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视剧《生万物》

真善美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文字:真善美 图片:网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评电视剧《生万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土地是“根”,敬畏是“魂”,伦理是“骨”</b></p><p class="ql-block"> 《生万物》改编自赵德发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该剧以鲁南地区天牛庙村为叙事舞台,通过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的命运起伏,深刻再现了中国农村自近代以来在时代变迁中的土地情感与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七夕节前的晚风裹着蜱鸣声钻进纱窗时,我正对着屏幕里那方土坯院子发怔。因邻居李传永老师是今年8月央视推出的热播剧《生万物》美术指导的缘故,我连熬三夜看完了这部火出圈的36集农村年代剧。土坯房、老榆树、染着麦香的布衫,美术组把鲁南村子搓进了屏幕里。从第一集的春种到最后一集的秋收,《生万物》像一坛埋在老槐树下的陈酿,初尝是清冽的麦香,细品方觉窖香醇厚,末了竟让人眼眶发烫。最戳心是:宁学祥、封老二、费左氏这三段交织着血泪与尊严的死亡,以最沉重的方式,剖开了土地与家族、敬畏与坚守、伦理与生存的深层纠缠。连大脚娘补衫时抖落的线头,都带着灶膛里的暖,这剧,是把土地的魂,缝进人心里了。而支撑这一精神史诗的,正是老中青三代演员用生命质感铸就的鲜活角色,其演技各有春秋,堪称一绝。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一、土地献祭中的人性复调:倪大红与杨幂的灵魂对撞 </b></p><p class="ql-block"> 倪大红饰演的封建地主宁学祥,堪称全剧最具解剖价值的标本。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恶霸地主”, 他的腰杆在戏里弯了半辈子——弯向账本上的算盘珠,弯向乡绅们递来的旱烟杆,弯向祠堂里供着的祖宗牌位。这个将地契视为生命的守财奴,在女儿宁绣绣(杨幂饰)被土匪绑架时,用“五十亩地比女儿金贵”的嘶吼撕开了封建伦理的虚伪面纱。但倪大红的表演远非脸谱化的“恶”——他在娶贫女银子(蓝盈莹饰)后,偷偷为病妻熬药时颤抖的药勺,在儿子宁可金(赵达饰)沦为乞丐归来时泛红却不落的眼眶,将一个被土地异化的灵魂刻画得惊心动魄。尤其在土改风暴中,他假意分地却私藏良田的丑行被揭穿,迫于对农会的压力,最终无奈给费大肚子办了永佃权。</p> <p class="ql-block">  第36集宁学祥的死最感人,称得上是一场“土地的献祭”。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从不是简单的“占有”,而是血脉相连的“共生”——土地养人,人亦护土,这份执念刻在农耕文明的基因里。他拖着病躯坐推车走向山坡,推车的吱呀声不是走向终结的哀鸣,而是对土地最后的朝圣:献出去的是地契,交出去的是一辈子的牵挂,留下来的是“土地不能荒、人心不能忘”的执念。这不是“放下”,是一个被土地驯养又被土地救赎的人,终于完成了从“守地”到“守人”的觉醒。剧中没有刻意煽情,只靠他望向土地的眼神、攥紧衣角的手,便让“献地”超越了利益交换,成为生命与土地的终极绑定。这份感人,恰是因为它戳中了中国人“土生土长”的根性——土地是起点也是终点,是生存的依靠,更是精神的归宿。宁学祥的死,不是个体的消亡,而是把农民对土地的敬畏,永远定格在了那片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则以“玉簪变锄头”的视觉符号完成了精神蜕变。从被父亲抛弃时“迈出宁家不回头”的决绝,到成为土地守护者后带领村民抗旱抗战的坚韧,杨幂用眼神的嬗变诠释着角色的觉醒:初嫁封家时的迷茫,在田间劳作时的倔强,面对革命思潮时的澄明。尤其在毒打父亲的那场戏中,她颤抖的手掌悬在半空却终未落下,将传统孝道与现代独立的撕扯演绎得令人心碎。这种“弑父”却未“弑亲”的复杂张力,恰是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传承绝响中的烟火哲学:林永健与迟蓬的现实主义二重奏</b></p><p class="ql-block"> 封老二和老婆大脚娘的塑造尤其令人难忘!