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7月26日 地点:乾县、扶风
第二天的线路是游览乾陵和法门寺。时间还是早上七点,在集中点乘车向旅游景点。如果说昨天是向东南方向走的话,那今天正好相反,是向西北方向。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境内的梁山上,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夫妻皇帝合葬陵,陵墓里葬的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埋有两位天子的土葬墓。这也是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个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
</p><p class="ql-block">乾陵我在二〇一〇年就来过,但今天过来还是看到了变化不小。虽说文物没有变,但景区却今非昔比了。不仅在天路南边增加了遮阳小道,而且对一些外露的文物也加盖了防护设施。到乾陵必看的就有武则天的“无字碑”。当年我们观光时,那个碑还是外露在外的,我们甚至还能用手摸一下那个屹立千年的大石碑,但今天上去,就只能在远处看看了。对于武则天的这个“无字碑”历来说法很多,就像对待碑的主人武则天一样,褒贬之意都有。不管这块无字碑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但“历史让后人评判”的道理是对的。后人们可以在这块碑前对唐代,对武后,甚至对别的什么进行评说,这也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从这方面来说,这个“无字碑”还是很有意义的。
</p><p class="ql-block">法门寺我是第一次来。在之前我对这个佛教圣地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有一出京戏叫《法门寺》,但不知道和这个“法门寺”有没有关系。
</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距今约有1800年历史。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68年),周魏以前原名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2006年,法门寺文化景区按照“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定位,巨资打造一流景观、一流文化、一流环境、一流服务的世界级景区,主体建筑合十舍利塔高148 米,匠心独具、庄严肃穆,宽108米、长1230米的佛光大道,十万人广场使景区更显规模。
</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4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p><p class="ql-block">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p><p class="ql-block">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p><p class="ql-block">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地宫内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听导游介绍说,法门寺的典藏文物也是相当有分量的。一是舍利: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上齐下折,三面俱平,一面稍高,同时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霉点附于其上。灵骨长40.03毫米,上宽12.11毫米,上腔径13.75毫米,下腔径16.5毫米,重16.2克,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这枚佛骨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 二是八重宝函:八重宝函共有八重,大小不同,层层相套,依次揭开,光芒炫目。八重宝函自外而内依次为:第八重,银棱顶檀香木宝函。从外观上看,这是一只精致的黑漆木函,呈正方体,长、宽、高皆为30厘米,雕花银棱,通体以极珍贵的檀香木制成,内壁漆以黑漆,乌黑发亮。所谓顶,就是函盖上棱呈斜面的函。此木函在被发现时已严重朽坏了。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顶银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顶银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顶宝函。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武夫石宝函。当开启至最内层,即见第一重宝函,名为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塔顶飞檐高翘,金塔座上有一小银柱,仅11厘米高。三是金银器: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金银器多达120多件(组),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这些金银器多是为皇帝迎送佛骨的活动而专门制造的礼器,做工极为考究,多刻有錾铭,为判断物主、断代提供了方便。其中还出土了许多的茶具,比如茶碾、茶碗等等,与今日本茶道的器具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唐代。四是鎏金银捧真身菩萨:捧真身菩萨像高38.5厘米,重1.926千克,是高僧澄依为唐懿宗大寿专门打造的。后来法门寺迎佛指舍利入皇宫时,就是将舍利安放在这尊菩萨双手捧持的荷叶上。菩萨造型取法于吉祥天女,高髻,头戴花鬘宝冠,上身袒露,斜被披帛,臂饰宝钏,双手捧刻有发愿文的鎏金银匾荷叶盘,文曰:“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菩萨立于莲台之上,莲台周錾刻四大天王。既寓意“八荒来服,四海无波”之祈福,又蕴含“永为供养”之法义。铸此像用意有四:一为供养,二为护国,三为忏罪消灾,四为增福延寿。
</p><p class="ql-block">我游览的寺院不多,还真没有见到过在一个寺院里陈列着这样众多的极品国宝级的文物。在供奉舍利子大殿,老伴和女儿虔诚地供拜的佛香,保佑我们国家欣欣向荣,保佑我们全家平安康福。在法门寺我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来法门寺观光拜佛的人不少,但那么大的寺院里,竟然看不到一个和尚,就是在陈列舍利子的大雄宝殿里,也全部是一些善男信女,看不到一个和尚。后来,我想,如今的社会灯红酒绿,而佛家却是六根尽除。也可能师傅们在另外一个清静的地方诵经拜佛,为的是避免了红尘的感染吧!
</p><p class="ql-block">返程110公里的行程中,大部分的游客们都显得疲乏,坐在座上昏昏欲睡。而我的思维却是十分清晰。为了加深对法门寺的印象,我用手机把有关法门寺的介绍照了下来,坐在车上我把这些相片找出来重新认真地读了一次。这一次到法门寺的游览改变了我对寺院的看法。我国的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上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并立于世界之林,确实是有着根深蒂固的根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当今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佛教倡导的慈悲、博爱与和平共处,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
</p><p class="ql-block">时间:7月27日 地点:西安城墙
</p><p class="ql-block">由于下午要乘车返回,所以第三天的行程安排在市里,专门游览西安古城墙。
</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西安城墙现有城门18座,从永宁门开始顺时针依次为: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安定门、玉祥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其中永宁门、安远门、长乐门、安定门四座城门。
</p><p class="ql-block">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墙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楼下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他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我和西安古城墙还是有些渊源的。一九八三年三月份我首次来到西安时,正是“精神文明月”。那时的城墙虽说基本框架还在,但破损的十分严重,城墙上坑洼不平,还长满了野草,城墙下的护城河更是像臭水坑一样,污黑不堪,臭味熏天。在“精神文明月”中,政府组织机关厂矿单位人员利用周日进行义务劳动,维修城墙,清理河道。各界组织同时发出通知,让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为重修城墙做出贡献。当时,西安城墙两侧人山人海,红旗招展,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情绪高昂地劳动,城内街道上隔不远处就是大汪不等,形状各异的红色捐献箱。人们一块两块进行捐献,有的小孩子把几毛钱的买糖钱也放进了捐献箱里。我和同事也每人捐了五块钱,为古都西安的改颜换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二〇一〇年我第二次来西安时也蹬上了城墙,还和同事们一块踦自行车在城墙上游玩了一阵子。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但今天的西安重新焕发出了新生,和我们共和国一道生机勃勃地恭迎来自全球各个角落里的客人。
</p><p class="ql-block">从永宁门上城墙,正面就是西安的标志鼓楼。我和老伴在城墙上转了一会儿。现在的城墙和十多年前也不一样了,在重要的位置加装了隔离装置,我想一来是为了保护城墙,同时也有为旅客安全着想的因素。我这一次来观光最大的印象就是文物保护措施的到位。对于一些文物,游客们只要是能看到就行,根本就不让你走到跟前,更不准用手摸。由于天气太热,我们在城墙合口味转了一会儿就下来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走到转弯的地方,看一看西安的火车站。
</p><p class="ql-block">三天的西安之行就这样结束了。虽说有的地方我在之前去过,而且有一些知识我也了解。但能够再一次亲眼去观看,这种视觉上的享受还是挺让人高兴的。我今年七十岁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感觉这一次恐怕是我这一生中最后一次来西安了。不管我在余生还能不能再来西安观光,但西安永远保存在我的记忆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