先崇拜为核心,反映了人们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延续的祈愿。通过这些祭祀活动,生者与逝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让人们相信,即使亲人已经离世,他们的灵魂依然在守护着家族,庇佑着后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但鬼月祭祀这一传统习俗依然在许多地区得以保留。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家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在祭祀的过程中,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每一个环节,这种共同的经历和情感交流,加深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鬼月祭祀传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无论是汉族、彝族、哈尼族还是其他民族,在这个特殊的月份里,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缅怀与敬意,传承着家族的精神与价值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有责任将这一传统习俗继续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亲情与文化的力量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简介:李绍峰,来自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双柏县查姆研究会副主席,双柏县毕摩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州彝学会会员、省彝学会会员,在彝族文化传承、研究、整理、归正及彝文翻译、书写等方面颇有造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