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论》

唐德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乡发展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唐德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贵州大地醉美遵义历史转折城市发展的播州乐山新土,这片热土养育了我们几代人,每当回家踏上那条熟悉的泥路。脚下的土地,是会说话的。再回头望去曾经耕耘大山里那些土地坡坡坎坎——曾几何时,它们弓着背驮着陡坡梯土,一坡一坵不足半亩的耕地攥着500公斤的粮食,像攥着我一家人全年的指望生活粮食;再望去高处贫脊的高寒地里,土豆、红薯、荞麦挤着长大,不是给人填肚子,是给圈里的猪、栏里的牛当口粮,连屋檐下那几十只土鸡,也靠着地里的碎粮扑腾着活。可那会儿土地再实在,结出的粮食、养壮的猪牛土鸡,到了市场上却卖不上价,像山里的野果熟了没人摘,回想当时我手里的锄头、手里的缰绳,慢慢就沉了——谁还愿意守着“出力换不来甜”的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纪初的风,是往城里吹,那时年轻的我,攥着行李带上一家人到城里打拼,十几年后,老家的木屋在风里慢慢褪了颜色,田埂上的草一节节长起来,连山林都像泄了气,绿得没了精神。我在时代的发展中努力学习,从事了电力工程预结算工作,长期在贵州省内各市州县拼搏,换来账本上跳着涨的数——几千、几万、十万,随着城市的经济数据里的增长,藏着我二十余年最好的青春。可谁夜里不会瞅一眼老家的方向?木屋塌了角、田地荒成了草窝,那些祖辈传下来的“不动产”,就这么在风里耗着,像手里攥着块慢慢化掉的糖,心疼,却没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老家电网升级改造,2018年我返乡改造了住房,新修厕所,改造了自来水管道,新修饮水池,修了到户路,挖了鱼塘,更换了家俱,安通了广电网络,装上监控,把大家撂荒的园地复耕,每年都在闲下来的时候回老家住上几天。2024年随着乡村振兴的风再次吹回来了,带着暖。这风一吹,我毅然转身往回走——脚步比当年离开时更急。清扫屋内尘埃,把漏风的墙砌实,让木屋和过去一样的喜庆,屋里的老灶台擦干净,烟火气一冒,“乡愁”就不是空念想了;再将荒了的园地挖翻细作,把荒草拔掉,给板结的土松松筋,坡梯土上重新种玉米,贫脊地里还种土豆、红梁,只是这回不一样了——知道这些是“原生态”的宝贝,是城里人选着要的好东西;还护林,让树重新长得密匝匝,在房后竹林间撒把米,土鸡就钻进树丛里啄虫,再买几只鹅,吃着百草长大,肉里都带着山的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家乡土地是懂回报的。你把它当宝贝护着,它就结出更实的粮;把老屋子改成记着“根”的模样,它就成了城里人想来歇脚的“乡愁窝”;把山林养得绿莹莹,它就捧出带露的果、带劲的牲口。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村里富了,不是攥着钱没处花——买了新农机,地里的活更顺了;修了新路,山里的货能更快运出去了;以后孩子能在村口上好学,老人能在家门口看大夫。城里呢?也跟着亮堂——桌上多了山里的鲜菜、土猪肉,周末能带着娃往村里跑,看炊烟、摸泥土,心里的“躁”气就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发展中的城乡,其实本就不是隔着河的两岸。农村是根,城里是叶,根扎得深,叶才能长得茂。年轻人返乡,不是“退”,是带着城里学的本事回来“守”——守着祖辈的地,守着家的模样,守着下代人能接着住的“不动产”;城乡往前赶,也不是“撇下谁”,是农村带着原生态的好往前行,城里拉着农村的手一起走。你看现在的贵州大山里,土屋亮着灯,田地翻着绿,山林唱着歌,这不就是咱盼的——家还在,日子还火,城乡手拉手,越走越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