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游4

姜选

<p class="ql-block">2025.8.8.中午12点,我们告别了美丽的抚远市,经过抚远大坝,沿国境线南下继续游览。一路天晴气爽,蓝天白云,大坝两面的水稻和玉米一会儿金黄一会儿翠绿,飞驰而过、一望无际。</p> <p class="ql-block">抚远口岸</p> <p class="ql-block">抚远口岸出境大厅</p> <p class="ql-block">‌14.30分,到达了街津口‌赫哲族乡,这里属黑龙江省同江市下辖,地处中俄边境的黑龙江中游南岸,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聚居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集中展示了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鱼皮工艺、萨满教信仰等,包含浮雕墙、鱼骨广场等特色景点。</p> <p class="ql-block">山魂雕塑—莽莽山林,是赫哲族的家园。林中狩猎,是赫哲族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山林养育了赫哲人,赫哲人是山林的主人。这座雕塑作品是赫哲族发展史的一个形象说明,再现了赫哲族的狩猎文化,表现了赫哲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从中领略到赫哲人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民俗馆陈列以雕塑、图片、场景、景观、塑型、影像、声效、文字等多种艺术手段,意在让人们能够感知赫哲族久远的历史,感受赫哲族渔猎文化内涵,感悟赫哲族艺术珍奇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人口较少的古老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无文字。</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以捕鱼、狩猎为生,渔猎是赫哲族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历史上赫哲族多次迁徙,逐水而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赫哲族先民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有的赫哲文化。绵延千年,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赫哲族在三江大地上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创造出举世闻名的渔猎文化,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增添了灿烂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2016年5月24日下午,一场绵绵喜雨落下,习近平总书记冒雨走进赫哲族村,村落立刻沸腾了。</p><p class="ql-block">赫哲群众还深情地记得总书记说的那些话:"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话语间充满温暖和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更饱含殷切的期望与关怀。</p><p class="ql-block">时间飞逝,其情其景却依然如在眼前;斗转星移,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却犹在耳畔。</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勤劳、勇敢、智慧的赫哲人抓住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作出响亮回答: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走出一条超越自我的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三江沃野上,不畏艰难的"莫日根"传人正迈出铿锵前行的足音,书写着赫哲人新时代的奋斗篇章。</p> <p class="ql-block">婚礼广场</p><p class="ql-block">三江沃野,赫哲渔乡,婚俗风情,回转激荡。婚礼广场设有男婚房、女婚房及演绎舞台,集中展示了赫哲婚礼、伊玛堪说唱、温吉尼祈福、祭江仪式等经典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祭江台</p><p class="ql-block">同江一直有"赏开江景、吃开江鱼"的习俗,而古老的开江文化,可追溯到七百多年前。每到开江时节,生活在松黑江畔的赫哲族先民们,便在泛江捕鱼之前进行神秘的祭江大典,表达沿岸儿女对母亲河的崇敬和热爱,祈祷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白桦树</p>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钟,我们到达了同江市的三江口景区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个景区我们主要看了两点,一是同三公路起始点,二是经纬分明的江水。</p> <p class="ql-block">  进入起点广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地上的同三公路里程图,紧接着就能看到同三公路零起点纪念碑。纪念碑立于有着三级台阶棕色的方形地盘底座上,底座正中的长方形条石上,刻有“路始于此 、江汇于此 、海通于此”的金色题字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同三公路起点标志塔寓意深远:</p><p class="ql-block">塔尖五环代表同三公路全长五千多公里,塔柱上十个黑白相间的格子代表"同三公路"所途经的"九省一市",它们分别是:大美龙江、精彩吉林、风尚辽宁、好客山东、美好江苏、山水浙江、清新福建、活力广东、阳光海南,一市为缤纷上海。标志塔以塔身为竖,大地为横,形成了倒写的英文字母" T ",代表着同江市的开头字母" T ";环绕塔柱向上的" S ",代表着三亚市的开头字母" S ",连在一起意寓"同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把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省与祖国最南端的海南省连接在了一起,让北国的白桦林和南国的椰树林隔着万水千山拥抱,让同江的赫哲人与三亚的黎族人心手相连,共唱民族繁荣赞歌!</p> <p class="ql-block">泾渭分明自然奇景,三江汇流观光圣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三江口,实为松花江与黑龙江的汇合处,汇合后俗称“混同江”,不是三条江汇流的意思。因为黑龙江水呈墨绿色,松花江因泥沙呈黄色,两江交汇后水色分明,形成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我们特意乘快艇到两江交汇处观看</p> <p class="ql-block">拉哈苏苏海关旧址总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0平方米。始建于公元1905年,属俄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是目前东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百年海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1910至1931年为拉哈苏苏海关分卡公事房。日军侵华期间被强行占用。1945年至1966年中共同江县委员会和民主政府在此办公。1999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0年同江市政府将旧址产权移交给同江海关。是年海关总署拨付专项资金,对该旧址建筑进行保护性加固修缮和园林景观建设。现为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后,为偿还赔款以关税为抵押,在黑龙江一带增设三处海关,拉哈苏苏海关即为其中之一。它于1910年成立,当时由英国人负责,负责沿江上下三十华里检查过往船只、验收货物、按价收税。</p> <p class="ql-block">各种反映当时海关货物验关、运输、洽谈贸易、交易场景的雕塑,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现了海关的历史变迁和职能演变。</p> <p class="ql-block">交易—中俄(苏)两国边民贸易由来已久,早在1904年就有边民和国内商号与俄国商人在此地进行贸易活动。民国初年(1914年),拉哈苏苏的同江边境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黑龙江东部贸易的重要口岸。</p> <p class="ql-block">同江市俄罗斯风情园是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以俄罗斯异域风情为主题,融合中俄文化特色。 ‌园内建有景观塔、套娃广场、音乐喷泉、风车庄园等景点,展示俄罗斯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 ‌</p> <p class="ql-block">当圆圆的月亮升起时我们赶到了饶河县城。</p>