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翻新了的“武昌湾”(七)

荆郢豪客 

<p class="ql-block"> 前文(六)写到,“武昌湾”这个地名的来历,我查知“是规划新名”。</p><p class="ql-block"> 原来并无历史来由,只是规划一纸划片的结果,难怪看到这个名字,我就有“湾”小而“城”大,命号流于空泛之感呢。人家规划只是大概划个范围,着重的是地域范围,并不考虑历史文化特色、地理方位指向等因素</p><p class="ql-block"> 而新翻修的这一带江滩,直接援用大地域范围的“武昌湾”这个名号,有两个问题就凸显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者,这个命名有地域范围,却无特色或特点的突出。这样的名号就显得空泛。而且,看地图可知,这一带的江湾并不特别大,没大到武昌可以引以为独为最的地步。小湾而大“武昌”名之,我觉得委屈了武昌这座有着多元厚重文化底蕴的城名。</p><p class="ql-block"> 再者,“武昌湾”整个规划区域,是“原武泰闸、八铺街堤外至长江边的这片区域,是白沙洲片区靠近长江的一部分”。而新翻修的江滩只有从黄花矶往上游过去到巡司河口这么一小段,怎么可以用“武昌湾”这种大范围的地域名呢?用了又怎么可能有确定的地理方位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个移用区域规划的“武昌湾”名称,既缺失这一带历史文化特色,又缺失准确的地理方位,并不适用,必须要改。</p> <p class="ql-block">  怎样改呢?</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主要的思路或理由,是命名要缩小地理外延,强化方位感,使之有更确切的地理指向;并要加入具有历史文化独特性标识的元素,这样的名号才不至流于空泛。</p><p class="ql-block"> 具体的想法是,把曾经是湖广总督府所在地的历史元素考虑进来。</p><p class="ql-block"> 湖广总督府,又叫督署、制台衙门,距离新翻修的江滩,也就两里地的样子。想必当年总督府的选址,就有着要靠近此江“湾”以得舟楫之便的考虑。</p><p class="ql-block"> 就是说,此“府”彼“湾”从来就有关联。</p><p class="ql-block"> 关键是,“府”不但是历史客观存在,还确实有历史意义。前文写到过,先后在此任职18年的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两湖书院等,对近代武汉及华中地区的工业化、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结束两千年帝制的辛亥首义,以攻破湖广总督府为胜利标志,也戏剧性地验证了他被孙中山称为“不言革命的革命家”的历史地位评价。</p><p class="ql-block"> “府”的地理方位指向也好。这里本来就有一条张之洞路,江滩再加入湖广总督府的元素,不但地名之间互恰,也远比“武昌”二字更清晰了地理方位:就是特指向巡司河口到张之洞路这一带江滩。而规划称谓的“武昌湾”,则还跨越了巡司河,包含上游白沙洲部分江边。</p><p class="ql-block"> 湖广总督府引入地名,只取“督署”二字即可。</p><p class="ql-block"> 有了“督署“二字加入,尊重的是历史,衔接的是过往武昌城地位的历史沿革。这种沿革可以一直连接到辛亥革命。有了这样的历史元素的加入,就有了文化的特色或特点,地域名号就不再至于空泛。也不至于有“湾”小而“城”大的不平衡感。而缩小了地理外延,则清晰了地理方位。</p><p class="ql-block"> 具体实现,就是要把现在的“武昌湾”命名,扩展改为“武昌督署湾”的新命名。</p><p class="ql-block"> 扩展改为“武昌督署湾”的新命名后,新命名既可以五字全称,也可以用三个字来简称为“武督湾”。</p><p class="ql-block"> 把“武昌督署湾”简称为“武督湾”,不但不失五字全称的意义,还谐音“武都”,比之于“武昌”二字,是不是更多一种大都会的气势?</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该结束本“武昌湾”全篇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站在新翻修的这一带江滩,好好看看长江吧。</p><p class="ql-block"> 这里看,在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独特视角及视野里,长江暨武汉三镇,那些水平线,那些天际线,那些岸线,那些桥,那些江上往来舟船,那些栉比鳞次的楼宇……</p><p class="ql-block"> 美不胜收啊!</p><p class="ql-block"> 多的不说了,看图看视频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