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鹤古镇·浙东抗战的摇篮

高一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7月19日游览了“鸣鹤古镇”,古镇位于浙江宁波慈溪南部,依山临湖、小桥流水,素有”鹤皋风景赛姑苏”的美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因唐代凌烟阁24功臣之一的虞世南之孙、柳宗元好友虞九皋而得名。“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不久而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依白洋湖,镇口边有金仙寺,镇里明清老宅沿河分布,几座石桥连接河道两岸,镇民枕水而居,具有原生态水乡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古镇入口处,有气势宏伟的三门三重檐褚红柱灰瓦的大牌楼,正中额“鸣鹤古镇”金色大字,人们往往会在此驻足欣赏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入古镇大牌楼,首先见到的是路左杏黄墙体的金仙寺和路右边风光旋旎的白洋湖,还有白洋湖中正对金仙寺大门的一排七座石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在白洋湖边古镇绿荫下的石板路上,感到古镇清爽宁静,漫步其中,可细细欣赏古镇的每一处风景,感受那份独特的烟火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洋湖,面积约0.6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狭长回迂,白洋湖之名,源于其上游的白洋溪,以有大瀑布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中有如来七塔及芦苇丛,风景秀美,晚清诗人曾有“空水了无翳,天色浮之莹。一碧曳山远,薄岚含渐瞑”的诗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2年8月,为纪念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暨浙东区党委成立60周年,慈溪市政府在金仙寺前的白洋湖畔立“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处”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鸣鹤古镇过金仙寺有湖滨广场约4000平方米,广场中心座落着四柱飞檐的古戏台,正面有“鸣鹤戏台”匾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戏台对面是大门前有一对石狮的药材馆。鸣鹤形于盐而盛于药,古镇在明清以来是中药业的发源地,药材馆内四周现挂有150多家国药老字号品牌,其创始人大多是鸣鹤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清代乐显扬、乐达仁在北京、天津开办了“同仁堂”,而叶谱山、叶心培开办了杭州的“种德堂”、温州的“同仁堂”,形成了著名的的南北同仁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戏台后侧近河有古色古香曲折长廊连着过河的廊桥,廊桥为两头台阶的三折石桥,过廊桥才是古镇街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的街主要有三条,分别为上街,中街,下街。中街长约1500米,自宋代起便形成集市,是三北农副产品重要集散地,曾是商肆繁华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初年,鸣鹤古镇是慈溪重要的“三白”(棉花、白布、大米)集散地,今日老街,虽没有昔日的繁华,但仍能领略古镇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镇头古老的民宅现多已辟为展示和美食场所,如一些古建筑及名家的展示和丰富的传统小吃美食,像手工年糕饺、杨梅酒、臭豆腐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也品尝了年糕饺并作为了午餐,年糕饺就是以新鲜年糕作饺子皮包裹荠菜香干或榨菜肉丝等馅,现卖现做,就这样拿着吃,外皮软糯,内馅鲜美,每个5元或6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镇上深处还保留着原居民住宅,有一处还有水井,井水浅浅的,也没有井栏,旁有提水桶,我们也试着提了捅水上来,很是清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沿街进去,有200多年的古建筑“24间走马楼”,这是由叶氏后人所建,曾是小五房叶氏后人的宅院,是如今保存@完好的一座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建筑包含7间房、2条巷子和2层楼屋,这些楼屋之间通过精致的走廊相连通,甚至骑马可以在里面畅通无阻,故得名走马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马楼内石刻雕花工艺精湛,枋柱上装点着寓意吉祥如意的花卉、鸳鸯和花篮等图案,墙面上也镶嵌着砖制花窗、龙凤和蝙蝠等图案,因此有“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美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4间走马楼”后有清代豪宅“银号”,建筑面积约1855平米,屋共三进,每进五间,呈狭长型。主人姓沈,据说沈氏先人,曾在北京开银楼,积财后捐官,故可在此建五马山墙大屋。现已辟为民宿客栈,但保存了建筑原来的风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前行有“小五房”是鸣鹤叶氏叶天霖为六个儿子所建,叶氏共六房大屋,小五房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幢,占地面积约1700平米。现已辟成融茶道、香道、琴艺、珍玩鉴赏、艺术沙龙等项目为一体的修身养心之佳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镇内经拱桥过河左走,沿河绕着有彭公祠、国医馆等,就会又回到有古戏台的湖滨广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公原名彭韶,字凤仪,明代天顺丁丑(1457年)进士,彭公主政浙东盐政时,鸣鹤以盐业为生,彭公力排众议,整盐事,革流弊,逐盐霸,换盐官,承诺盐民后代可以肄业念书,使盐场恢复了生产信心和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彭公因而被盐民尊为再生父母,古镇的彭公祠既是鸣鹤盐业历史的记忆,也是鸣鹤人对彭公的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医馆全称为上海国医馆鳴鹤分馆,房屋原是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间的崇敬堂,总建筑面积1806平米,内为三间二厢楼房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崇敬堂始祖是创办温州叶同仁堂的叶心培,作为叶氏祖宅,曾掌控当时温州叶同仁堂的经营和人事大权,这里也是国药儒商的一个交流会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从崇敬堂石库门进去,天井对面墙有“鸣鹤知青厂”石匾,左转门厅悬“崇敬堂”匾,门厅口两侧留有“争六好红旗,夺全县第一”墙联,这些都是历史故事的印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鸣鹤古镇从千秋岁月中走来,不张扬地经历着时代风云,平平实实的一方水土却在抗日战争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到年底,北平沦陷、天津沦陷、华北沦陷、南京沦陷惨遭大屠杀、上海沦陷、杭州也于当年12月沦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民族被逼上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全面爆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如《保卫黄河》歌曲所发出的民族强音:(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下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从1937年9月开始了,但其中的1939年7月至1943年9月,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1941年1月6日的“皖南事变”,就是蒋介石不顾国共正在合作期,而有预谋