林永健饰演的封老二将这个爱财如命却又暗藏温情的中农刻画得入木三分——算计着用四十大洋买地时的精明眼神,因儿子远走妥协时的无奈叹息,以及面对病牛事件时的自私与怯懦,都被他通过细微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精准传递,观众既恨其市侩又怜其可悲。而迟蓬饰演的大脚娘堪称全剧“白月光”,她以朴实无华的表演诠释了传统农村女性的坚韧与通达:面对丈夫的算计,她用一句“地是死的,人是活的”点醒迷局;看到儿媳被刁难时,她默默递上一碗热汤的细节,将母性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夫妻的对手戏堪称“现实主义教科书”,从日常拌嘴到生死诀别,每一场戏都充满生活质感,让观众在笑泪交织中感受到土地与人性的复杂羁绊。这对夫妻的对手戏充满了生活的辩证法:封老二为争地与邻居大打出手,大脚娘却用一碗野菜粥化解恩怨;封老二在土改中被批斗时的惊恐,大脚娘用“咱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这句口头禅给他最后的尊严。 </p> <p class="ql-block">  封老二的死那段戏也很感人,堪称是一曲“传承的绝响”,算计一生,终懂“地是活物”。他在院里给全家人讲“对土地的认识与敬畏”,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家长里短的叮嘱——或许是“种地要懂节气,就像做人要懂规矩”,或许是“地不欺人,你对它好,它才给你收成”。这些话听似朴素,却是中国传统“耕读传家”的核心:土地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教化载体,它教会人敬畏规律、坚守本分。当他讲完独自回屋,没有告别,没有悲戚,仿佛只是完成了一场“使命交接”——把对土地的敬畏传给子孙,便可以安心离去。这份感人,藏在“传承”二字里,而迟蓬在旁默默擦拭眼泪的细节,更让这份传承多了一份母性的温度:在时代变迁的浪潮中,很多传统正在消散,而封老二用生命最后的时间,为家族守住了“敬土”的根。他的死,不是传统的落幕,而是用最安静的方式,提醒后人“忘了土地,就忘了来路”。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伦理殉葬中的性别困局:秦海璐与邢菲的镜像叙事</b></p><p class="ql-block"> 秦海璐饰演的费左氏,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形象推向了极致。这个18岁守寡的女人,用“贞洁牌坊”的枷锁禁锢着自己和他人:毒杀偷情的婆婆以保全门风,制造“假圆房”骗局控制费家儿媳宁苏苏(邢菲饰)。但费左氏的表现不止于“恶”——当她发现宁苏苏与郭龟腰(张海宇饰)私通生子时,眼中闪过的不是愤怒而是绝望,因为这意味着她坚守的伦理体系彻底崩塌。在她的认知里,家族的尊严比生命更重:宁苏苏的背叛,是对费家香火的玷污;郭龟腰的觊觎,是对家族底线的践踏。毒杀二人前的那场戏,秦海璐饰演的费左氏用颤抖的手将三碗红矾粥摆上桌,嘴角的冷笑与眼角的泪水交织,将礼教吞噬人性的悲剧推向高潮。她毒杀二人后自戕,不是“心狠”,而是“无奈”——当伦理的防线被冲破,当她再也撑不起家族的体面,死亡成了维护尊严的最后方式。这份悲剧感,恰是“传统伦理与现代人性的碰撞”:费左氏的坚守,在今天看来或许“极端”,但放在她的处境里,却是一个传统女性对家族责任的终极承担。费左氏的死,是一次“伦理的殉葬”,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家族伦理在时代冲击下的脆弱,也照出了人性中“宁为玉碎”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邢菲饰演的宁苏苏,则是另一个极端的镜像。这个被迫替嫁的少女,用与郭龟腰的私情反抗封建家庭的压抑,却最终成为伦理祭坛上的牺牲品。邢菲将宁苏苏的纯真与叛逆演绎得令人心碎:初嫁时对费文典(张天阳饰)的期待,发现被骗后的歇斯底里,怀孕时的恐惧与决绝,都在她忽闪的大眼睛中流转。当她捧着毒粥对费左氏说“你杀死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时,宁苏苏用虚弱却坚定的语气,完成了对封建礼教最尖锐的控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群像背后的时代景深:从欧豪到张天阳的农耕群像谱</b></p><p class="ql-block"> 欧豪饰演的封大脚,用布满老茧的手掌和坚实的脊背,诠释着农民对土地的敬畏。