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位清朝官员,由宫廷侍卫官,提任为“荆州将军”。</p><p class="ql-block"> 赴职前,面对前来祝贺的同僚,他嚎啕大哭:</p><p class="ql-block"> “荆州这地方,关公尚把守不住,现在派我去那里,我还能活着回来吗?”</p><p class="ql-block"> 这位乾隆年间的官僚,看《三国演义》入迷入魔了,愣是分不清历史和小说。</p><p class="ql-block"> 怪他平时不读史书,但更要怪罗贯中;再往深层怪下去,就得怪那些瓦舍勾栏的戏曲评书。</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独立创作的,他更像是一个编撰者,汇集民间说话唱本。</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创作者,则是唱戏说书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民间艺人,他们衣食父母,就是在瓦舍勾栏里消遣娱乐的民间百姓。</p><p class="ql-block"> 百姓的娱乐口味,欢迎什么,爱听什么,排斥什么,唱戏说书的,比官方的民意调查精准得多。</p><p class="ql-block"> 戏曲评书要活下去,艺人们要有饭吃,吃饱饭,就必须迎合听众的喜好,必须有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这样才能招徕更多的衣食父母。</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自媒体上,其遗风犹存。</p><p class="ql-block"> 刘备是汉室皇叔,按照儒家正统思想的导向,曹操自然是篡汉逆贼。</p><p class="ql-block"> 民间百姓同样憎恶曹操的篡位,曹操被画上了“白脸奸臣”的脸谱。</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执笔时,“尊刘贬曹”,不仅是政治正确,也是大众情感,必须在小说里体现,而且毫不掩饰。</p><p class="ql-block"> 毕竟,他面对的是百姓,而不是史学家。</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断断不能反潮流。</p> <p class="ql-block"> 思想倾向确立了,该如何抑曹扬刘呢?</p><p class="ql-block"> 罗贯中使出了一妙法:移植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智取曹军兵器的著名情节,但诸葛亮并没做过这件事,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那就移植吴国的:把孙权在赤壁战后所做的事,移植到赤壁战前的诸葛亮身上,显现他的足智多谋。</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空城计”,智胜曹魏统帅司马懿,老少皆知,但诸葛亮未曾使过此计,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还是移植:把春秋郑国人对付楚兵的空城计,孙权攻打文聘时,文聘使过的空城计;常山赵子龙使过的空营计,全部移植给了诸葛亮,凸显他知己知彼、沉着应变的本领。</p><p class="ql-block"> 类似这样的移植,《三国演义》里还很多。</p> <p class="ql-block"> 神话了诸葛亮,他由此有了“多智而近妖”的脸谱,但民间百姓普遍接受认同,从脸谱背后,感悟咀嚼权谋机变,品读爱憎、立场和抑扬。</p><p class="ql-block"> 这些移花接木式的虚构,影响之大,足以弄假成真。</p><p class="ql-block"> 虽然假,但我们喜欢,感到舒服、解气。</p><p class="ql-block"> “一声醒木万人惊,一人说书万人听”,瓦舍勾栏、街头巷尾的民间艺人,讲说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这就是古代绝大多数百姓的历史教育。</p><p class="ql-block"> 民间艺人毕竟是江湖中人,自有其理解、想象和阐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那位赴任前哭晕的清廷官僚,昏聩得连基本史事都不通,可谓人事不知、天日不懂,还敢指望他保一方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