地用8万多国民党军队围攻9000在途经泾县的新四军,新四军经七天七夜血战后,大部分壮烈牺牲,只有2000多名突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其时,1940年底开始到1941年初,日本为加紧进行“南进”的军事准备,不断加强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封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鸣鹤古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了抗日战争大局,成为了浙东抗日武装力量和抗日根据地的摇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2月1日,中共中央、毛泽东电令新四军和华中局,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地区、江南根椐地(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和苏鲁战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并明确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毛泽东还指出了具体工作路径,“经过上海党在该地区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4月,日军集结精锐师团约4万余人,海空军配合行动,发动了宁绍战役,浙江东部沦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4月30日,毛泽东、朱德等又在给刘少奇、陈毅等的电报中指出:“敌占宁波、奉化、温州、福州,如系久占,你们应注意组织各该地之游击战争。有地方党者,指导地方党组织之,你们派少数人帮助之;无地方党者,由你们派人组织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并强调“此区大有发展前途”“有单独成立战略单位之必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即,中共华中局和江南区党委决定,由中共浦东工委组织武装力量900余人,于1941年5月至9月分七批南渡浙东进入三北地区(余姚、慈溪、镇海姚江以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中共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六师和一师又陆续派遣300余名党政军领导干部进入三北地区。由此形成了浙东根据地的重要骨干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7月8日,中共华中局正式决定成立中共浙东区委员会,谭启龙任书记,何克希任军事部部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2年夏,79岁的谭启龙参加中共浙东区党委成立暨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50周年大会,期间曾回忆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5月31日,华中局又电令我立即去浙东主持工作。我到苏南找到了(江南区党委书记)谭震林同志。谭震林同志对我谈论发展敌后根据地的方针,争取有利时机,扩大与发展武装,创建敌后根据地。我于是到浦东和连柏生、张席珍同志带了一个小连,乘张大鹏同志的船南渡,在古窑浦登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谭启龙(1913-2003年),参加过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江南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解放战争时任华野先遣纵队政委,参与淮海战役,建国后历任浙江、山东、青海、四川第一书记等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7月18日,谭启龙在慈北宓家埭组织了由南来浙东的干部、浙东的地方干部和军队干部参加的“浙东敌后第一次干部会议”,作了《目前国内外形势与我党发展浙江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方针》的报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7月28日,中共华中局批准浙东区党委在宓家埭的宓大昌旧宅正式挂牌成立,中共浙东区党委由谭启龙、何克希、杨思一、顾德欢四人组成。随后,三北、四明、会稽、三东四个地区级工委相继成立,浦东工委也隶属浙东区党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8月19日,经华中局的批准,浙东军政委员会组成,何克希任书记,对浙东的部队实施统一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浙东抗日武装在鸣鹤古镇金仙寺成立了名为“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委,连柏生任副司令,刘亨云任参谋长,张文碧任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司令部成立后,统一整编浙东部队,把主力部队编为三、四、五支队,简称三五支队,此外还有南进支队、特务大队、新慈溪国民兵团、海防中队和特务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部队连同各办事处人员共有1510人,有轻重机枪36挺,长短枪878支。这支部队是巩固三北,并向四明山、会稽山发展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浙东区党委将原来各部队办事处转为地方性政权,正式成立了“三北总办事处”,后来又成立了“南山总办事处”。三北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由此就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鸣鹤古镇的金仙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不仅见证了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更成为了浙东敌后抗日活动的重要据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仙寺初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早在抗战初期,金仙寺的僧侣便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抗日部队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不仅热情地接待了许多共产党部队的党政领导,还多次掩护杀敌抗日的战士和医生,并筹措药品、粮食予以支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8月,中共慈溪县委在亦幻禅师的支持下,在金仙寺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青年夏令营,夏令营开始前,月西和尚代表全体寺僧发表了拥护抗日的欢迎词,表达了寺院对活动的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资料记载,这次夏令营有60余人,是慈北战时服务大队的骨干和知识青年,夏令营的内容分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两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政治教育中主要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以及抗日形势与任务、游击战争、群众工作等讲义,培养了一批矢志抗日的骨干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学员中有位叫达赞(亦名洛丘)的青年僧人,从学习中深受启发,夏令营结束后,他复名杨根石,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事业中,后成为了浙东游击纵队的一名指挥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8月19日金仙寺内成立三北游击司令部后,9月1日就在寺内开办了有70余名学员的“浙东第一期教导队”培训班,后建立为司令部属的教导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5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对浙东工作方针作了指示:“我军应坚持向敌后发展的