这个独闯匪寨救宁绣绣的汉子,在暴雨中跪拜秧苗的场景,将土地信仰具象化为生命的仪式。张天阳饰演的费文典,怀揣教育救国理想却被旧礼法束缚,他在课堂上讲授“耕者有其田”时的激昂,与面对家族压力时的怯懦,折射出新思潮与旧伦理的碰撞。张海宇饰演的郭龟腰,则以油滑的市井智慧和贪婪的欲望,成为土地异化人性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些角色共同构建起鲁南农村的鲜活图谱:蓝盈莹饰演的银子,用身体换取全家活命的无奈;孙绍龙饰演的铁头,在土改中的复杂立场;潘之琳友情出演的革命女干部,带来现代文明的曙光。他们的命运交织,都勾勒出了农耕文明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蜕变。</p> <p class="ql-block">  要说全剧最让我鼻酸的,还得数大脚母亲的戏。这个总在灶台前转、说话带着点大嗓门的农妇,出戏便像是一根定海神针。最后一集里,她坐在门槛上补着宁大财主的旧衫,针脚粗粝得能扎破手指,嘴里却絮絮叨叨:“当年你娶我进门,穿的也是这样的粗布;那年闹饥荒,咱俩啃的窝窝头,皮儿比这衫子还硬......” 演员的表演没有一句“苦情”台词,可那双纳鞋底的手,指甲缝里永远洗不净的泥,还有偶尔抬头时眼角的泪痣,把一个被岁月磨得发亮的传统女性,活脱脱刻进了观众心里。她不是什么“伟大的母亲”,只是千千万万中国农村妇女的缩影——她们用最笨拙的方式爱着土地,用最朴素的方式守护着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日子熬成了最浓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结语:在土地的褶皱里寻找精神原乡</b></p><p class="ql-block"> 这部剧最难得的,从不是用死亡博眼球,而是借这三段死亡,剖开了中国人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土地是“根”,敬畏是“魂”,伦理是“骨”。宁学祥献地、封老二传道、费左氏守节,看似是三个独立的故事,却拧成了一股绳——那就是中国人对“根本”的坚守:守土地,是守生存的根本;守敬畏,是守做人的根本;守伦理,是守家族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们,早已远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却未必比剧中人更懂“根本”的意义。这部剧用最沉重的死亡,给我们提了一个醒:无论时代走多远,土地里藏着的敬畏、家族里传下的本分、人性中存着的尊严,永远是中国人不能丢的“根”。这或许就是它超越一般剧集的价值——它不是再讲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叩问每个观众:我们的“土地”在哪里?我们的“敬畏”又在何方?</p> <p class="ql-block">  窗外的月光漫进来,落在茶几上的《乡土中国》书脊上。忽然懂了,所谓“生万物”,不过是土地用最包容的胸怀,接纳着人间的悲欢;而人用最质朴的方式,回报着土地的深情。这或许就是《生万物》想告诉我们的:真正的乡土情怀,不在故园的旧照片里,而在每个认真活着、用力去爱的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a770oc" target="_blank">承德·山河褶皱里的文明胎记 卷首语</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ab321q" target="_blank">承德·山河皱褶里的文明胎记 序章、山河为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i5b5tm" target="_blank">[自荐]大国弓弦:骡马锈·东风晷</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irk47q" target="_blank">大国弓弦:骡马锈·东风晷②</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0i2hwx" target="_blank">哈军工的拓荒铸魂与文明赓续 ①</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