方针,在沿海、山区打下长期坚持游击战的基础”,以“达到在浙东保持战略支点的目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9月22日,浙东区党委在金仙寺内召开会议,作出《关于长期坚持浙东斗争的决定》,制定了“迅速发展建立四明、会稽两山游击根据地”,“迅速巩固与坚持三北地区,并积极开辟沿海一带游击战争”的工作方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此,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将主力部队分成三部分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率司政机关和第四支队、教导队挺进四明山区,由连柏生、刘亨云率五支队在三北坚持斗争,由林有璋率特务大队等,开辟慈东、慈西地区,保障三北与四明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2年10月,日军集中千余兵力分三路对三北地区进行首次大规模“扫荡”,日军遍设据点,到处骚扰,反复搜索,企图消灭中共领导的三北敌后抗日武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面对敌人的“扫荡”进攻,浙东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游击战,取得了反“扫荡”斗争和而后的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北”这块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30公里的地区,除少数几个日伪军据点外,都成了抗日根据地。从此,三北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为中共抗日武装南进四明山、会稽山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在斗争中既锻炼了部队,也发展了武装,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属部队也发展到2000多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元旦时,何克希、连柏生邀请三北地区各界知名人士在鸣鹤古镇金仙寺举行了“新年茶话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介绍了浙东反“扫荡”及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争的经过和当前国内外的主要形势,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理念进行宣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像这样的活动,在金仙寺还举办过多次,金仙寺僧侣都十分支持,不仅安排食宿,还在周边庵堂寺院僧尼中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带动周边庵堂寺院也都支持抗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3年12月22日,浙东抗日武装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何克希为司令员,谭启龙为政治委员,刘亨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三北游击司令部”光荣完成历史的史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编为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部队己发展有1万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浙东主力奉命北撤渡过长江进入了苏北解放区,11月中旬在涟水进行了整编,一旅和金萧支队、淞沪支队等改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三旅,二旅改编为新四军独立第一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浙东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国19个主要抗日根据地之一,是全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范围在杭州湾两岸的沪、杭、甬三角地带,包括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四明、金萧、淞沪、三东(鄞县、奉化、镇海三县东部和定海县)的广大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地的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拥有浙东行政公署及其所辖4个地区级、16个县级政权,抗日武装1万余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从抗日战争的硝烟中看到,从鸣鹤古镇发展起来的浙东抗日武装力量和抗日根据地,由小到大不断地成长发展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1941年5月到1945年8月,曾经历了大小战斗643次,攻克敌军据点110余个,毙伤日伪军3672人,俘虏伪军5504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开展“二五”减租、宣传群众抗日、组织民兵力量、设立后方医院、开办凤湖中学培养抗日骨干力量、建设三北被服厂保障着基本物资需求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还看到,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内还建了浙东银行,发行了抗币,从而保证了部队的给养和抗战经费,整个浙东根据地的财政收入,除了维持本地区一切开支外,还有节余上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浙东军民的英勇抗战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发展,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直接威胁到汪伪政权中心南京,并成为新四军向东南发展的前进基地,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中华民族抗战史增添了光辉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中国成立时,鸣鹤古镇的金仙寺内尚存99间殿堂寮舍,曾一度改为学校为人民教育作出了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寺院开始大规模修复,原建筑终因年久失修及白蚁侵蚀,大部分不得不被拆除,幸而保留了当年“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办公用的7间藏经楼,并辟建为“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旧址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金仙寺已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佛殿、地藏殿、葛仙翁殿及东西厢房等殿堂楼阁,并再现了望湖楼、望海亭和七塔等胜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游览鸣鹤古镇到白洋湖畔金仙寺时,穿过寺庙,还能见到那一排坐东朝西硬山顶七开间两层楼房,暗红色,墙体斑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曾经就是寺庙的藏经楼,也就是当年“三北游击司令部”所在地,二楼的房间,正是当初“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一次开会的房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年,这里还曾举行了“2024慈溪金仙寺与浙东抗战暨纪念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82周年座谈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向守山河壮美,护岁月安好的前辈们致敬!向人民军队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集《鸣鹤古镇·浙东抗战的摇篮》到此谢谢各位的分享鼓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